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的修辞艺术 (3)

 爱雅阁 2018-02-06
修辞艺术
三:赋、比、兴

赋、比、兴是我国传统的写诗的修辞方法。毛泽东在给陈毅谈诗的信中曾经简要而精辟地谈了三种修辞方法。
毛泽东曾引朱嘉《诗集传》的话,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用现在的话就是直接陈述。毛泽东曾引杜甫的《北征》作例,我们先看《北征》第一段: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少假日。
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筚。
这是叙述北征的时间和为什么北征,都是直接陈述。《北征》的全篇基本上是像这样直接陈述北征的经过和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我们说《北征》基本上是直接陈述,因为正像毛泽东所说那样“其中亦有比兴”。例如: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
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如丹砂”、“如点漆”是比喻,这都是比。不过全篇中比喻很少,所以这首诗的表现方法还是赋。杜诗中也有全篇都用赋而不杂比兴的,比如《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提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如闻泣幽咽”中的“如闻”是隐隐约约听得不太清楚,不是比喻。


用朱熹的话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在诗歌的写作中比喻是一种经常和大量使用的表现方法。许多有关修辞的书中都对比喻作过细致的剖析,本书不想重复。下边只就使用比喻时应注意的问题,谈一些看法。
使用比喻的目的是为了使诗比用直接陈述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无须用比喻了,因此用来做比喻的事物同被比喻的事物,应该有如下的差别:
(1) 前者比后者更具体,也就是前者是形象的。比喻一般地说是用形象,但形象不一定是比喻。用赋或直陈的方法也可以用形象。直陈时具体地描写就是形象,但不是比喻。
(2) 前者比后者更容易理解。
(3) 前者比后者更亲近读者,前者是读者所熟知的。如果把这三点再简化下,就是: 以具体喻抽象: 以易知喻难知: 以切近喻僻远。
以下各例可以说明这种情况:

横扫千军如卷席。
毛泽东: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横扫千军”是人们不易看见的,“卷席”是人们常见的。

长夜难明赤县天。
毛泽东: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全句比喻旧社会长期的黑暗统治。中国的封建社会有几千年,
这只能是想象,不可能是经历。由黑夜到天明是每个人每天都能
感受的。这正是以具体喻抽象,以易知喻难知,以切近喻僻远。

中原方逐鹿。
周恩来: 《春日偶成》
“逐鹿”是用典。《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同时也是比喻争夺政权。“逐鹿”具体,争夺政权抽象。

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周恩来: 《送蓬仙兄返里有感》
“尝胆”是用越王勾践的典故,用来比喻忍苦。前者具体,后者抽象。“息肩”是放下担子休息,“敢息肩”是岂敢息肩。比喻
不能推卸责任。前者具体,后者抽象。
现在所看到的鲁迅先生的诗多数是比喻,只以下面《无题》一首为例:

万家墨面没蒿菜,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墨面”是用典,《孟子。滕文公》“啜粥面深墨。”“墨面”是
脸的颜色黑。鲁迅先生用在这里是比喻,指人民群众生活困苦、面容憔悴,这也是用具体比抽象。“蒿菜”是荒草,用来比喻人民处境的艰苦。也是具体比抽象。“歌吟”也是用具体的声音来比喻人民反抗压迫的呼声。“敢有歌吟”是岂敢有歌吟。“惊雷”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比喻革命爆发时人民群众惊天动地的吼声。
  在古诗里大量使用比喻的方法,其中有许多是用得很好的,值得学习的。但是用以上所谈三项来衡量,也有些诗中使用的比喻是不够妥当的,连名家的诗也难免在这方面有缺点。现举一些例子:

梦回一灯翳复明,卧闻湖上渔歌声。
呜呜乍低忽更起,袅袅欲断还微萦。
初随缺月堕烟浦,已知残角吹江城。
悲伤似击渐离筑,忠愤如抚桓伊筝。
陆游《夜阳湖中渔歌》刷
这是形容渔歌声音的诗句。五、六两句也是用形象来比喻。七、八两句都是用典。第七句用战国时高渐离击筑的声音中来比喻渔歌的悲伤。(见《史记.刺客刘传》)第八句是晋桓伊在晋孝武帝前弹筝和唱歌,讽谏孝武帝,使孝武帝惭愧并使侍坐的谢安感动得流泪的故事,用来比喻渔歌中忠愤之情。七、八两句比喻也都是用想象来比喻想象。

墨翻初若鬼神怒,字瘦忽作蛟螭僵。
宝刀出匣挥雪刃,大舸破浪驰风樯。
陆游: 《醉后草书歌诗戏作》
这是形容草书的诗句,四句全是比喻。后两句是读者可能看到的形象。前两句中“鬼神怒”是什么子?“蛟螭僵”又是什么样子? 人们都不可能看到也很难想象。以上所谈诗中使用比喻的缺点,有些是因为用典造成的。许多作家读书多熟悉典故。当他
写诗的时候,主观上可能是想用他所熟悉的来比喻不熟悉的。但客观效果正相反。在前面谈过适当用典能起积极作用,用得不适当也能起消极作用。以上各例中的典故都是不当用的。我们现在写诗应该避免这样的缺点。





兴同比时常并提,毛泽东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中就是比、兴并提。《文心雕龙》也是把二者合成一篇《比兴》。下边从三个方面谈谈两者的异同:
(1) 兴用在全篇或段落的开头,比没有这个限制。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在全诗或段落之前先说些同要说的事物无关或没有明显联系的话,用来引起诗的正文。
这是古今民歌常用的办法。例如: 《诗经》第一篇《关睢》,一开头是“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前两句说关关而鸣的睢鸠在河里的岛上。后两句说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两者没有明显的联系。又例如《孔雀东南飞》的开头是“孔雀东南
飞,五里一徘徊。”接着是“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
篌.....”同开头两句找不到什么联系。又如下边的民歌: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儿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

后三句是正文,揭露阶级社会中穷人和富人生活上的悬殊,而第一句同正文看不出有什么联系。民歌中的这种办法现在还在流行。
  比则不限于全诗或段落的开头,并且比就是正文的一部分,同正文有明显的或密切的联系。
(2) 兴有时也有比喻的意思,因此比、兴可以合称。但是一
般说这种比喻不像“比”那样明显。《文心雕龙。比兴》说“比显而兴隐”就是这个意思。例如《关睢》也可以看成是用睢鸠的雌雄相求来比喻君子求淑女。但这个比喻很不明显。
(3) 兴在古今民歌中大量使用,但在诗中没有像比那样用得广泛。文人模仿民歌写的诗偶然也用“兴”的方法,例如:
上坡面在山,下坡山在面。
相见令人愁,何如不相见。
明。施武: 《相见坡》
朝上乌鸦关,暮下鸟鸦关。
老乌啼哑哑,行人还未还。
施武: 《乌鸦关》
但这样的例子不多。
毛泽东下列的词,可以看成是用了“兴”的办法。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卜算子。咏梅》

  这两首词的第一句,可以看成是“兴”。
  总之,兴有时也有比喻的意思,因此比兴可以连在一起,但是两者还是应该有区别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