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识|欢乐上海年

 zdjphoto 2018-02-07


过年,是中国人文化基因中一个抹不去的情结。无论千里归乡的那一顿团圆饭,还是人在异国亲手写的红春联,炎黄子孙一年来最无法舍弃的即是“年”的团聚喜庆、圆满温馨。上海的年俗,本就来自开埠以来江海通津、华洋杂居、五方杂处的格局,既有与各地一脉相承之法,也有别具一格之处。

如今,上海又是新的一个五方杂处之地,随着老上海人的老去,新上海人的迁入,许多年俗被淡忘被省略。趁过年历数一遍,为即将到来的新年添些温暖。



腊八


腊八节起初是为了祭祀祖先,大概起源于先秦时期。后来发展成为释迦牟尼成道日,这一天的主要风俗是吃腊八粥与驱傩。因为过去腊八是佛教的节日,当时的人们在过冬的时候会把各种各样剩余的食材放在一起烧制,所以上海人又把腊八粥称之为“邋遢粥”,而后又固定为八样食材,上海人喜欢吃细腊八,用枸杞、莲心、花生、赤豆、米仁、淮山、茯苓、大米加冰糖是甜腊八,加火腿丝就是咸腊八。  

   吃完了腊八粥,就仿佛听到了过年的发令枪,各家就要逐渐筹备过年事宜了。



辞旧岁


进入腊月(农历十二月),尽管离真正意义上的过年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在中国人的心里,年节早已经开始了。腊八以后,关于辞旧迎新的各项活动就如同被时光催促一般迅速的开展起来,置办年货、贴春联、挂年画,旧时上海从腊月下旬开始到除夕,家家大扫除,称“掸檐尘”,人们剪指甲、理发、洗澡、拆洗被褥和擦洗器皿,为了辞去旧岁,准备好迎接新的一年和新的自己。


春联/年画


贴春联、年画是江南一带过春节的必要传统,其原意是辟邪驱鬼,以后逐渐趋于装饰性和趣味性。

    旧时的老城隍庙旧校场路一带有一个很大的年画市场,各种年画、大红纸写的春联,应有尽有。 

    上海地区写春联讲究门第身份,内容一般为除旧迎新、生意兴隆、五谷丰登之类,讨个好的口彩,贴年画讲究地方和图案,如贴在水缸上的画鱼,象征年年有余;贴在米囤上的画粮食,寓意五谷丰登;客堂上悬挂福禄寿三星图,象征子孙满堂长命富贵。


小校场年画


小校场原为旧上海驻兵演武之处,在今黄浦区旧校场路,因地近老城隍庙,成为上海民俗用如纸锭、香烛、甲马等物品的主要生产和销售场所。清嘉庆年间,开始有画商在小校场设摊专售年画,生意兴隆,不久,这里就成为上海老城相“年画一条街”。上海近代著名画家吴友如、钱慧安、改琦等也参与年画创作,形成了富有上海地方特色的“小校场年画”风格。

小校场年画并受海派文化影响,人物造型和构图特点突破了传统年画程式化的弊病,绘图设色浅淡优雅,一反大红大绿,体现了近代都市的审美意趣。


月份牌


上海自开埠以后,外国资本家纷纷在上海开厂设店,同时进行广告宣传。最初,外国厂商聘请中国画师设计的“月份牌”画,画面除了商品宣传外,表现的大都是中国传统题材的形象,或中国传统山水,或仕女人物、或戏曲故事场面等。后来发展为以表现时装美女为主要形象。艺术手法上初以中国传统工笔淡彩或重彩作表现,后来发展为以西洋擦笔水彩细腻的写实手法作表现,色彩明净鲜丽,并且可以张挂,随出售商品免费赠送顾客,广受欢迎。人们获得这种配有月历节气的商品宣传画后,整年张挂在家里,既可装饰欣赏,又可查阅日期节气,人们习惯地称它为“月份牌”。

这种“月份牌”在每年春节(新年)前更是大量发行赠送顾客,人们都把它作为年画来欣赏。



冬至与送灶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每年阳历的12月22日前后,上海人重视冬至,沪谚说:冬至大如年。那一天里要磨米粉、蒸花糕、做粉团,以祭祀祖先,落葬扫墓。还要将糕团馈送亲友,互相道贺,晚上合家团聚,吃冬至饭。
    冬至之后最重要的事情便是送灶。腊月廿四是“灶王爷”上天奏事之日,上海人有个说法:“献三不献四,乌龟人家献廿四”,所以廿三晚上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祭灶”。人们在贴着灶神像的厨房灶头上祭祀,供品包括酒、果品、荸荠、茨菰以及好鱼好肉,茨菰在上海话中音近“是咯”,意在请说好话,同时为了避免灶神奏报坏话,还要上供饴糖做的糖元宝。


