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宿白|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一)

 無情360 2018-02-07

编者按:今日宿白先生去世,特意手打了宿白先生《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这篇文章,然而文章太长,打了好几个小时,仅仅完成三分之一,预计三天才能发完。比我自己写文累多了。在知网上搜,这篇文章是宿白先生被引最多的一篇。荣新江先生提倡的长安学方兴未艾,气贺泽保规先生又提出了洛阳学。倒着看历史,更可看到先生的“预流”。这篇文章是78年发表的,其中还有一些过去的套话,但完全不影响文章扎实的研究。

宿白

隋唐长安与洛阳城(一)

镜像

一、隋唐京城大兴——长安城

(一)、隋京城大兴城的创建和郭城内街、坊、市、渠的布局

公元五七七年北周灭北齐,公元五八一年隋灭北周。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五八二年)六月命高熲、宇文恺等人在汉长安城东南的龙首原设计新京城。“隋文初封大兴公,及登第,县、门、园、池多取其名”,这座新京城也以大兴为名,“谓之兴城”(《太平御览》卷一五六引《西京记》)。

大兴城规模浩大,规划整齐,面积达八四平方公里。大兴城分郭城、宫城和皇城。宫城先筑,皇城次之,最后建郭城。郭城内由若干条东西、南北向的街道划为若干坊。这些坊又东西分属大兴、长安两县。郭城外东、西、南三面为两县的郊区。郭内遍布官衙、王宅、寺院和道观,东西各置一市,还开凿了三条水渠。宫城、皇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再北为大兴苑。

大兴郭城东西广9721、南北长8651.7米,周长约36.7公里。城墙夯土版筑。每版厚约9厘米。墙基宽度在保存较好的地方,一般均在9至12米左右,但有不少地方残存宽度仅3至5米左右。城墙外、距墙基3米许,有宽9、深4米的城濠。城郭城东、西、南三壁各开三门,其中南壁正中的郭城正门明德门为最大,有五个门道,各宽5、深18.5米,其余各门均为三个门道。郭城内有南北向大街十一条,东西向大街十四条,其中通南面三门和东西六门的“六街”,是大兴城内的主干大街。这六条街道,除最南面通延平门和延兴门的东西大街,宽55米以外,其余五条皆宽100米以上,特别是明德门内的南北大街——朱雀大街宽达150至155米。其他不通城门的大街宽度仅在35至65米之间;顺城街宽20至25米。各街路面皆中间高、两侧低,两侧并建有宽2.5米左右的排水沟。这南北十一条、东西十四条的街道,出宫城皇城和两市外,把郭城分为一〇八坊。这一〇八坊,以朱雀大街为界,东属大兴线,西属长安县。各坊面积大小不一:靠朱雀大街两侧的四列坊最小,南北长500至590米,东西宽550至700米;位上列四坊之外的迄顺城街的六列坊次之,南北长度同前,东西宽则达1020至1125米;皇城两侧的六列坊最大,南北长600至838米,东西宽1020至1125米。城内诸坊除靠朱雀大街两侧的四列坊,因“在宫城直南,(隋文)不欲开北街,泄气以冲城阙”,“每坊但开东西二门”,只设东西向的横街外,其余各坊都设十字街。即有东西。南北向的纵横街道各一条,街宽15米左右,两端开坊们。此十字街,据《两京新记》知可按位置分称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坊四周筑夯土墙。墙基宽2.5至3米左右。上述郭城和坊内各街道,有的部分被沿用到现代。沿用下来的部分,宽度已大大缩小,有的还出现了不同的弯斜度。各坊内部的区划,依《两京新记》和《长安志》记录坊内分布的衙、宅、寺、观方位的用词,分四类情况,即第一、XX隅,第二、北(南)门之东(西),第三、西(东)门之南(北),第四,十字街东(西)之南(北),似可估计每坊内又划为十六区(图一)。各区间除十字街外,还有“巷”相隔。大约在唐天宝以后,区内发展了“曲”,所以《玉泉子》记李德裕问某僧长安通常州水脉的“井在何坊、曲”?又问其亲表裴瑾白敏中居止:“璟曰纸某某坊、某曲”。曲有“北曲”、“中曲”、“南曲”、“小曲”、“短曲”等称,也有按顺序的叫法如“永昌坊入北门西迴第一曲”,有的曲还有了俗称,如靖恭坊的毡曲、胜业坊的古寺曲等。

