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EB病毒感染与胃癌之间关系——因果还是偶然?

 微笑如酒 2018-02-08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居各类恶性肿瘤之首,其发生和发展涉及多种因素。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又名人疱疹病毒4型(human herpesvirus 4,HHV-4)。EBV是引起鼻咽癌及淋巴瘤等恶性疾病的主要致病源,其在组织中的存在形式和表达早已有报道,而自Burke于1990年首次报告Epstein-Barr病毒与胃癌具有相关性以来,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均对 EB病毒相关性胃癌(EBVaGC)做了一系列研究,并提出了多种相关学说,但目前为止EB病毒感染与胃癌发病的关系及其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在2018年美国旧金山召开的美国临床肿瘤学消化道肿瘤高峰论坛(ASCO GI)上,来自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医学院的Margaret Gulley教授发表了一篇题为《如何利用EB病毒更好地分类、治疗和管理胃癌患者》的报告。会后,我们邀请Gulley教授分享报告的主要内容。


Margaret Gulley教授 来自ioncology 06:11

实际上,全球成年人口中大约有 98%携带此病毒,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发展成胃癌。那么EB病毒与胃癌发病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对此,Gulley教授解释道:“每一个人最终都会感染EB病毒,通常是在童年或青春期,而且这种病毒会一直保留在一小部分淋巴细胞中。但是,只有不到1%的感染者会发展成肿瘤,更不用说是EB病毒相关肿瘤了。因此我认为,EB病毒并不是直接的致癌因素,而是由于其他的基因组变异使得EB病毒得以进入恶性细胞。”


大部分人认为EB病毒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首先是因为有证据表明,EB病毒在胃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有时在癌前病变中也可以发现EB病毒感染。其次,10%的胃癌细胞中可以发现EB病毒,这10%的EB病毒相关胃癌的基因突变模式与其他EB病毒阴性胃癌不同。


2014年癌症基因组图谱研究网络的研究人员提出了胃癌分子分型,新分子分类方法将胃癌分为4种亚型:EB病毒感染型胃癌、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le,MSI)型胃癌、基因稳定(genomically stable,GS)型胃癌和染色体不稳定(chromosomal instability,CIN)型胃癌。其中,在EB病毒感染型胃癌中,PI3KCA呈高频突变,因此这类人群是PI3K抑制剂的靶向人群;也可能是CDK4/6抑制剂的适合人群;同时还可能是PD-L1免疫治疗的靶向人群。


我们知道,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人体中比较常见,也是明确的胃癌诱发因素之一,慢性胃炎是已知的癌前病变。那么在EB病毒感染型胃癌中,EB病毒与幽门螺杆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两者是否存在协同作用呢?Gulley教授已经开展了一些关于正常胃粘膜和恶变前状态比较的研究,发现EB病毒在病毒相关型胃癌和EB病毒阴性胃癌附近的粘膜病变中均更为常见。因此,她认为通过检测幽门螺杆菌这一已知的危险因素,以及在癌前病变中检测EB病毒感染状态有助于更好地筛查出更有可能发展成胃癌的病变。



目前液体活检以及大型基因组检测等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能够检测出越来越多的基因组变异,有利于更好地对肿瘤进行分类。Gulley教授正在开展一项全基因组检测相关研究,她表示:“全基因组检测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能够同时测试多个样本,通过开展一项覆盖多个癌种的能够同时保证分析准确性以及临床有效性的全基因组检测研究,无疑能够使更多患者获益。”


最后,Gulley教授还谈到了EB病毒感染与机体免疫的关系,她认为:“EB病毒感染其实是一种异常细胞在体内长期存活的模式,与肿瘤细胞有异曲同工之效。病毒感染细胞正常生命周期,并利用细胞内的一些机制防止机体免疫系统破坏,从而在宿主体内存活。因此研究EB病毒非常有意义,可能能够帮助发现肿瘤细胞是如何进行免疫逃逸的秘密。”



(来源:《肿瘤瞭望》编辑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