做年


农历腊月三十是除夕,上海本地人惯称为年三十,它是一年之终,也是过年年味最浓的一天。在这一天,人们要经过很多的仪式,才能最终达到新的一年。

大年三十,劳累了一年的民众在此日必备六样热菜,一般是鸡、鱼、肉、鸡蛋、蔬菜和豆制品,在中午或晚饭之前举行祭拜祖先和菩萨的仪式。祭拜时,先在饭桌的三面摆放小酒盅,放上筷子,斟上酒,然后在桌子空的一边点上蜡烛,和线香(有些地区要在自家的灶上也要点上香)。再将六样热菜放在桌子上,全家人在饭桌前分别拱手和磕头,一是祭拜祖先,二是拜菩萨。感谢祖先保佑全家,也祈祷菩萨保佑明年风调雨顺。祭祀结束以后,全家人便可以围坐在一起,开始吃年夜饭。


年夜饭


年夜饭是中国人全家团聚最好的象征,不管是离家多远的游子,都会想方设法地在这一天赶回家来,“家人父子群聚欢宴,祝颂而散”,所以又叫“团圆饭”。

一般上海人家在年夜饭是都会讲究用浦东“八样头”,谓之“舒齐”,即:木耳烧鲫鱼、蛋饺、百叶扣咸肉、扣三丝、金元蹄、扣蹄肉、茨菰扣鸡(鸭)、三鲜砂锅,也有的是桂花肉、响油鳝丝、三鲜肉皮汤等。
    蛋饺象征元宝,用鸡蛋做皮,中间包肉馅,皮黄馅红,形似元宝;而鱼通常选用小鲤鱼,取“鲤鱼跳龙门,年年交好运”之意。吃法上也有讲究,吃鱼只吃中段,不吃头尾,有的干脆一点不吃。鱼表示“节庆有鱼(余)”,保留头尾则是讨个“年年吃剩有余(鱼)”的好口彩。


守岁


吃完年夜饭,大家洗澡、剪指甲,因为年初一不能动扫帚,所以还要把家中再打扫一遍, 随后,一家人欢聚在一起,边说边笑边吃零食,等待天明,叫“守岁”,体现着人们对旧岁的辞别与对新年的守望。
    在卢湾,傍晚时分大家就会把室内的灯火全部点上,光光亮亮,曰“照虚耗”。在奉贤等地,人们在除夕夜也还会点燃一只脚炉,或在灶内燃树块,火种不熄,一直燃至年初一,“火”在上海话中与“富”同音,寓意“今年富到明年”,老少围炉,达旦不寝,名为守岁。
    这一晚,长辈还要给未成年的儿孙送上“压岁钱”,有的家庭则是等儿孙睡熟后,把压岁钱放在他们的枕下。因“岁”与“祟”同音,给了压岁钱,一年就可以压住邪祟、保佑一岁平平安安。
    临近子时,家家户户争相放高升炮仗、鞭炮,标志着守岁进入高潮,上海城乡一片欢腾的鼎沸之声。


贺新年


年初一是一年的开始,人们要用最美好的祝愿和最谨慎的行为来度过这一天。

早上,在家门口点上三炷香然后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全家人吃着年前就做好的小圆子、年糕,寓意吃“元宝汤、步步高”。也有地区用芝麻萁烧饭,取意“节节高”。全家人穿新衣、戴新帽,带着孩子到长辈家拜年,街头巷尾,熟人相见,互相道喜,有的还要请客吃饭,叫“请年酒”。当然也有一些地区,例如松江、长宁,正月初一不随便串门。
    正月初三,新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拜年,称“贺年”,但是不能在娘家宿夜,当天就要回夫家,因为上海俗语说得好,叫做“正月不空房”。