城内诸坊基本是居民区,其全部面积占全城八分之七。和汉代都城相比,隋大兴城居民区明显扩大,这当然与其经济、文化发展有关,但从其设计意图推测,大约主要还是承袭曹魏以来的都城为了直接控制大量人口的需要而规划的。大兴城修建于开皇二年(公元五八二年),当时全国还未统一,隋统治者力图海子街控制大量人口,开皇九年(589)全国统一后这种作法意义就不大了,所以一直到盛唐,郭城南部四坊扔“率无居人第宅”,“虽时有居者,烟火不接。耕垦种植,阡陌相连”。中唐以后,永达里还有“园林深僻处”。延平门和延兴门间的东西大街之所以显著地窄于其他五条通城门的大街,当然与此有关,这都说明各代都城的规划与当时形势的需要是有直接关系的。

大兴城两市,东曰都会,西曰利人,对称地置于皇城外东南和西南,各占两坊之地,周建夯土围墙,开八门,内设井字街道和沿墙街道,井字街两侧凿剖面作半圆形的排水沟。管理市场的市署和平准署位于井字街当中,两市遗迹情况如下表:

两市内“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两市是大兴城内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区,从其位置处于城内中部以北,接近宫城和衙署,可以推知两市的工商业主要是为贵族官僚集团服务的。

大兴城内,隋初还开掘了龙首、清明、永安三条水渠。三渠分别从城东、城南引浐水和洨水、潏水进城,北入宫苑,其用途大概主要为解决宫苑的环境用水。三渠的入口均已探得,入城后的流布,除龙首南支的一部分和经西市附近的一段永安渠以及兴化坊的一段清明渠已探测外,其余尚不清楚。

龙首渠南支自东壁通化门北兴宁坊入城。入城处有宽度为一米砖、石合砌的涵洞两个,涵洞高0.75、洞身长5.5、顶部距地表1、底部宽2.5米。此支渠进城后,南折经永嘉坊,一支西去,一支南入兴庆坊。渠宽6米,渠两壁和底部均敷砌青砖。

永安渠自今南三门口村东南角以三十度斜度进城,经大安坊,然后北流,自怀远坊经西市北去。

清明渠在今北三门口村以东200米处,东紧靠安化门北流入城,其中经兴化坊西墙内侧的一段,探得宽9.6米,渠底比后来唐代路面高出0.25至0.4米。

从上述各渠渠身宽度,可推知当坊、市门和城门处,原应设有桥梁,所以至唐开元时,长安。万年两县曾坐霖雨不修城内桥,被推按。桥石制,连以铁鏁,崔翘《县令不修桥判对》中描述该两县城内桥情况:“鹊桥牢落,虹影欹倾,石杠沉而铁锁暗移”,也有“岁月深久,桥木烂坏”的木桥。这两种渠桥的遗迹,尚有待于发现。

以上位于皇城东南、西南两侧规划完整的都会、利人两市布局和流布郭城、宫苑的纵横水渠,以及前面所述城内东西、南北向的宽广街道,明显地反映了隋王朝统一全国前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当然,这种引水入城和城内设立市场的作法,也曾分别见于北魏洛阳和东魏、北齐邺城,但规模的大小、位置的安排,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明,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经济一定要出现一个发展的阶段,这就是历史的规律。

(一)、从大兴城的布局看隋对宫城卫护的加强和对人民的严密控制。

隋王朝的趋向统一和统一后的形势,固然对稳定人民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作为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并不会消除,人民反抗地主阶级和封建王朝的斗争也不会停止。隋王朝为了巩固自己已经取得的权力,便极力强化对人民的控制,同时为了封建统治阶级总代表——皇帝的安全,又极力加强皇室居住区的卫护,经城大兴城内宫城、皇城的安全和郭城内王府、官衙、寺观的布局,很明显地表现了这一点。

