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被誉为人类文化艺术的宝库,这里保存了自北凉到元代(4—14世纪)绵延一千余年的石窟艺术,中华、印度、希腊、伊斯兰等几大文明在此交融碰撞,历代虔诚的僧侣、供养人与匠师团队为它倾尽心血。漫长的时间、广阔的空间与善巧的心灵共同作用,形成了这座集壁画、彩塑、石窟建筑于一体的文化艺术殿堂。 然而面对敦煌莫高窟铺天盖地的图像,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我们应该从哪里看起,又该如何去欣赏、理解这些图像的含义呢?这些壁画为何出现在那个窟里?描绘了什么?又想向观众传达怎样的信息?如何解开这些千百年来留下的谜题? 本期推荐的这本新书将引导我们走进其中的一座石窟,让我们的目光定下来,静静地、仔细地去欣赏一铺壁画,进而可以有序地循着古代画师的营造方式,再去观看同一石窟内的其他两铺壁画,并能够与窟内的其他图像、塑像结合起来,理解它们的整体意涵和主题。这本书通过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使读者和观众更深层次地领会这些纷繁图像背后的精神与思想,更具体地体验到敦煌石窟的创建者构思每座石窟时的匠心和技艺,而这,正是莫高窟留给后世的最宝贵财富。 本书选出修建于北魏时期的敦煌第254号洞窟,正处于崖壁中间,采光良好,受流沙与潮湿影响较小。在它周围,分布着莫高窟修建时代较早的一批洞窟,著名的北凉275窟就在其北面不远处。由此可见,这一带也是被最初的营建者所相中的黄金位置。由于年代久远、保存完整、艺术价值珍贵,254窟很少对公众开放,而这本书正是对254窟的详细讲解和描述,使读者得以领略它的精粹。
|图书信息:
作者:陈海涛/陈琦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作者简介: 陈海涛、陈琦,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后分别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中央美术学院油画专业,获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后同赴敦煌,从事敦煌艺术研究、阐释影片设计、文化创意工坊策划工作。主创完成《舍身饲虎》与《降魔成道》两部文教数字动画影片,合作发表《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具体呈现——以莫高窟第254窟壁画艺术为例》、《中国汉魏六朝美学史研究与莫高窟北魏壁画艺术鉴赏》、《莫高窟第254窟舍身饲虎图的数字阐释及影片创作》等论文。
|名家推荐: 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他们结合原本所学的美术与电影专业背景,运用新的视角、新的媒体,致力于新时代敦煌艺术研究、阐释与传播……相信通过本书的整窟细读,广大读者会发现古代无名匠师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窥见敦煌石窟的浩瀚璀璨,体验到敦煌作为人类文明宝藏所具有的历久弥新的价值与意义。 杭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以往有关敦煌艺术的书籍多为知识介绍,本书则通过详尽的图解,从壁画结构、壁画与窟内其他内容的关系入手,揭示匠人营造洞窟时的精心安排,使今日的观者了解如何欣赏、理解洞窟图像含义,既能深入,又能浅出,可谓是解析敦煌艺术的极好范例。
