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仁义|美孕育美,美美与共,河西学院与贾植芳的美丽故事

 老鄧子 2018-02-07


文 | 刘仁义


祁连山下,黑水之滨,有一所陇上最美的大学——河西学院,那里安放着世间最美的灵魂——贾植芳,传颂着一个个最美的师道故事——贾植芳和他的弟子们。


2014年4月28日,经过陈思和等贾门弟子和河西学院近半年的精心策划和认真准备,复旦大学图书馆部分藏书和前任馆长贾植芳藏书计三万余册图书捐赠河西学院仪式在复旦大学图书馆举行。


贾先生弟子与贾先生雕像合影。


捐赠仪式上,数位贾门弟子先后发言,深情回顾了贾植芳先生生前对于图书的热爱与珍惜,引述贾植芳先生的名言:“读书、写书、教书、译书、编书……知识分子的财产就在一点书”,回忆了先生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购买和积累图书的过程。


认为此次捐书,将未来复旦大学、师门学者与河西学院的关系连接得更紧密,贾植芳先生的藏书捐赠河西,书籍所承载的学术思想、学术精神也将在河西生根发芽,这正是对贾先生精神最好的传承。


2014年7月7日,陈思和教授率领复旦大学图书馆10名中层干部专程赴河西学院参加贾植芳藏书陈列馆、复旦学者文库揭牌暨复旦大学图书馆与河西学院图书馆合作备忘签字仪式。


陈思和馆长邀请上海著名书法家蔡仲瑜先生为“贾植芳藏书陈列馆”题写牌匾。揭牌仪式上,陈思和先生为河西学院收藏恩师贾植芳藏书深深感动,发自肺腑地说,“书在人就在,生命就在。贾先生的书在河西学院,他的精神和灵魂就在河西学院,河西学院就是我的家,我一定会再来。只要河西学院需要我、召唤我,要我上课、讲学、做任何事情,如果你们愿意,我都会抽时间来,因为这里就是我的家”。


他深情回顾了自己与河西的半世情缘,现场朗诵了他为贾植芳先生藏书陈列河西学院题写的三首诗,讲述了“贾门三代情诚系,遗书护送到祁连”的感人故事。陈思和先生还为全校师生作了“人学与文学——从贾植芳的人生与著作说起”的学术报告。


2015年10月11日,复旦大学校友、贾植芳先生的学生,《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编辑、著名作家李辉专程奔赴河西学院,瞻拜贾植芳藏书陈列馆,并为师生作了题为“一个人和一个时代——巴金对八十年代作家群体的影响”学术报告。


在贾植芳藏书陈列馆,李辉噙着热泪,饱含深情地说:“贾先生就像我的父亲,没有贾先生就没有我的今天。”他在留言薄中写道:历史有缘,与贾先生相遇复旦,一生从此改变。感恩唯有回报,愿为河西尽心尽力。文化传承,先生永在。 


在陈思和与李辉先生的总策划下,学校相继创建了集文献收藏、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三位一体的贾植芳藏书陈列馆、贾植芳研究中心和贾植芳讲堂。提出,贾植芳研究中心将以“非虚构”为切入点,开展贾植芳与“七月派”、以及“非虚构文学”的研究,以此打造河西学院文史等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特色。


李辉先生还欣然应邀受聘担任贾植芳研究中心研究员和贾植芳讲堂特邀主持人,并表示愿动员更多的知名文化人和贾门弟子给河西学院捐书、来河西学院贾植芳讲堂讲学。


2016年7月2日,由复旦大学图书馆、中文系和河西学院联合举办的“纪念贾植芳先生诞辰100周年暨贾植芳与中国新文学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西学院隆重举行。来自复旦大学、河西学院以及美国、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贾门弟子及贾植芳后人和亲友代表等近百人参加了此次纪念和研讨活动。