大兴城的宫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前是皇城,后靠郭城之北的大兴苑,南北长1492.1、东西宽2920.3米。今距西安城内西五台和北城外自强西路北侧铁路中学院内的土岗,是宫城南、北壁的遗迹。西墙则与今西安城的西墙在同一直线上,其南部为今西安城西墙所压。城墙夯土版筑,甚为坚实,基宽一般为18米左右,只有东城墙部分是14米多。宫城南壁正中的广阳门和北壁正中偏西的玄武门门址均已探得。广阳门门址东西残长41.7米,进深19米,三个门道,门基铺石条或石板,这是其他城门所未见的设置。广阳门前即宫城和皇城之间的横街,宽220米,是大兴城最宽的街道。宫城中部为宫殿区,东西宽1967.8米,皇帝正衙大兴殿位于此区的南部。宫殿区东为太子宫——东宫,宽度不详。宫殿区西南部为宫人居住的掖庭宫,北部是曾出土唐太仓窑砖的太仓的所在。掖庭宫和太仓皆宽702.5米。

自东汉末期以来,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各代王室贵族为了巩固统治和力保自身的安全,使宫殿更为集中,以便加强宫殿区——宫城的防御。大兴城无论是宫城本身的建筑,还是城墙亦夯土筑。皇城南壁有三个城门,东西两壁各有两个城门,其位置均已勘探确定。宫城内外的布局,都表明隋统治者不仅承袭了上述做法,而且比前代大大加强了。

皇城位置紧靠在宫城的南侧。中隔横街,无北墙,东西两墙与宫城东西墙相接,是同一城墙的延长,南城墙为今西安城南墙所压。皇城南北长1843.6米,东西宽同宫城。

其中南壁正中的皇城正门朱雀门,北和宫城正门广阳门相对,南经朱雀大街和郭城南壁明德门相通。文献记载,皇城内有东西向街道七条,南北向街道五条,“各广百步”。其间立中央衙署及其附属机构。皇城内的街道大部为后来所沿用,并一直沿用到现代;有的衙署范围也一直到今天还可考察到它的大致痕迹。

自曹魏邺城开始,诸代王朝都城内的中央衙署便开始集中,例如西晋、北魏的洛阳,其中央衙署即集中在宫城南出大街铜驼街的两侧。但在衙署外围另筑一城,即皇城,则是隋以前所未有。《长安志》卷七记“自两汉以后至于晋齐梁陈,并有人家在宫阙之间,隋文帝以为不便于民,于是皇城之内,惟列府寺,不使杂居止,公私有便,风俗齐肃,实隋文新意也”。这个隋文新意,既把一般居民和宫城隔得更远,又把皇帝住地的宫城和其他大小统治者的宅第严格分开,以使宫城的卫护更为加强。

宫城之北为大兴苑。大兴苑东靠浐,北枕渭,西包汉长安城,“东西二十七里,南北三十三里”,为皇帝游猎禁区,当然也起着宫城北面的防卫作用。

大兴城郭城内,绝大部分还是居民区——坊。隋王朝为了对居民区加强控制,除每坊置里司(《新唐书·百官志》还记每坊“坊角有武侯铺”,“左右金吾卫左右街使,掌分察六街徼巡”,司坊市门启闭)等极力强化街坊制度外,又使城内四隅和主要街道两侧的各坊,遍布王宅、官衙和寺观。大兴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相差三十余米,其间陡起约四至六米的高坡共六条,即所谓“帝城东西横亘六岗”。这六岗的坡头,除第二岗坡头“置宫殿”,第三岗坡头“立百司”外,郭城内各坊当坡头之处,皆为官衙、王宅和寺观所据。