郑岩(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史学者):这本书的作者是两位年轻的艺术家。他们试图站在当年画师的角度,并结合宗教仪式的规程、历史大戏的情节,引导我们细读敦煌254 窟的绘画。而我们最后看到的,可能远不止是绘画。
|文章节选: 局部三:虎食萨埵
顺着萨埵下垂的长袍与跳崖时伸出的手臂,观者的目光来到了最惊心动魄的一幕——虎食萨埵。俯身啖食的大虎和众小虎们承接了画面上方发愿救虎与刺颈跳崖两部分所传递的“势”。大虎背部的曲线弧度像是建筑中的穹顶,沉雄下压,把“势”传递到了萨埵身上。而众小虎盘桓在萨埵周围,彼此身体筋节盘错、弓背低颈,呼应了大虎的造型,也将“势”汇集到了扑地的萨埵身上。画面的“势”由纵落转为横移,通过萨埵的身体与手的指向,继续在画面中运行。 生死依托 虎食萨埵这一情节是所有舍身饲虎图像所要表现的重点,但是如果对比其他各地的图像,就会发现敦煌254窟的图像具有一种独特的内在秩序。在西域地区的图像中,萨埵倒地承受着众虎的啖食,姿态与254窟十分相似,这一样式可能曾对敦煌地区产生过直接影响,但在造型上比较简略僵直。而北魏之后的一些图像往往会将这一场面处理得非常血腥惨烈,似乎是要彰显众虎的凶猛以及血淋淋的气息。
新疆喀喇沙尔 (今焉耆地区)舍身饲虎图 在 254窟之后的若干舍身饲虎图像之中,虎食萨埵的场面被表现得越来越激烈,甚至血腥。虎的体量越来越大,形象也越来越凶猛。在莫高窟北周第 428 窟的舍身饲虎图中,如同巨石压顶一般的大虎和分食猎物的小虎,顷刻间就会将萨埵啖食殆尽
在五代第 72 窟中,众虎们强悍的撕扯之下,萨埵显得如风浪中的小舟,右上方一只小虎张嘴吐舌地奔来,将给他带来致命一击 在莫高窟宋代第 55 窟中,萨埵被众虎撕扯得四肢断离,下方的一只虎仔口中衔着他的一只手臂。还有许多类似的图像渲染现场的血腥、撕扯的暴烈 在日本法隆寺一尊约制作于公元 7 世纪中叶的玉虫厨子佛龛中的舍身饲虎画面中,被撕开身体、肝肠涂地的萨埵倒在地上,眉眼紧闭
对比美术史中的种种表现,再回望254窟的饲虎场面,方觉出其中包含的牺牲之肃穆、相互依存的平和与慈悲生命的永恒感,画面极为深刻地呈现了萨埵舍身的真意。 254窟的画师用一种更加细腻动人的细节描绘和沉稳肃穆的整体把握来塑造这一关键场面。萨埵身体横卧担当着猛虎的啖食,他虽然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剧痛,却并没有失去知觉瘫倒在地,而是浑身凝聚着一股结实饱满的力。他胸部在努力地向上挺起,一只手臂向前探出,手掌张开,在紫外光的观察下,腹部的鲜血还清晰可见,但正是这只手,腕部全力支撑起大虎用力蹬地的后腿;一只脚也尽力勾起,让小虎可以稳稳地站立;臀部以及弯曲的臂肘和左腿也顽强撑着地,整个身体在充满变化与张力的同时,又严格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呈现着一种刚毅、安宁的稳定状态。正是这些细节塑造,使254窟的舍身饲虎图像突破了寻常的“惊悚写实主义”画法,增加了画面情感的穿透力,画师关注的不是众虎撕扯、肝肠涂地的惨状,而是萨埵献身时肃穆、坚毅、崇高的宗教意味,从而恰当传达出这个故事所强调的“全力奉献”的精神内涵。“长歌之悲,过于恸哭”,这种平静的处理更有助于调动观者对萨埵慈悲心灵的体验,也足见画师对佛教义理的高度理解和艺术匠心。 萨埵平静地躺在众虎之间,支撑身体以供众虎撕咬啖食 萨埵在生命即将终结之际,依然全力奉献,以手腕支撑着老虎后腿,两者的造型紧密契合 萨埵担负着老虎啖食的力量
“势”之运行 画面中暗含一横一纵的基准线,从献身到新生,由舍身到成佛,因果关联,传达了佛教的义理,也为画面纷纭复杂的视觉表现建立了内在的框架与依据 图中所包含的横纵关联之“势”形成了画面的“骨”,在此基础之上,画面各个部分的“势”连接汇通,充分展开