河西学院党委书记黎志强与陈思和一起主持贾植芳先生雕塑落成仪式。


河西学院党委书记黎志强与李辉一起为贾植芳讲堂揭牌。


黄永玉先生书写“贾植芳研究中心”赠送河西学院。


会议期间,在贾植芳藏书陈列馆,举行贾植芳雕像揭幕仪式,同时举行“贾植芳研究中心”、“贾植芳讲堂”揭牌仪式,黄永玉先生为“贾植芳研究中心”“贾植芳讲堂”题名的书法作品,捐赠河西学院。


李辉、应红夫妇,还捐出恩师贾植芳先生100多封通信中珍贵的36封书信,并向河西学院图书馆捐赠40多箱计2700多册图书。 


这天,经过重新设计装饰布展的贾植芳藏书陈列馆,书卷飘香、群贤毕至。一间按复旦大学第九宿舍贾植芳先生故居复原的贾植芳先生的书房,原样摆放着贾先生的亲属任桂芙女士捐赠的贾植芳先生书房的六个书柜、一组沙发、一张圆桌、一张写字台等物品。


馆内三个展柜中,珍藏着李辉先生捐赠的书信和贾先生生前的部分用品(衣服、手杖等)。陈列馆西面墙壁上,是贾植芳先生的生平图片展。许多复旦学者参观后感叹,身临其境、如回复旦。


揭幕仪式上,陈思和先生深情地朗诵了他的诗《我对着先生的雕像》,表达了对贾先生的深切怀念,对先生藏书良好归宿的欣慰和对先生精神品格的赞美。诗中写道:


我赞美雕塑家的眼睛,

能够在平面的相片中

透视出立体的灵魂;

我更赞美雕塑家的手,

把一个高贵的生命复活在西部的早晨。

……

啊先生您不要惊讶,

这里是一片新的家园,

您不会感到陌生。

您的身后是您的藏书您的遗物,

依然弥散着您的一贯精神;

您的前面,

每一天都是新鲜活泼的青年学生,

……

但愿他们活泼的青春,

连接起您的血脉传承,

从此学会做一个

端端正正大写的“人”。


河西学院刘仁义院长主持贾植芳讲堂第一讲。


当晚,我有幸主持了新命名揭牌的“贾植芳讲堂”第一讲,陈思和与李辉作了题为“贾植芳先生的印象与非虚构写作”的精彩报告。


两个月之后,2016年9月19日,中国非虚构写作研究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在河西学院举行,李辉邀请著名作家、中国文联常务副主席冯骥才先生为中心题名,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应红女士和中国人民大学梁鸿教授前来参加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并作学术报告。李辉和夫人应红女士又为中心捐赠了11箱1166本图书。


中心成立以后,李辉老师亲自推动和指导中心的研究工作,亲自部署和设计研究课题与发展计划,亲自为师生讲授非虚构写作课,建立了有30多名师生组成的非虚构写作学习讨论群,在河西学院催生了非虚构文学写作和研究的热潮。先后有多名师生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在《地名古今》等网络媒体和报刊发表,引起外界高度评价。


五彩丹霞合影。左起:姚峥华、李辉、马未都、刘仁义、胡洪侠。


2016年10月11日,正在河西度假的深圳晚报阅读周刊主编姚峥华女士和先生胡洪侠,应李辉老师的邀请顺访河西学院,两人数次走进贾植芳藏书陈列馆,亲自走访多名相关人员,深入了解调研贾植芳为何落户张掖,仔细查看捐赠的贾先生的每一本图书,一本一本挑出一千余册签名本,认真记录下自己关心的每一个细节,此情此景至今想起仍令人十分感动。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引驰教授、姚峥华主编等观瞻贾植芳藏书陈列馆后,发出这样的感慨:贾先生藏书是“精神遗产的有形载体”。当你打开一本书,阅读书页上的批语、感悟时,其实就是在用一种清晰可见的方式与前辈进行思想的沟通。真羡慕河西学院的学生,他们是何其幸运,可以从书架上随时拿下一本本书,随时翻开一本本签名本,随时找出一条条生命经纬,随时细细地理清脉络做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写下论文。那将是极好的一种自我提升和历史保存。


