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特种养殖陷阱

 在艰辛中成就我 2018-02-08
先生就利用转主寄生一点,培育了一大批低质品种顶替优质的高价品种销售。然后他又以回收质量合格成蛙的合同博取了投资者的信任,实际上合同中规定的成蛙质量,在养殖户使用低质种蛙的情况,根本不可能合格,王先生也就不需要承单回收责任。

  依靠这样的手段,王行生在接下来的半年里,销售利润很快突破百万元,他又增加了技术转让、开办培训班,再加上全国性的软广告,大肆宣传“品种优质,养殖简单,全部包回收,只要养殖就赚钱”。2005年一年他竟然纯赚了300多万元,经营迅速“改善”了。

  干完这“一票”,心里本来就很矛盾的王先生收手了,转而开起了正规的酒店。如今回想起这段不光彩的经历,王先生意味深长的说:“真对不起那些客户!但如今好多人还都这么干,明里说让别人赚钱,实际上只有自己在捞取不义之财。真是行业的悲哀!”
 
  启示:特养需要特小心

  作为一名特养行业的资深人士,王先生总结了行业玄机,希望能使投资者警醒。

[NextPage]



  由于特养行业市场规模相对较小,竞争又比较激烈,使得该行业比较混乱。但不赚钱的事,谁也不会犯傻去做。而这里的赚钱分为两种:感觉赚钱和真正赚钱

  感觉赚钱说是买种的人在广告的煸动下掉进了极具诱惑力的陷阱,自以为做这个项目肯定赚钱。这些陷阱包括:

  (1) 数字陷阱。倒如林蛙养殖,广告里一般会说:“万元投资,百万回报。一以种蛙成本100元,一对种蛙一次产蝌蚪上千只。长成大蛙后一只只能卖10元,也就是说投入100元,就能回报近万元。但实际上这只是个数字游戏,因为本来市场需求就小,干的人又多,广告中计算的效益不可能实现。

  (2) 技术陷阱。特养宣传一般都会说“技术简单易学”。但特养之所以叫做特养,就是因为它需要特别的专业技术。一般人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而且地区性差异很强。另外,几乎第个特养品种的业内都有个“规矩”——不传授完整的技术。这就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道理。

  (3) 回收陷阱。这个很简单,在没有合格的幼种,没有合格的技术的情况下,你不可能达到回收标准,打官司都很难。

  (4) 法律陷阱。目前市场上好多特养品种都属于国家保护动物,比如林蛙、梅花鹿、孔雀等。人工养殖要有驯养许可证、加工许可证、准运证。购买别人的幼种养殖必须要有对方提供的授权委托书,否则属于违法行为。但目前绝大多数幼种推广企业都不主动提供授权委托书,使得投资者遇到问题以后很难通过合法途径维护权益。          
    
  说了这几个陷阱,想必大家已经很明白在特养行业里真正赚钱的就是那些“炒种”的人,他们才是这个行业的大赢家。而那些听信广告,扎堆在成品养殖环节的大量小投资者成了牺牲品。虽然也有人在成品养殖环节赚了钱,但人数很少,可以说是“炒种”的人故意在放诱饵。
   
  如果还是想投资特养最好不要相信广告。应当直接找政府设立的权威研究部门学习正规技术,并取得授权委托书,而不是盲目投资商业化炒作的速成技术。必须要事先找好销售渠道,考察竞争情况,否则再好的产品也只能留着自己用了。此外,特养深加工市场是个潜力很大的领域,而且通用阵列逻辑电路 避开较为混乱的“炒种”和养殖环节。投资者可以引进食品加工行业成熟的技术,到这里找到新的机会。如冷冷藏、腌制、烘干等初加工项目的投资额和市场开拓门槛是小投资容易达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