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昊:龙吟细细 凤尾森森——漫谈竹和竹文化

 海里的鱼1l31u0 2018-02-06
一 凄美之竹

《红楼梦》中有一段,讲到贾宝玉去找林黛玉,刚走近林妹妹的潇湘馆,但见馆外的竹林一派“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的优美意境——曹公此语不凡,龙吟写出了风吹竹林的萧瑟之音,凤尾则描绘了竹叶的优雅茂盛之态。我们也大可发散思维,认为竹子的风流蕴藉,正是美人黛玉的传神写照。

林妹妹的住处名叫潇湘馆,援引的是那更为著名的关于那湘妃竹的故事,人们说那竹子上的斑点是尧的妃子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所化,他们因为思念亡夫而泪洒江边。同在清朝的另一个艺术家郑板桥,也留下一段关于竹子的著名词句:“夜阑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更使竹子增加了寒苦的意境。

但是所有的文人都一致认为,一个人处于愉悦和顺当的境界,是写不出什么好作品的,所以才会有辛稼轩才会说“为赋新词强说愁”。竹子的凄美、寒苦和悲凉特质,正是中国文化源源不断的营养,以至于王献之走到哪里都要种上竹子,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而白居易嫌自己的谪贬之地太过荒凉,“黄芦苦竹绕宅生”——竹子是一个绕不过的主题,真是爱也离不开它,恨也离不开它。

图一 清 紫砂竹节纹墨床 曹昊藏

竹子是文人的挚爱,但是有些东西是没法用竹子做的,比如说这个墨床。那么用紫砂做一个竹节纹饰的墨床也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清代是仿生陶瓷的鼎盛期。虽说用一种材质模仿另一种材质的做法,从美学角度看显得笨拙,但是模仿得惟妙惟肖,却能带给使用者一种极大的乐趣。

二 文人美学

因为文人比从事别的行业的人更为钟情于竹,所以我们在这里要谈的竹文化,其实就是文人的文化,以及文人的美学。文人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性的重要体现,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它的价值高过了中国文化中其它的美学类型,比如说宫廷艺术和宗教艺术,因为世界上其它国家也都有宫廷艺术和宗教艺术,但是他们都没有发展出他们的文人美学。

这是因为中国的文人和外国文人的本质不同。欧洲的文人和从事其它行业的人并无不同——他们渴望建功立业,成就大事,名垂青史。中国的文人难道不渴望这些吗?当然渴望,但他们不说,因为这个俗。比起没有名垂青史,他们更害怕别人说他们俗气,这是致命的。这种风气自魏晋始,一千多年都没改变,到明清时期还愈演愈烈。在他们眼里老百姓当然是俗人,和尚道士也是俗人,甚至皇帝都是俗人——但最俗的就是有钱人,为了和俗人划清界限,他们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和审美,这种审美的主要特征就是体现出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在热爱自然的背后,中国文人的潜台词是:这个世界俗不可耐,我要躲到深山老林里去。

但是有几个人真的躲到了深山老林里呢?答案是没有,因为人是社会动物嘛。但是我们可以把深山老林搬回家嘛,文人们自信满满地说,于是有了私家园林。但这只是有钱的文人,一般的文人会选择更加简易的办法,比如在门口修一个竹篱笆,在不大的后院放上一块山里挖来的石头。这石头可不是乱放的,一定要倚墙而放,再在新刷的白墙上撒一些杀鱼的血水,这样刚栽下的爬山虎就会很快顺着腥味爬上去,有了山居的感觉。如果你把一块大石突兀地树在你家后院的正中,就会被讥笑是个暴发户。

文人美学就这样形成了,它除了在所有事情上追慕自然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要知道老百姓是怎么做的,你知道了然后避免它,就是不俗了。为了防止人们稀里糊涂地俗了,有些好心人就写了一个“如何不俗”的指南,比如说文震亨的《长物志》,你若按照书里写的做,包你高雅得不要不要的。