回到深圳后,姚峥华写下《坐过四次大牢的贾植芳,“思想档案”何以落户张掖》的长文。2017年1月2日,该文发表引起巨大反响,读过的人都为之感动。此文不仅引起众多文化名人和网络大V的高度关注,更引起众多河西学院校友和甘肃文化界关于河西文化的大讨论。


甘肃省作协主席马步升先生阅读姚文后写道:“早上起床,一口气读完了这篇很长的文章。文中所记新老几代学人,大多都有或深或浅的交往。贾植芳先生研究中心及中国非虚构文学研究中心落户河西学院是本土文化的一件大事。复旦陈思和教授是在上海大规模推介甘肃当代文学的第一人,想起十几年前,我们八个甘肃作家受邀去上海时,以陈先生之尊,亲临火车站迎接,至今感动。大家风范,大在无形。多年后,他来河西学院讲课,蒙刘仁义校长邀请,我千里以赴作陪,陈先生很高兴,我说我是来蹭课听的。那次,我受聘担任河西学院客座教授。河西学院位于河西走廊腹地张掖,是兰州至乌鲁木齐两千公里地界上唯一的一个本科院校。这个学校培养出一位院士,多名知名教授。一个大学不在于身在何地,而在于怎么去办。祝福河西学院,祝福陈思和先生、李辉先生,祝福河西学院诸友。”


一位微信名为秦岭的先生评论:“遥记当年在甘肃时,常有人就兰州之外地方院校人文储备的多寡而辨,婆媳各理,自以为豪。其时冠之 ‘师专’的有兰州、天水、张掖、庆阳、合作诸等,而今多易名学院。陇上乃华夏祖脉,人文如炬,溯承七八千载。人口以天水为最,兰州次之,周边戈壁、高原、草地渐疏。然近代人文之辩,多首推蜗居千里河西走廊一隅的张掖,我曾百思不解,今观此文,一斑全豹,多半解矣!”


河西学院团委书记褚建霞看完文章后,很受感动,给我发来微信:“校长,认真读完真的觉得写的很好,很感动。脑海中浮现出贾植芳塑像揭幕时的感人场面。此刻,也明白了陈思和老师和李辉老师等贾门弟子的情怀,更能理解学校做这件事的深远意义。感动之余,觉得这样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真的应该让她的灵魂活起来,给届届河西学子讲好其中的故事,激发大家内心的感动并传承这份情怀。让每一个在河西学院生活过的同学深刻感悟‘书在人就在,生命就在,精神就在,灵魂就在’,才不辜负为贾植芳藏书、贾植芳讲堂倾注心血,寄托情感的人们。”


这两年,可以说李辉老师成了一名真正的河西学院人。他风尘仆仆,运筹策划,一次次邀请和陪同国内最顶尖的学者、作家、艺术家等走进河西学院、走进贾植芳讲堂,为新一代大学生提供心灵与精神的滋补,给身处祖国大西北偏僻一隅的万千河西学子和张掖市民带来了一场又一场文化盛宴。


白岩松与李辉一起向贾植芳先生雕像献花。


白岩松演讲盛况空前,第一次舞台上坐满几百人。


白岩松题词:芳泽丝路。


毕飞宇在贾植芳先生雕像前合影。


毕飞宇题词。他的老师曾华鹏先生,是贾先生五十年代的学生。


刘仁义院长为马未都先生颁发河西学院特邀教授聘书。


马未都题词。


黎志强书记与陈晓卿在贾先生雕像前合影。


陈晓卿题词。


刘仁义院长为曹景行先生颁发河西学院特邀教授聘书。


刘仁义院长为熊光楷先生颁发河西学院特邀教授聘书。


从2016年7月至今,一年多的时间,先后邀请到张新颖、陈子善、梁鸿、马未都、熊光楷、曹景行、陆天明、李大钧、毕飞宇、何冀平、陈晓卿、王亚彬、白岩松等十多位知名文化人到贾植芳讲堂演讲。