祭拜


祭拜是春节的一项主要活动。从初一开始,早饭前,家人要在除夕夜悬挂的祖先遗像前祭祖:点香烛,供糕饼、蜜枣、桂圆等,而后叩拜,叫做“拜真”,这种祭祖仪式一般要持续到初八。商店老板、伙计和不少居民还会在早饭前按照年历本上所写的喜神方向到外面走一圈,叫“兜喜神方”,以求一年安康、财源茂盛。
    除了祭祖先外还要祈拜各路神灵,以求平安。旧时,上海县衙、上海道的长官,在初一这一天,穿上朝服到万寿宫拜牌,换上公服到城隍庙、沉香阁等寺庙去敬神。
    过去老城厢居民饮用井水,故家家有井。人们认为井中有神,曰“井泉童子”,初一到初三每天都要祭祀。


占卜


正月初一,上海郊县的人们还会用抛饭三盅为来年占卜,两盅朝上,一盅向下,一边抛一边念:“天一盅、地一盅,猫狗众生合一盅”如果鸟不吃抛出的饭,则预兆来年是个丰收年。

在奉贤,农家会从水缸里捞起一串除夕浸泡的黄豆验看,一共12粒,代表十二个月,豆胖则雨多,豆瘦则雨少,以预测每月降雨量。
    长宁地区,到了正月十三,家人还要占卜流年运势,在炊前,用糯米或珍珠米,投入煮沸的镬水中去,占卜一年的运势,如果投下去的东西开了花又碎为粉末,便是大吉大利的先兆,被称为“卜流花”,又叫“爆孛娄”。


烧头香


初一凌晨在神佛像前为表虔诚、祈好运而点燃的第一柱香、此民间风俗由来已久,上海人叫做“烧头香”,初一还必须进10座庙烧香,于是也被讲作“烧十庙香”。清代妇女裹脚,妇女难得会在深夜出门,为了配合这一风俗活动,上海也破例通晓开放城门。清袁祖志《沪上新正词》中是这样描述的:“城门彻夜不曾关,向晓香车水一般。何时烧完十庙香,往人环绕看云鬟。”

沪上几大寺庙,静安寺,龙华寺,玉佛寺,每到初一都是信众云集,有些人甚至在庙宇前除夕守岁至凌晨。
    时至今日,烧头香的宗教意义渐渐弱化,更多是国人祈求福祉,祷告一年好运的传统心理与文化仪式了。


元宝茶


新年中在家接待来客,必备“九子盘”和“元宝茶”。这元宝茶是用三颗青果(青橄榄)或三颗金橘泡成,美其名为“三元及第”。用的是旧式三件套“茶具”(上有盖,下有盘),上海也把这种茶具叫做“元宝杯”。有些人家泡元宝茶,还加些糖,合起来清甜可口。

在茶馆里,年初一至初五也必然有这样的元宝茶接待查课,虽然不规定茶价,但茶客总会掏出比平时高出许多的茶金。一些经商者去商号拜年,此商号的仆役也会送上一碗元宝茶,离别时,客人会在茶旁放上一份茶资。


立春


立春是春季的开始,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清末《点石斋画报》上的“龟子报春”、“铜鼓驱疫”,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在立春日这天,我国民间有喝春酒、吃春饼、打春牛等美好习俗。在上海,立春又叫“打春”,有吃春饼,吃梨的习俗,俗以为此日吃梨能消火,防喉咙疼。



过年禁忌

过春节的时候,特别讲究吉利,不管是说话还是行为,都有着许多的避忌。

一些语言中“破、坏、散、蚀、死、光、杀、病、输”等字眼都禁忌出口,解决的办法是用一些反语、相近语或假托语来代替,例如说到猪舌头,不能说舌,因为上海话中舌和“蚀”同音,所以要说猪赚头;生病也不要说“病”,要说不适意,说到伞的说话,要说“竖笠”。

在行为上更要小心谨慎,不能摔碎器皿,年夜饭时,忌讳将鱼吃光,用膳完毕,忌将筷子搁在碗上,更不能将空碗反扣在桌上。新年还不能扫地、不倒垃圾,因为人们期盼“聚财”,害怕扫地会把“财气”扫走。如果非扫不可也只能往里扫,不能往外扫,这叫“财源不外流”,新年里不洗晒也是担心把财气洗掉。

新年还十分忌讳小孩啼哭,认为“小囡哭,有祸呒有福”。所以小孩惹了祸,大人也不能打骂呵斥。过年这几天,连债主都不能上门讨债,否则认为对双方都不吉利。


撰文:钱张帆

审稿:张黎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