当观众顺序看过画师精心选取的五个场景,不难意识到,这幅壁画的创作者,一直在利用姿态及色彩等造型语言,引导着观者重新对这个著名的佛教故事进行深入体会。这种视觉上的方向感和运动性,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可被归为“势”的范畴,它超越单个具体的物象,代表了一种带有趋向性力量的运行与转化,使有限的画面蕴含着可被感受到的力量与生机。“势”的营造,尤被古代中国人看重,风水堪舆有龙势,军事打仗有阵势,书法运笔有笔势,文章结构有文势,在绘画艺术中同样如此。“势”的连接与承递往往与画师最想传达的核心主旨紧密关联,在潜移默化中将分散的物象与情节贯穿起来,赋予画面精神性的同时又调动观者的主观感受。在前面的局部分析中,我们已经多次提到“势”的引导作用,下面就更整体地总结一下“势”在这铺壁画中的运行。
首先,通观整幅画面,我们会注意到画师早已埋伏下的两条基准线:垂直方向上,发愿的萨埵王子的长袍,形成向下的视觉趋势,指向吃奶的小虎,它昂首挺胸的姿态表达了重获生机的喜悦,而小虎脚下就是献出生命的萨埵。舍身伏地的萨埵就如牢固的基石,将小虎的生命托起,小虎的尾巴在萨埵的胸口轻拂,两条生命间似有一种默契与沟通。都是视觉的实现,全无一句说教,把发愿、舍身奉献与获得新生联系了起来,产生了生死相托的象征性;水平方向上,右边舍身刺颈的萨埵,与左边象征成佛的白塔的塔基,连成一条直线,将萨埵的舍身与未来的成佛贯穿了起来。两条基准线,一纵一横,从献身到新生,从舍身到成佛,因果关联,既具有佛教的义理,又建立了画面的内在视觉框架。“势”的运行和丰富的细节在这一框架内变得井然有序,意味深长。
另外,我们再看这一纵横骨架之上“势”的运行。萨埵举手发愿、刺颈跳崖两部分的动势汇合,传递到躺在众虎之间的萨埵身上,又通过萨埵的身体与手的指向传到悲悼的王兄,再经由王兄身姿的转折,来到哀悼的父母,进而曲折绕行至最终的白塔。但一切并未结束,白塔的蓝色塔檐又将我们的视线引向塔基的基准线,再次与舍身奉献相连。处于各个时空片段中的人物在“势”的作用下彼此关联,共同构成了对萨埵慈悲精神的完美演绎——对天发愿的坚定,刺颈跳崖的决绝,拯救生命的担当,以及亲人经历无尽悲痛后的纪念赞颂,这一切通过复杂、精确的构图和造型处理,每个局部既是其自身,又是整体运行力量的一部分,饱含象征性与精神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一横一纵的内在框架,以及围绕框架展开的“势”之运行与情感的表现,也让我们联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风骨”。慈悲奉献、舍身成佛的义理是“骨”,承担着画面的内在凝聚之力,虽然未必能被一下子明确察觉,却在观看中起到统领作用,是那些丰富曲折的情节背后的骨架;而连接画面各个情节的“势”,则是情感充沛、负责调动感染之力的“风”,细腻、跌宕、深入人心。二者统一在作品中,将严密的佛教义理与动人的情感表现相结合,呈现出主体人格的崇高之美。
对比所有舍身饲虎的图像史,从早期西域及克孜尔石窟限于菱形格内的简化表现,到敦煌后期及中原地区乃至日本的多种样式,似乎再没有哪个画面试图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建构如此复杂的“势”,承载如此多彩的形象、严密的义理、深邃的象征与情感,这也正是254窟这铺壁画如此为现代观众所激赏的重要原因吧。尽管我们无法得知一千五百年前,这位画师下笔时的全部思绪,也无法了解萨埵究竟带给他怎样的内心震撼,不过,他把自己的信仰和情感饱含匠心地凝结在这块古老的石壁上,让它穿越千年,至今仍在观者心中回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