我特别想要说的是,贾植芳讲堂已经成为一个国内有影响的文化传播交流平台,一座矗立在千里河西走廊的文化丰碑和学术高地,开启了新时代河西文化的新气象。


2017年10月29日,《六根》微信平台刊出河西学院文学院学生常丽娟写给李辉老师的一封信:《贾植芳讲堂是每个河西学子的骄傲》。信中写道:“这些演讲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提升了我们的素养,让我们的大学生活丰富精彩、充满意义。这将是伴随我们一生的文化财富,使每一个河西学子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河西学子向那些离我们远远近近的关注‘贾植芳讲堂’的人们致敬!”


一所远在河西走廊的河西学院,美丽景色延续着美丽的故事。


贾植芳藏书陈列馆、贾植芳研究中心、贾植芳讲堂、中国非虚构写作研究中心的相继成立,是复旦大学对口支援河西学院的一个标志性成果,是复旦文化与河西文化从交融走向深度交融的里程碑事件,是贾门几代学人和贾先生的亲属、复旦大学献给河西学院的一份厚礼,这是极其宝贵的教育资源。


河西学院师生与贾们弟子一起,在千里河西走廊,传承光大贾植芳学术思想和人格精神,再创丝路文化辉煌的一个美丽故事。更使河西学院成为一所不仅有美丽校园、更有美丽故事和美丽灵魂的大学。


从起初参与和策划贾先生藏书捐赠到为贾先生建馆、“安家”、“设堂”,我一直被陈思和、李辉等贾门弟子对老师的那种亲如父子般的感情所感动。贾先生藏书捐赠编目中,贾门弟子那“绣红旗”般感人的故事。


陈思和“贾植芳就像我的父亲,贾植芳藏书陈列河西学院,河西学院就是我的家”的动情讲述,李辉“没有贾先生,就没有我的今天,惟有全力办好他的事情,才是对他和师母的最好报答,也是因为有他,我也才能与河西学院结下不解之缘,我愿意在此基础上,以贾先生事情为起点,逐步拓展与学院的深入合作,以绵薄之力,为教育略尽职责”的铿锵承诺与一路躬行,一直激励和鞭策着我。我很庆幸有缘与陈思和、李辉等贾门弟子一起,见证和继续人世间如此美丽动人的故事,它使我心灵受到荡涤。


“师者脱俗,于是教育脱俗”,“最好的教育就是聊天”。陈思和与李辉的这些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学生是老师的影子,虽然我没有见过贾先生,但我从陈思和、李辉及其几代学人对贾先生的真情崇敬之中,感受到了贾先生的人格魅力,感受到了贾先生作为一名师者的巨大成功,感受到了人世间鲜活、具体的“真、善、美”,感悟到了什么是好的老师,什么是好的学生。


一个老师能教出陈思和、李辉等这样优秀的学生,贾先生是成功的;一个人能遇到贾先生这样的圣贤之师,陈思和、李辉等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河西学院能有幸与贾先生结缘,借贾门弟子和复旦大学之力发展自己,河西学院无疑也是幸运的。


美孕育美,美美与共。河西学院师生在贾先生及其弟子精神的感召下,怀着一种无比崇敬的心情和信仰的力量,用真心、真情、真力传承和实践贾植芳学术思想与人格精神,奇迹般地把历史缘分、现实机遇,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


一双双手,长达数年时间、数十上百有识之士的接力,汇聚在一起,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文化建设力量,将不断书写一个个传奇般生动而美丽的故事。


“薪火传承的火把,正在照亮西北塞上的天。”文化传承,必将孕育更加丰硕的教育成果。一代又一代的河西学子,将以贾先生朴素的做人理念为座右铭,端端正正地书写一个大写的“人”字。 


2018年1月6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