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值得收藏 | 那些在投资中不该做的事情

 AndLib 2018-02-06

每周二晚20点

投资干货,行业动态,大V观点...都在这里

今天,希望借机跟大家探讨——投资中,哪些行为大概率是不该做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我们做了这些不该做的事情呢?

当然,这里所讨论的“不该做的事情”,针对90%以上的投资者,不包括那些少数极有天赋的人。


因为在投资,特别是股票投资这样一个充满着博弈色彩的领域里,很难说什么事情是绝对应该,什么事情是绝对不应该的。

对短行情过分关注

这里最典型、大家最熟悉的症状就是看盘。


我们试着探讨两个问题:看盘究竟创不创造价值?这里大多时候可以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是股价上涨的时候,第二种是股价下跌的时候。总体来说股价永远都是波动的,不是上涨就是下跌,只是幅度有所差异。

总体来看,投资者在看盘交易时的心理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但大致来说,是有两种非常强烈的心理状态互相交织,就是我们都曾经感受过的贪婪和恐惧。

当股价上涨的时候,我们的内心越来越欢愉,越来越兴奋,眼前浮现的都是关于这个股票的远大前景、积极因素,以及买入时的英明决策,仿佛整个世界近在咫尺。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这种情绪是持续积累的,在开盘的四个小时里股价每攀高一个价位我们的乐观、积极、正面的情绪就增加一分。随着这种情绪会不断的强化,然后到了下午的某个时刻有可能会达到一个会促发行动的零界点。大家可以想象,我们在这种时刻,更倾向于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做出什么样的决策?特别是这只股票如果是前几天我们本来想买,而没买,或者本来想买更多结果买少了,一直盼着它回调,那这种时候,当股价持又跳升了一个价位,我们基本完全被贪婪和懊悔所控制,觉得看了那么长时间,涨的受不了了,先买了再说。


下跌的时候,也是基本同样的过程:我们内心的沮丧和恐惧持续积累,不停地懊悔着为何没有在半个小时前的高点卖出,同时又绝望地期待股价能稍稍反弹,以便卖出,从而让亏损变得可接受一些。但是随着股价的持续走低,感觉好像股灾近在眼前,内心趋于奔溃,累积的负面情绪终于让你受不了了,不管怎么先卖了再说。 


差别仅仅在于,有的投资者感受力非常强,非常敏感,股价小小的波动就可能在他的内心掀起很大的波澜,同时这种人一般对这种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比较弱。

有的人可能没那么敏感,同时心理承受能力会相对强一些。但从我观察结果来看,只要一个人沉浸在盘面里,持续的沉浸在短期的行情里,就一定会感受到这种行情变化带来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心理压力一定会对判断产生作用。这完全是一个潜意识的过程,有人能够意识到这个过程,很多人不一定能意识到这个过程。


人是有情绪的,我们的理智、判断、乃至行为会受到一些极端情绪的影响。如果一种情绪还不足以影响我们的判断和行为,大多数是因为这种情绪还不够强烈。

而追涨杀跌、趋利避害、别人乐观的时候乐观,别人悲观的时候悲观,这可能是人类进化与生俱来的一个本能。这种本能所产生的情绪一般都会非常强烈。

也许在生活的其它场景中,它是一个很大的优点,但对于投资肯定不是。所以过分关注短期行情一定会导致更多的追涨杀跌,而不是高抛低吸。


也许很多人意识到看盘不创造什么价值,那为何人们那么痴迷于看盘?

对于很多人来说,如果买了一些波动比较大的股票,看盘会变成一件很难克制的事情。我想,这个和心理学所说的“反馈效应”是有关的:因为在看盘的时候,市场每时每刻都会有一个反馈,人们确实迷恋这个东西。很多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如何能戒掉看盘?我也没有很好的方法,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行情太容易获得了。也许我们尽可能地去与实业界进行接触,多去接触那些实实在在的生意,亲眼看到一个公司、一门生意、中午吃一顿饭的时间不会发生什么剧烈变化,会有些帮助。

从根本上认识到这件事情长期来看不创造任何价值,反而会浪费我们巨大的时间、精力、感情,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这种认识或许会有所帮助。