图二 清早期 书卷形竹雕隐居图笔筒 曹昊藏

隐居是文人的永恒梦想,就像现代人向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样,古人希望“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但是他们自己也知道这是一个奢侈的愿望,于是他们开始想象自己是一个能够住在森林里的人,比如说一个得道的高僧。

在这个笔筒上就表现了这样一个僧人。高僧浓眉大眼,秃顶虬髯,有胡人之像,他惬意地坐在一棵歪脖子树下,一个钵随意地放在嶙峋山石上。树木、山石和人物的衣裙呈飞动之势,确为清早竹雕精品,不可多得。

四 竹子和气节

我们要说的这个竹雕艺术,就是追求不俗的文人美学的极致体现。

因为文人想要和俗人划清界限,他们仔细地考察了一下当时的社会,时在晚明,中国处于资本主义的萌芽阶段,社会很是富庶,城市文化发达,隆庆开关又让许多外国的奢侈品进入市场,就是一些在官府当差的小吏的家里也用起了奢侈品,比如黄花梨的床,紫檀的桌子,犀牛角的酒杯。他们还在家里辟了书房,放上书,挂了画。

你们都谈诗论画了,我们的脸往哪搁啊?文人中的领袖人物文震亨赶快规定:打家具不要用什么黄花梨、紫檀了,就用柴木大漆的就行,要不就用竹子,因为“竹能医俗”嘛!用到金属的地方,不要用金银,就用古铜,最好有点绿锈。

在所有的材质中,竹子做的东西比木头器物更受文人的喜爱,因为竹子不仅能医俗,还象征气节。气节,是一个比“不俗”更重要的东西,只是它就像汽车里的气囊一样,不到关键的时候不会体现出来。但不体现出来不等于没有,就像气囊是车的标配一样,气节也是文人的标配。高雅的文人文震亨,在气节的体现上也是不遑多让,听说大明亡了,立马投湖自尽,家人把他给救起来,他就绝食,绝了七天,吐血死了。

你可能觉得这很了不起,但这其实是普遍现象,国家都亡了,你不敢死,连妓女都不如。与东林党人过从甚密的大官钱谦益,娶了妓女柳如是,一天,他俩在湖上泛舟,柳如是问钱:大明都亡了,你有什么想法?钱说没什么想法。柳说:我们投湖吧,怕它作甚!钱听了不大同意,这殉国的事情也就放下了。

有人说:看样子也不是所有文人都有气节呀!是啊,正因为他们没有气节,所以才要在家放个竹子笔筒,装作有气节的样子啊。

图三 清中期 竹根雕采药老人 曹昊藏

文人的最高理想是什么,读过书的你可能会诌出什么“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那是教科书上说的,一个古代的文人不会这么说,他会告诉你,他的最高理想是到山里采药,什么灵芝啊、何首乌啊都是他的最爱,就算什么都没有采到,和麋鹿游玩,听听鸟叫也是人生至乐。

他真的这么想吗?不知道,这也不重要,关键是他嘱咐竹雕匠人做了个采药老人放在他的案头,而不是雕刻一个大肚子的官员。就这么一点节操,成就了独步古今的文人美学。

五 竹雕艺术家的范儿

就这样有意无意地,竹雕成了文人的象征,不仅成为他们的标配,也寄托着他们的理想,倾吐着他们的无奈和辛酸。他们中有一些人颇有艺术细胞,就开始拿起刻刀自己刻竹,刻好的东西可以自己用,也可用于知音酬唱。渐渐这名声就传出去了,应酬越来越多,业余爱好变成了主业,这些人成了竹雕艺术的祖师爷,比如说嘉定派的创始人朱松龄。

朱松龄和儿子、孙子并称“三朱”,他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自己能够设计图样,然后把它刻出来,这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创作。但是大多数的人做不到这一点,他们要么会画不会刻,要么会刻不会画。大多数的时候,是文人拿着画稿跑到竹刻的作坊里,指着这画对匠人说,你就给我刻这个,其它的俗我不要。

