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培养情感,数学培养品质,英语增益灵气

 小小头像 2018-02-06

许多家长,忘记了教育的目的。这虽不能全怪家长的急功近利,但是,家长和孩子们最后都是要为之付出代价的。

补课这个坑——

先谈谈现在非常流行的补课吧。看了一些小升初补课的内容和方式,感觉不可思议,更多的只不过是把高年级的内容提前拿来折磨孩子罢了。这既背离了教育的目的,也违反了教学大纲。曾有外教对补课机构的同事吼道:“你们这是在犯罪!”然后气愤地离职回国。

家长们呢?被一个个扩大甚至造假的宣传欺骗和恐吓着,大都出现严重的焦虑:人家学得好的孩子都在补课,我们的孩子怎么能落后呢?连老师的孩子都在补课,我们不补课就没有出路。

观察并亲身经历了小学到初中一些孩子们的学习历程。补课,刷题,为小升初和中考不懈努力,到后来呢?表面看是有一点成绩,但是,大多是微不足道、得不偿失的。即使是应付升学考试,学校的学习,再稍微加一点课外扩展,应该是足够的了。

除了争强好胜的野心,家长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转嫁到孩子学业上了。许多家长为自己孩子比成年人还能做题而沾沾自喜,好象自己的孩子终于比别人强了。但是,你知道孩子失去了更多的东西吗?先不说失去多少快乐,失去多少孩子发展的可能性,光是对知识系统性理解的不足,就可能埋下隐患。这个都是要在将来的几年慢慢由孩子们来偿还的。

那些奥数,连数学教授都头疼,你就忍心让自己的孩子受这样的折磨吗?奥数只是兴趣,如果孩子有额外的精力,也是可以学一学的,但是把它当成必须,那是自我折磨罢了。

我曾经了解一些奥语的课程,那是什么呢?就是应付考试而已,那是要把孩子变成机器。即使如此,在学校学习优秀的孩子,也同样会完成那些题目。

中国的某些民办教育机构,在国外成了上市公司,这几乎是个笑话。那只是补习班而已。

当然,也不是全面否定补课。所谓补,就是补缺。缺了才补,如果不缺,还补什么?补刁钻的难题,补超纲的知识,那不叫补,那叫虐待。

近日听到一个则则参加完家长会的家长叹息:唉,几万块白花了!他的孩子几乎把能补的都补过了,可是对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灵活性的考试来说,仍然马失前蹄。

下面说说个人对孩子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我的一些观点,有些重复了别的教育专家的,有的是分析了成功者的学习历程,总结出的。希望能给那些焦虑的家长一些启示。

总而概括为三句话:

语文培养情感,数学培养品质,英语增益灵气。


语文培养情感——

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们的情感。人之为人,为文化人,看待世界便不同于贩夫走卒。随着语文素养的提高,孩子们每日里看到的人事物,都会越来越不“真实”,会被自己情感化,变成一种艺术的东西;另外一方面,他们也会抽象出人事物的本质来。这样的人生才有了超越动物的意义。真正的语文,就是要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情感世界。许多人都听过“读书改变气质”这句话,其中的道理也是如此。

即使从功利的实用主义态度来看,没有丰富情感是学不好语文的,也是考不好试的。

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基础知识,都是需要情感投入的。没有情感就不会深刻理解,也不容易准确把握内容,平时学习也会很枯燥。

我接触过几个学习不错的学生,他们记忆的语文知识真地不少,但是,他们写点东西,全是一个模子,都是按照补习班老师的套路,干巴巴的,没有一点味道,完全是新“八股”。补习班把作文程式化了,按定式填满要点,不失分。殊不知写作文不是机器可以完成的,没有情感,是写不出好作文的。

情感从什么地方来呢?就是来自于对名家文字的学习,来自于情感体验,来自于共情,来自于对文字里面丝线缕缕情愫的领悟。许多孩子,几乎不大声读书,朗诵水平也差得太远,这显然无法培养情感。我们也发现,个别特别喜欢大声朗读,带着强烈感情阅读的孩子,语文的成绩都相当不错。

读原著,而不是读简写本。如果你非要让孩子们提前接触经典,也不要读简写本,简写本只是一些故事,把里面的文学的东西,全部抽掉了,如同让孩子不吃饭而打能量针剂一样,还有什么趣味?