同时泛泛地关注很多行业/公司

这个不是说不去关注很多行业和公司,我们做投资一定要去关注很多的行业和公司才能够进行比较。这里说的是,不要同时去泛泛地关注很多行业和公司。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我能想到的最好的做法是:为了能够关注很多行业和公司,我们必须在特定的时间段里集中主要的时间和精力只关注一个行业或一家公司,搜集一个行业和公司所有的资料,把这个行业和行业里的公司彻底搞透了,然后再转移到下一个行业或者公司。类似于猴子搬玉米一样,把一个玉米真真地掰到手了,然后扔掉再去寻找下一个行业和标的。当然这里的扔掉不是真的扔掉,而是对于那些已经搞透了的行业,我们不需要当初那样花那么多的精力去专研了,日常跟踪一些关键的数据和信息就可以维持我们对这个行业的理解和认识,当这个行业和公司发生一些变化的时候,我们也能够很快就认识到。

就像我们开车一样,刚开始学车的时候需要集中的练习训练,学会之后就不需要刻意去训练了,日常行驶便可以保持开车的这门技能。


这可能跟人类大脑的认知结构有关系,人类的大脑其实是有很多局限性的。如果我们想要非常深入的理解或者思考某些东西,那一般就很难做到同时兼顾很多其它的东西。就是说,人类大脑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就像早些年,电脑配置不高,同时打开很多软件或者网页的时候它就会卡壳一样。


集中和专注,在商业世界的各个领域,甚至在战争中都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研究企业时,也都知道企业家一定要专注和专业化,避免盲目的多元化。

在军事领域中,从古至今,从孙子兵法的战国时期到解放战争,总结一个规律就是——都强调在局部区域集中优势兵力打胜仗。


股票投资需要我们深入深入再深入,集中集中再集中,我们有个成语,博大精深,我的理解是:必须要先有“精深”才能做到”博大”。


所以,做研究做投资的时候,每个阶段或者每天都给自己定个重点,选好一个山头全力以赴。如果我们一直泛泛地同时看很多行业,一年以后,甚至十年以后,我们对每个行业依然只是知道一些皮毛,而对一些关键的行业和公司所知无多。而在竞争激烈的股票市场中,不论在哪一个行业或者公司,靠这些大家都知道都懂得的皮毛来赚钱都是很难的。


不做详细调查和研究就轻率买入

和平年代做投资,特别是证券市场上的投资,有着很浓重的博弈色彩,和打仗、战争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很多关于战争的方式方法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对林彪感兴趣的朋友肯定知道林彪有一个打仗要“四快一慢”的提法。


“四快”是指:向敌军前进要快、攻击准备要快、扩张战果要快、追击要快;

“一慢”是指发起总攻击要慢。要查清敌情、地形、选好突破口、布置好兵力、火力,作好准备后再发起进攻。


这个提法中心是一个“慢”字,要做好准备工作。


把投资比做战争的话,那么买入的过程一定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我们理所应当在这个最关键的环节去投入最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准备工作。


为什么我们做其它决策时总是慎之又慎,而买股票时如此轻率?我想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股票行情波动非常大,而且我们又对短期行情非常关注,对短期的行情抱有强烈的看法。最要命的是这种看法有时候竟然是正确的。行情不等人,生怕看好的股票错过了,因此最终导致了匆匆忙忙的买入。


但其实,我们仔细想想,不经仔细研究和考量就轻率买入的股票究竟有多少最后赚到钱了?哪怕是一些大牛股。


因为没有研究透就匆匆买入,这种情况下一般不敢重仓,即使遇到真正的好的机会最后也所获无多。因为没有研究心理没底,所以只要买入后股价一波动我们就可能丧失信心,望风而逃,即使买到了好股票也拿不住。因为不知所以然的买入,所以不知道该何时卖出,最后基本上都是在跌的受不了的时候止损卖出。所以这种时候即使买对股票,钱也是赚不到的。


怎样才能衡量我们是经过了认真审慎的考量和研究后买入的呢?有一个方法——你能够写出一篇关于买入的标的的研究报告,而且要写的比你看到的所有其它报告都要好。那我认为是经过了审慎的研究和考虑。


来源:雪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