匠人仔仔细细地看了看文人带来的图,嗯,确实比我以前用的好,于是刻好了之后,他把那画稿偷偷地收起来,下次再刻一个同样的,卖给别人,不用说,一定也是个文人啦。这些匠人,成为三朱之后的首批竹刻艺术家,他们是专业人士,模仿三朱和别的画家,都能够达到惟妙惟肖,是他们和三朱一起奠定了嘉定竹雕的基本风格。

匠人虽是匠人,但和文人呆久了,文人的那一套都学会了,换句话说,你如果不会这些,文人们也不会找你。在《竹人录》里,写到哪一个竹刻家,都要会写诗,作画,如果不会这两样,也得会饮酒,有名士风度。如果再因为不愿意给那个大官刻竹被打了,那读书人就更喜欢你了,因为你有气节,刻竹如竹,表里如一。

图四清中期竹雕寒山拾得笔筒(局部)曹昊藏

寒山拾得也是清初文人爱好的主题,文人到底喜爱他们什么呢?为了一个女人互相谦让?还是他们哥俩的好基情?恐怕都不是,还是羡慕他们啥都不用操心,活的洒脱吧!

湖面上,一老一少坐在桃叶做成的小舟上,用扫帚划着水,所作所为就和他们当初为了所爱的人出家一样的荒唐,但是那“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潇洒任性,又怎能不令那些为世俗之事而白头的人羡慕呢?

六 简朴的竹

以前都是匠人孤独地创作,现在文人和艺术家都来帮助他们,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出于共同的对于竹子的喜爱。一直以来,还没有哪一个艺术门类汇聚了这么多不同类型的人才的智慧,这使竹雕真的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无论是美学还是技术都已臻完美。

同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正因为知识分子的精英阶层和劳动人民的通力合作,竹雕所体现出来的意识形态最具有代表性,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超越了文人美学而成为整个中华文化的缩影。一旦这么说,连我自己都沉重起来,中华文化?啥才算做中华文化呢?

我觉得,中华文化首要的一点就是要简朴,“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都是这么说的吗?作为一个靠天吃饭的农业民族,我们对于未来充满危机感,那些能够勤俭持家,积累财富和粮食以备荒年的人总是受到大家的肯定,相反大手大脚,骄奢淫逸的作风就会受到谴责,别说你是阔佬可以乱花钱,皇帝都很节俭呢。用竹子做东西可谓简朴至极,这种植物长遍大江南北,它甚至都不是树木,而是一种草本,生长特别迅速。不仅文人喜竹,老百姓更是用竹子做各种生活用品。由于竹材这么有群众基础,所以迫切想显示自己亲民的皇帝也来凑热闹了。

为了表示自己是个节俭的人,皇帝在造办处请了几个民间的竹雕专家,比如说封锡禄,专门给他做竹雕的器物。在御用的竹雕作品中,有一个后妃用的小首饰盒特别辣眼睛:首饰一般来说不是金的就是银的,但是这装珠宝的盒子却是一个竹雕的小盒子,做成一个惟妙惟肖的小马蹄形状(一种水中生长的植物球茎,可食),惹人喜爱的很。虽然里面装着贵重的东西,但放在那里一点也不高调。透过一个小小首饰盒,一个惜物爱民的好皇帝形象一下就被勾勒出来了。除此之外,皇帝也是要传达信息给自己的家眷:你们也不许瞎花朕的钱。

质朴不仅是美德,也成为君子择物的标准,传统收藏界喜欢把竹雕和木雕、牙雕和角雕并称为“竹木牙角”,竹雕置于最前列,高过其它贵重的材料,这也是希望收藏者不要追求高昂奢靡的物品。

一个古代的竹雕艺术家,当他手握一节朽竹的时候,他不大会担心雕坏,这样自然和放松,反而会产生好的作品,因为艺术的本质就是自由。有句时下流行的话叫“人至贱则无敌”,竹材也因为它的低贱和唾手可得,反而成就了它自己,以及追随和喜爱它的人。

作者:曹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