即使一知半解,也比读简写本强。

而且,如果孩子提前读了简本,他的阅读志向就会发生变化,他以后就不会对原著有兴趣了。

别怕孩子读不懂原著。张爱玲六岁把《红楼梦》都读过两遍了。最近还有一个相当有成就的人说,他小学时候就把鲁迅全集读完了。他认为,他的一生读到最重要的著作,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鲁迅全集了。他一生的阅读习惯都不自于小学时候对鲁迅全集的阅读。

简写本就象人造肉,吃起来和肉感觉差不多,实则差了无数营养。

数字培养品质——

数学,看似是一些解题方法和运算方法,其实,它本质上来说,是品质的东西。数学通过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来完成精准的推理和复制。这需要两个能力,一是对现实的准确抽象能力,另外一个是计算能力。这就需要严密和精准的品质。无论是从计算还是从建立方法模型来说,数学是讲究精准的,不差毫厘的,这就要求做事精准的品质。

提高数学素养,就是提高孩子们的品质。

又说到奥数。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题方法,全部告诉孩子,就相当于把写好的程序输入电脑一样。孩子的头脑里只是一些“程序”,看似会做的题不少,但是,还谈不上什么数学素养。

过去常常会看到一些报道,某个大学甚至是低年级的学生,解决了某项世界数学方面的难题。那是关系着数学素养,数学的创新能力,而不是学习奥数的成果。

解题套路化虽然有一定的短期效果,但是,应该让孩子们理解并亲身体会到,任何复杂的数学问题,都可以用平常的原理或常识予以理解和解释,在解释得通就是素养。在理解的前提下,建立数学的方法,才会成为高手,才称得上素养。有数学素养的孩子,不会怕未见过的题型。

有的孩子和家长认为,数学阅卷对书写习惯太过苛求。把写“=”号,要求两个横杠必须一样长,说成是变态。

许多孩子,写脱式计算时,繁简不当,不知道哪些可以省略,哪些是必须写上的步骤。被扣分了还认为阅卷老师小题大做。

常见的问题还有,“答”题不规范。大部分应用题都是要求“答”的,而语言描述不准确精练,答非所问,嫌麻烦而不愿意复述问题,常常也是会被扣分的。

另外,数学的品质也会反映在草稿纸上。草稿纸很能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思维严谨的孩子,草稿纸往往也比较有规划而整齐,使用合理。

过程完美,结果正确,就是最好的品质。

英语增益灵气——

为什么要学习英语?许多家长一定首先想到了应考。

从现象来说,学习英语是为了未来的交流和阅读。但现在的翻译著作基本能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阅读要求,而且,随着机器智能翻译的进步,让做学问的人也很容易读懂外来文献。那么,为什么还要学习英语呢?

其实,学习英语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增益孩子们的灵气。

暂不说阅读英文原版和翻译著作的品味差别。

语言来自于生活,又诠释生活,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一个民族的语言,必然含有那个民族的文化气质。孩子们学习英语,耳濡目染,就会吸收了其它地域的文化营养。

孩子们学习英语,相当于同时生活在两个语文世界里,两种文明,两片情感,有如登了另一座山,涉了另一片水,自然多了灵气。

人类描述宇宙自然,有三个主要的工具,语言、绘画、音乐。而语言是第一工具。

语言是场景化的东西,是活泼的剧本,长着想象力的翅膀,带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对语言敏感的孩子,会格外有灵气。而语言的贫乏来自于思维的窒塞和情感的困顿。

学好英语,在处理事情时,思路会更宽阔也更有弹性。英语与母语的交错感,英语思维与母语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启发孩子们的灵感。

又回到考试吧。如果没有语言的敏感,考试何益?如果没有语言的敏感,也不会取得好的成绩。急功近利,死记硬背单词学不好英语,也不会出好成绩。

对于孩子们来说,要学好英语,还是要在场景中学习。把语言知识放在场景中,句型、短语、习惯用法、时态,体会理解就会深刻,使用起来也会灵活。

还是要背诵的。背诵是学习英语的一般技巧。许多老师和孩子,往往最容易忽视英语课文的背诵。


结语——

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后的胜利,不是靠技巧,而是靠“肌肉”的增长。这些“肌肉”,就是情感、品质、灵气。

知识不仅是记忆,知识要转化为情感、品质和灵气。

最后,给家长们一点建议:

家长应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热情。我曾经帮一个孩子辅导,状态好时,她写一篇作文,用不过半小时,如果不在状态,一个小时才写出几行。这是典型的热情不够情感不足。

没调动好情绪时,背诵一段文章需要近一个小时,要是状态好,十几分钟就搞定。

心情不好的孩子成绩就不会好。

要让孩子们快乐学习,体会到艰辛中的乐趣。有人说,学习那么苦,怎么会有快乐呢?其实,对于任何人,面对一个艰巨的任务时,都会有不快乐的情绪,但当他克服了困难,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时,他收获的将是无法比拟的快乐。学习也是这个道理。

学习需要弹性,情绪有涨落。家长应该多理解孩子,多陪伴孩子,把握孩子的状态。

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孩子思考和总结。有的家长有极强的恐惧感,孩子空闲一小会儿,就会担忧起来。怕浪费时间,怕放松了孩子。如果家长是这样的心态,那么孩子们将会更加忙乱并日益变得烦躁。

愿天下的家长们放下包袱,调整心态,理性地应对孩子的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