大兴郭城内官衙位于要冲之地的由东西市附近宣阳坊和长春坊内的大兴县廨和长安县廨,还有位于布政坊东北隅紧靠皇城右侧顺义们的右武侯府等。王宅躲在城的南部,“隋文帝以京城南面阔远,恐竟虚耗,乃使诸子并于南郭立第”,其实蜀王、汉王、秦王、蔡王分别在归义、昌明、道德、敦化四坊立宅之处,正是横亘大兴郭城南部岗坡之地,其中敦化坊蔡王宅,更控制了大兴东南隅的北部。开化坊的炀帝藩邸紧接皇城外的朱雀大街东侧,北距皇城正门朱雀门仅隔一坊之地,其位置之重要最为明显。另外郭城地势最高的东南隅,“宇文恺营建京城,以罗城东南地高不便,故缺此隅头一坊余地,穿入芙蓉池以虚之”,不久又在这里兴建了离宫。后来又把郭城的另一隅头东北隅的一坊之地,也划归了禁苑。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广泛流行,寺院建筑迅速发展。隋王朝为了对人民进行思想控制和直接监督,大力提倡兴立寺院。“文帝初移都,便立寺额一百二十枚于朝堂,下制云:有能修造,便任取之”,并且还敕令大兴、长安两县各置“县寺”一座。在隋王朝的宣扬下,大兴城内寺院林立,多达百余座,其中崇贤一坊竟立八寺。隋王朝除利用佛教外,也利用道教,大兴城内立道观十处。寺观多占主要街道两侧、岗坡高低和城隅处,如对称于皇城两侧,位在靠皇城前东西大街两端的郭城金光门和春明门附近的宝国寺和禅林寺;对称于朱雀大街两侧,位于第五岗坡头的崇业坊、靖善坊内的玄都观和大兴善寺。又如占据郭城西南隅两坊之地的禅定寺、大禅定寺和位于城西北隅汉灵台旧址所在的修真坊和积善寺等。

纵观全城,宫城、皇城位在北部正中。各坊内部区划整齐,外围门、墙,并置里司。主街两侧、城内四隅和城内坡岗之地遍布官衙、王宅、寺观。这种对劳动人民进行严密控制和监视的布局,反映了隋王朝残酷压迫和剥削人民的反动本质。

(三)、唐初修建的大明宫的遗迹

隋大兴城唐名长安城,或名京师城。唐初大兴城的变革,主要是新创建的大明宫,取代了以太极殿(即隋的大兴殿)为中心的旧的宫殿区。唐太宗贞观八年(634)于太极宫东北禁苑内的龙首原高地建永安宫,次年改名大明宫。显庆五年(660)武则天开始被“委以政事,权与人主侔”,第三年就修治大明宫,龙朔三年(663)迁大明宫听政,自此大明宫一直是唐代主要的朝会之所。

大明宫南宽北窄,西墙长2256米,北墙长1135米,东墙由东北角起向南(偏东)1260米,东折300米,然后南折1050米与南墙相接,娘娘腔是郭城的北墙,在大明宫范围内的部分长1674米。宫城全周长7628米。宫城除城门附近和拐角处内外表面砌砖外,其余皆夯土版筑。城墙的建筑分为城基和城墙两部分,城基宽13.5、深1.1米。城墙筑在城基中间,两遍比城基各窄进1.5米左右,底部宽10.5米。城墙转角处,其外侧两边十五米之内,皆加宽两米余,有的内侧也同样加宽,估计该处城墙之上原有角楼之类的建筑物。北墙之北160米处和东、西墙外侧约50米处,发现了与城墙平行的夹城,其基宽约4米,夹城拐角处有的也包砌青砖。宫城四壁和北面夹城皆设门,其位置除南墙东部两门被今市区所压外,其他均已探得,各门只有南墙正中的丹凤门设三个门道,其余皆为一个门道。

