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剑璏闲聊古董的鉴定

 七烟 2018-02-07


    在剑身与剑鞘上镶嵌的玉饰,我们称之为玉剑饰;饰玉的剑称作玉具剑。一柄完整的玉具剑由4个玉饰物组成,它们分别是剑首、剑格、剑璏、剑珌。
      这玉剑饰四件套在剑上分布如图所示,

剑首和剑格是镶嵌在剑身上的,剑璏和剑珌是镶嵌在剑鞘上的。下图是南越王博物馆藏品。


        玉、剑结合的实物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晚期,四样俱全的玉剑饰逐渐形成,到了西汉这种玉剑饰就成了王公贵族佩剑上的重要装饰品,也成为当时社会一种身份的象征。魏晋之后逐渐消失。《说苑 · 反质》曾载:经侯过魏太子,左服玉具剑,右带佩环,左光照左,右光照右。太子不视。经侯曰:魏国有宝乎?太子曰:主信臣忠,百姓戴上,此魏国宝也。经侯应声解剑而去佩。这则故事反映出,当时贵族阶层多视玉具剑与玉佩饰为宝物。至汉代时,此风更盛,并成为相互馈赠的礼物。《汉书 · 匈奴传》载:单于正月朝天子甘泉宫,赐玉具剑。《汉书 · 王莽传》亦载:进其玉具宝剑,欲以为好。可见西汉时,仍以战国时流行的世人之主,皆以珠玉戈剑为宝。《吕氏春秋 · 侈乐》中体现了当时以佩戴 “ 玉具剑 ” 为时尚,特别是加之工艺技术的不时发展,得以使汉代玉具剑上的玉质装饰物较之春秋战国数量大增。图案纹饰更加新颖别致。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的玉具剑都是四件套齐全的,大部分玉具剑只有剑首、剑璏、剑珌三件、或者只有两件,或者一件。数量相对较多的就是剑璏,其次是剑首和剑珌,剑格最少见。
这里就先单独挑选剑璏聊一聊。
       剑璏(zhi)是镶嵌于剑鞘上,用于以皮带固定佩戴在腰间。俗称文带,因其侧面看起来很像一个“卫”字,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剑卫。

璏在剑饰四件套中占的比例最大,以汉代出土和传世的数量最多。璏嵌于剑鞘靠近口部位置。正视为长方形,其上雕琢云纹、兽面纹、螭虎纹等纹饰。底下有一方孔,便于革带穿过,以固定剑于腰带上。目前所见最早的玉剑璏是春秋时期的,汉代剑璏较战国更加样式繁多,剑璏正面除了常见的谷纹、勾云纹、乳钉纹,勾连乳钉纹之外还雕琢有兽面纹和高浮雕、透雕的螭虎纹。制作极其讲究。


    关于剑璏的真假鉴定,各种各样的方式很多,今天我从一个另外的角度给大家谈一个鉴定技巧-----从剑璏上的那个方孔这一点入手。以笔者多年来总结的鉴定经验看,大多数古代剑璏的方孔的上下两个面的光泽度有着明显的差异。如图中箭头所示:方孔的上面(黑色箭头)和靠近短出戟位置(红色箭头)的侧面光泽要光亮一些。有一些甚至把拉丝痕迹磨平了。底面(黄色箭头)和靠近长出戟位置的侧面(蓝线位置)的光泽要暗淡一些。

下面我们看一下各种实物照片资料:这是刚才黑箭头所示的方孔的顶面照片:

下图为黄色箭头所示的方孔底面照片:

下图是红色箭头所示方孔短出戟侧面照片:

下图为蓝色箭头所示的长出戟一边的侧面照片:

这是另外一个剑璏方孔上下两个面的光泽对比图:两者差别相当大。底面拉丝痕迹清晰,顶面的拉丝痕迹几乎磨平了,而且越是靠近短出戟方向磨损越严重。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要从剑璏的安装和佩戴方式说起了。

 那么剑璏是如何安装在剑鞘上的呢?

因为剑鞘多数由漆木器制作而成,这类有机物在古墓中极易腐烂消失。留下的痕迹不多,但是我们从一些考古发掘中能看到一些残存痕迹。古人为了将在剑璏牢固的安装在剑鞘上,安装之前要在剑鞘上相对应的部位挖一个与剑璏底面大小一致的方形浅坑。如图,

这件玉剑璏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残存的一些镶嵌痕迹。以此推理,在捆扎之前有可能使用了由动物角熬制的胶一类的东西进行了粘接。似乎是为了粘接的更加牢固,在剑鞘的方形凹槽与剑璏之间垫了一块浸透粘合剂的丝织物。这种难得一见的痕迹得益于铁剑生锈时铁分子把这丝织物给矿化了,要不然很难见到这种痕迹残留。完成这些粘接之后,为了保险起见,又对剑璏进行了捆扎,如图所示,

下图是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玉具剑,照片隐约可见捆扎剑璏的带子或者一排细线断裂后剑璏才脱落下来。

