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证芜湖近代百年沧桑的“狮子山路”

 洁洁赢 2018-02-07

见证芜湖近代百年沧桑的“狮子山路”

来源:芜湖镜湖城事发表时间:2018-02-07 狮子山路

芜湖“狮子山路”始建于1890年,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这里濒临长江,附近有弋矶山、狮子山、鼍龙山(土龙山)、鹤儿山等大大小小风景优美的山头,有山有水,“风水”极佳。芜湖开埠以后,外国势力纷至沓来,并相中此地,筑码头,设货栈,建教堂,修官署,已然成为当时洋人的“聚集地”。

(图为原“狮子山路”,现为“吉和北路”)

狮子山路上的往事

狮子山路位于芜湖狮子山的西侧,因此而得名。狮子山路最早名为后马路(又名“中埂”),呈南北走向,与长江平行,全长696米,宽12米,20世纪80年代,从东站路口至新市口广场一段的新市口路划入狮子山路,使狮子山路全长达到996米。

(图为上世纪80年代芜湖地图中标注“狮子山马路”)

在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狮子山道路两侧全是各国公共租界范围,英、美、德、日等国先后在租界内瓜分中国土地。

光绪二年(1876年9月13日),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辟芜湖等四地为通商口岸。据民国八年(1919年)《芜湖县志》记载:光绪二年,因云南土番戕害英人案(即“马加理事件”,或称“滇案”),会议于烟台,增订条款,添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口作为通商口岸,设领事官驻扎之。

次年,与清政府续签了《租界约》,决定在芜湖设立租界。据《芜湖县志》记载:租界,在陶家沟北,弋矶山南,计地七百十九亩四分四厘八毫一丝四忽。

(图为民国八年《芜湖县志》中“租界图”)

光绪二十八年(1902),芜湖关道刘树屏奉命勘定:将南至陶家沟起,北抵弋矶山止;东至普通山(又名桐家祠)脚新安普潼塔起,西抵大江水边止,计地七百一十九亩四分,作为各国公共通商租界。光绪三十年(1904),童德璋与英国驻芜领事柯韪良议定《芜湖各国公共租界章程》十条。租界划定后,外国列强从1890年起,先后在租界内修筑5条东西走向的马路,即:

一马路(原东站路,含黄山西路末一段),二马路(原健康二马路,含太古路),三马路(原劳动西路,含中山北路一段),四马路和五马路(均为原芜湖造船厂内的两条道路),还开辟了两条南北走向的马路,即:中马路(原健康路,含滨江路一段)和后马路,其中后马路最长,从陶家沟直抵弋矶山南麓,沟通至五马路。

图为清未芜湖租界地图

后马路又名为中埂,解放以后被更名为“狮子山路”,2000年被改名为“吉和北路”,但现在还有很多老芜湖人习惯称之为“狮子山路”。

狮子山路见证百年沧桑

狮子山路是一条见证近代芜湖屈辱和抗争的道路。百余年前,外国列强在道路的两侧筑码头,设货栈,抢占长江航运和码头。其中著名的有英国太古轮船公司、英商怡和轮船公司、日本日清轮船公司等。

图为1907年英国在芜湖租界内建立的怡和码头

图为1911年英国太古公司在芜湖建筑的码头

图为1911年英国太古公司码头

外国列强又以保护租界安全为名,逐渐向外扩张租界地,在租界外设建教堂,修官署,侵占范围远远超出了租界划定的区域。1883年,基督教牧师楼修建在狮子山北山脚,1933年,修建的天主教主教公署,圣母院修道院位于今第一人民医院内,1910年,芜湖最早的教会学校圣雅阁中学迁至狮子山上的“博仁堂”,以及基督教美国主教公署也位居狮子山顶。

图为1933年修建的天主教主教公署,圣母院修道院

图为基督教美国主教公署

图为1883年修建的基督教牧师楼

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也掀起了芜湖人民反抗的浪潮。1925年5月,芜湖五所教会学校中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奴化教育”的学潮,爱国、反帝的怒火曾经燃烧在狮子山上。圣雅阁高中部成为当时的学潮中心。当时在高中部读书的王稼祥被推选为学生代表。他们奔走呼号。历数教会学校强迫学生上圣经课、晨昏和饭前祷告、做礼拜等校规以及禁止学生悼念孙中山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他们罢课、游行、示威,使得学校的教会势力威风扫地,在芜湖地方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如今,百年过去,狮子山路的两侧已先后建起多个新型的居民住宅小区,曾经的历史已经翻开新的一页,唯有矗立的老建筑,仿佛在提醒世人那段曾经无法忘却的记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