大明宫北部有太液池,南部有三道平行的东西向的宫墙。宫内已探得亭殿遗址三十余处,绝大部分在宫城北部,现经发掘的由大明宫正衙含元殿遗址和宴会群臣的麟德殿的遗址。

含元殿龙朔二年(662)建。遗址位于丹凤门正北610米处的龙首原南沿上,其地高出平地15.6米(《太平御览》卷一七五引《两京记》:“含元殿陛上高于平地四十余丈”)。据现存遗迹可知:殿台基东西宽75.9、南北长41.3米;殿面阔十一间,进深四间,间各广5.3米,殿外四周有宽五米余的付阶;殿左、右、后三面夯筑厚1.3米的土墙,墙内外壁涂白灰,底部并绘有朱红色边线;台基下周砌散水砖,台基前设长约七十余米的南出的三条平行的阶梯和斜坡相间的砖石阶道,中间一道宽25.5米,两侧各宽4.5米,中间与两侧的阶道间距约8米,阶道坡度有节奏而缓和,当时称之为“龙尾道”。殿北两侧各有向外延伸并南折出的廊道址,此殿两侧的廊道址各与殿东南、西南的翔鸾阁、栖凤阁台基相连。两阁台基高出地面15米,周围包砌60厘米厚的砖壁。含元殿遗址出黑色陶瓦,大者径23米,约是殿顶用瓦。小者径15厘米,硬是廊顶用瓦。还出有少量的绿琉璃瓦片,可知含元殿的铺瓦是使用了黑瓦顶绿琉璃脊和檐口的剪边作法。另外,从台基四周出土的残石柱和螭首等石刻残片,得知台基周围原安有石栏和螭首等装饰。

麟德殿的兴建略迟于含元殿,遗址位于太液池西隆起的高地上,西距宫城西墙仅90米。夯土台基南北长130.41、东西宽77.55米,分上下两层,共高5.7米,台基周围砌砖壁,其下绕敷散水砖。台基上三座殿址前后毗连。前殿面阔约58米,十一间,进深四间,正中减六柱,前附付阶一间,付阶前有东西阶址。前殿后为一宽6.2米的过道,其北接中殿。中殿面阔同前殿,进深五间,以墙隔为中、左、右三室。前、中两殿和其间的过道地面原铺对缝严密的磨光矩形石块。后殿面阔同中殿,进深三间。后殿之后另附面阔九间、进深三间的建筑物,后殿与所建筑物地面原铺方砖。全部建筑长约85米、中殿左右有东西亭方形台基一处。后殿左右有矩形楼阁台基一处。(《雍录》卷四:“麟德殿东廊有郁仪楼,西廊有结麟楼”),左右矩形楼阁台基各有向南延伸的廊址。廊址范围宽广,玄宗“尝三殿打毬,荣王堕马闪绝”。三殿即麟德殿,麟德殿可打球,证实迴廊内的庭院确为空敞。“大历三年(768)...宴剑南、陈、郑神策军将士三千五百人于三殿”,麟德三殿容纳这样众多人数,当然要把迴廊和殿前庭院的空间都计算在内。即便如此,包括迴廊在内的麟德殿的规模之大,也足已使人惊异了。

含义、麟德两座殿堂遗迹,不仅规模宏大,其布局的变革,更引人注目。高耸的正衙含元殿前列两高阁,并设有漫长的龙尾道。麟德三殿连建,翼以两楼两亭,并周绕迴廊。两殿这种壮观与突出防卫性附属结构相结合的设计,不同于殿堂布局的旧传统。这既反映了武则天初期着重内防的新情况;又表明了自唐太宗以来经济、文化的逐步繁荣,使初唐时期的建筑技术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武则天擅政之初,为什么坚决放弃原来的太极宫,而把一代朝会正衙转移到长安城东北郊禁苑范围之内呢?我们认为其重要原因除高宗病风痹以太极宫内湫湿外,还有:第一是因为太极宫地势低,不利防变,大明宫高据岗阜,所以《两京新记》中说:“命司农少卿梁孝仁充使制造此宫(大明宫),北据高岗,南望爽垲、终南如指章,坊市俯而可窥”,显然,这里既适于警卫宫廷内部,又可以掌握京城全局;第二可以根据新形式的需要,设计修建新的殿堂。总之,朝会移至大明宫,最值得重视的是出于当时政治斗争的需求。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