学习书法许多人主张从楷书、篆书、隶书、行书、草书依次学起。现代人学书法几乎都是从唐楷起步,这无可厚非;但许多人把楷书唐楷推到惟楷独尊的境地,无论鉴赏书法家的什么书体都要先看看楷书,楷书基础没有打好就不能学行草,这种思维模式就太僵化教条了。 上图是清代某翰林的草书,点画使转无法度,根本看不出楷书对草书有什么基础作用。不要怀疑这个翰林是花钱买的,此翰林是某书院的主讲,馆阁体楷书肯定是过关的,问题是草书太打脸。 艺术应保持自由探索的活力,不能为僵化的模式所束缚。 近几年,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的本科书法教学声誉鹊起,河北美院书法学院专业教学所开启的以行草书教学为中心配合各学科理论教育的崭新范式,为当代高等院校本科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和理念。 学生从楷书、篆书、隶书、行书、草书依次学起,大学本科书法专业一、二年级基本是楷书、篆书、隶书及各类理论科目学习,至本科三、四年级才会涉及到行草书的一般临摹、学习,而没有创造性的学习机会。恐怕无人会反对本科书法学生在传统临摹学习的基础上谋求创作,但直接的现实则是高度规范化、普泛化的针对书法基础的大规模大强度长时间的摹习中早已磨钝学生的日常审美感性,同时对传统近乎强制性膜拜的临习,也从根柢上打消掉了他们创作的勇气。应该说,不是学生不具备创作的能力或曰勇气,而是在现实教育境遇中被压抑和消磨掉了。 张芝《冠军贴》 而哪些跟随在大师身后的亦步亦趋者,则免不了被淘汰的命运。如吴昌硕门派,大多追随者因摹袭固守,不知变通而黯然失色,归于平庸,早年即被吴昌硕所激赏的潘天寿则舍吴派之形而独取吴派绘画之写意精神,戛戛独造,不立凡格,则成为现代绘画史推动吴派绘画发展的巨匠。被推为20世纪国画四大家之一。齐白石画派也复如此。 河北美术学院书法专业他们在一年级教学中即让学生放手临摹古代行草经典,如《冠军帖》、黄庭坚《诸上座帖》、《廉颇蔺相如列传》、怀素《自叙帖》、《大草千字文》、王铎草书等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兴与草书知解力气,立足艺术家审美创作意识的培养。 怀素《大草千字文》 怀素《自叙帖》 黄庭坚《诸上座帖》 黄庭坚《廉颇蔺相如列传》 河北美院书法专业教学观念变革,立足于书法家培养是抓住了本科书法教育的核心。高等书法本科教育的理想目标即是书法艺术家培养,高等书法专业培养的目标难道不是书法家,而会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法爱好者? 作为艺术家培养,从一开始就要培养激发起学生具有审美激情与创造力,要调动起学生的审美精神,而不能束缚限制他们的自由审美活力。在这一方面,从大草入手要远远优于从楷书入手。 许多爱好草书的书法爱好者遵从“一定要打好楷书基础”的陈腐观念,一辈子行走在楷书的胡同中,到老了也没有走出来,常年的楷书临摹消磨掉了应有的艺术才华;到老了也不会写行草书,更遑论大草;这就是观念错误的代价。 下图是河北美院本科书法专业学生的草书等书体作品,请大家留言评论。 成欢 《文心雕龙·体性·第二十七篇》 三则 37×115×7cm 薛梅杰 王维《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 367×144cm 黄子麟 苏轼《东坡词选》(局部) 45×32cm×24 潘金召 钱惟演 《木兰花》 367×144cm 魏鹏 苏轼《虔州八境图》其三其六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其五 290×146cm 刘玥 荀子《劝学篇》 330×32cm×3 韩鸿明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367×144cm 杨彦荣 苏轼《喜雨亭记》 陶渊明《桃花源记》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85x 270 c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