用细密的丝线穿过剑璏的方孔,一圈圈的缠绕在剑鞘,既稳当又牢固。然后皮带穿过剑璏上的方孔,把剑固定在腰上。如下两图所示:图一是馆藏的一件战国时期的青铜武士灯。图二是秦始皇兵马俑一号车驭手俑的背面照片。这是战国时期玉具剑最直接的佩戴展示图。


       这时候就会出现一个情况:剑璏方孔的底面被细密缠绕的丝线覆盖住了,横穿过的皮带只会摩擦方孔的上面那个面,这就是为什么上面光泽比底面光泽亮很多的原因。同时如图所示,剑璏安装时,短出戟的一面靠近剑鞘上端,佩戴起来是朝上的,在重力作用下,这个画红线的侧面比画蓝线的那个侧面收到的摩擦更多。这便是两个侧面因磨损导致光泽不一样的原因。

     如下图所示,

这是朋友提供的原生态的剑璏,在冲洗时会看到佩戴玉具剑的皮带的残存痕迹,黑色的是残存的皮带痕迹,皮带靠在贴近剑璏方孔的上面的那个面上。底面被缠绕的丝线盖住,皮带只能摩擦到方孔的顶面,上侧面和下侧面,这便是剑璏方孔内四个面光泽度各不相同的原因所在。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剑璏都是有这种现象呢?答案是不一定。因为我们都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百家争鸣,相对应的在科技、艺术、工艺上也是百家争鸣的。多种流派并存发展。也存在一些只用粘合剂并未用丝线缠绕固定的剑璏,这种没有丝线缠绕覆盖剑璏方孔底面的情况下,剑璏方孔的上面和底面的光泽度是难以看出区别的。但是这种情况相对较少。
      《汉书 · 匈奴传》载:单于正月朝天子甘泉宫,赐玉具剑。在汉代玉剑饰被当作贵重财富在皇室和贵族之间互相馈赠、进贡或者赏析。考古发掘也发现,比如海昏侯墓出土的光是玉剑璏多达二十几件。这些剑璏有可能是刚制作出来还没有被安装到剑上就到了海昏侯手里,或者别人从剑上拆下来作为贵重物品进贡或馈赠给海昏侯的。如果是前者,那么这类没有使用过的剑璏的方孔不会有那种长时间佩戴使用被皮带摩擦出来的光泽。下图为海昏侯墓出土的玉剑璏:

      同时汉代有不少剑璏有着长年佩戴使用痕迹残留,有的甚至流传使用了几代人,剑璏正面的纹饰都佩戴磨损模糊了,越是这类剑璏,它的方孔内磨损得越是光亮。

这种配合着用途留下的痕迹的鉴定方法是鉴定古董的一大诀窍。
    我经常跟朋友们讲,古董鉴定要讲求“大古董鉴定方式”。传统的古董鉴定,比如说,汉代八刀蝉的鉴定,第一条看造型犀利不犀利。第二条看线条流畅不流畅。第三条看玻璃光亮不亮。第四条看沁色自然不自然、、、如果我们死板教条的去挨个条件去卡,你会发现,虽然你能分辨出来一部分开门的八刀蝉。但是总有一部分造型不犀利、线条不流畅、没有玻璃光和沁色,但是又大开门的汉代玉蝉被误判了。
         什么是大古董鉴定方式?比如说,拿出来两只当代的一模一样的餐具瓷盘,一只使用了十年,一只刚刚出窑。这种没有任何人给你总结出鉴定条规东西你如何去区分新旧?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这时候我们要结合着盘子的使用习惯来分析思考。我们在使用盘子的时候有一些习惯,在从餐桌上收拾空盘子和在用完洗净之后盘子是一个叠压一个的摞起来搬运和摆放的。这种情况下盘子的正面必然会有摞在上面的那个盘子的圈足摩擦造成的损伤。我们只要找到正面有磨损的那个盘子就可以确认那是旧盘子了。
       当然,这种推理不但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也要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曾经有这么一个例子:小时候在上学期间,学校附近的一处大汶口-龙山时期的墓群施工,我们同学捡到过一些断掉的石斧,都是老断。我随口问了一个问题,这些石斧是怎么断掉的?有一同学十分肯定的回答,地壳变动。这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错误答案竟然让我无可反驳、、、因为地壳运动导致的断裂起码得是几公里长的大范围的岩层和土层。这种埋藏在黄土里的巴掌长的石器怎么可能因为地壳变动被掰断?就算是因为地震导致墓葬塌陷,这种狭小又低矮的粘性黄土层里的墓穴压坏的只可能石铲、石钺、七孔石刀这类薄而细长的石器,圆柱状的粗笨石斧是不可能压断的,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入土之前这些石斧就已经残断了,抑或是埋葬前毁兵而葬。
       按部就班的死记教条方式可以作为新手入门的切入口,若要更上一层楼,还是要讲求大古董鉴定方式,而且大古董鉴定方式一定要建立在科学并且合理的基础上。古董鉴定是把双刃剑。因为总结出来的鉴定教条我们在看,造假者也在看,鉴定方法一旦被概括成条文,那么离造假者攻克技术难关也就不远了。
      教一种方法不如教一种方式。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在真假鉴定的博弈中,无招便是最高的招。


       ——-物之三解写于2018年元月12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