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莲界】房山深处连泉寺

 alayavijnana 2018-02-08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北京房山境内的一座座山脉内敛、深厚,不会因为一层层浅薄的蓝天或阴雨而翻腾,也不会因为曾经马蹄深刻的敲击而疼痛。 当这片大山依旧静谧,一座座古塔与深山古寺似乎是曾经远去的僧侣与工匠们留给这片大山的印记,今天这一篇,我来谈谈我刚刚走过的连泉禅寺。



连泉禅寺,这名字听上去就讨人喜欢,连泉,若有接连不断的泉水,这地方莫非就是传说中的生活秘境呢?


然而还有一个更吸引我的理由,这古寺在山间的面积很大,却始建于明代,历经好几任住持后荒废于明代,香火戛然而止,之后近400年的时光里,再没有任何重建与修复的痕迹,遗址还在山间,还是当年荒废时的样子,只是无限凋零了而已。


要知道,连泉禅寺所处的位置离金代皇陵很近,属于同一个山系,自然也是风水宝地,从名字判断,泉水涓涓,禅意悠然,自然是个修心养性的好场所,那它到底经历了什么?致使从明代中期到清代到民国突然就断了香火呢?



昔日的繁华淡淡褪去,荒草在山间肆意蔓延着,初冬的季节,约上两位师友自驾前往北京房山河北镇寻访连泉禅寺。


虽是初冬,阴晴不定,这边的蓝天刚刚露出天际,那边的云朵却绽开了欢颜。落叶缤纷,一派萧瑟,其实寻古对于我,天气是不重要的,当然蓝天白云更好,但我更追求随遇而安的缘分,在四季的风景中,寻找行走中的自我救赎,在追求自由的掌控里,探索历史与光阴留下的本来面目,才不会为纯粹要拍出好片子而拘泥于天气呢!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间的小路被落叶覆盖,别有一番斑斓鲜明的意境,上山的路走走停停,我们用了将近两个小时才抵达连三顶的垭口,远远望去,古碑矗立,地上间或几块白石,一片萧瑟狼藉。



关于连泉禅寺的记载,可供翻阅的书籍我还没有找到,网上有一些帖子,都是前辈们户外穿越过的游记。


传说中,连泉禅寺被毁的原因是个迷,民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曾经因庙中和尚犯罪或得罪官府遭惩罚被毁,另有一种说法是院内住持去世后禅寺自身发生内讧自毁一说。当地流传下一个有趣的段子说道:“山门倒,人不在,七步里、七步外,还有七十二缸老咸菜”,意思是寺庙毁坏时,僧人将财宝装满了七十二口大缸,埋在山门附近,以待重建光复禅寺之用。据说真的引来不少“挖宝”者,把塔院及古寺进一步毁坏。



走近遗址,凌乱的塔院中,古塔地宫盗洞触目惊心,难道真的印证了民间传说,眼前的所见的确是挖宝者所为?寺院被毁的真实故事,至今还充满传奇色彩。



古塔上带字的塔铭现存四处,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住持的生平,大意为四十岁断发到连泉禅寺,最后两句是“自从识破娘生面,一点灵光照大千”,我专门查了一下“娘生面”的意思,竟是顿悟了本来面目。



另外三处古塔上的塔铭,现场可考的是连泉禅寺第三任到第六任住持的灵谷塔遗迹。



另有几通残碑也是塔铭,但字迹已非常模糊,只拍清晰了碑额。



遗址上的钟架遗迹



两口水井架遗迹,井已枯



残碑断垣中,只能靠古诗还原一下当年的盛景,明代诗人郑民悦在《登连泉寺》诗中赞道:“梵宇清秋景倍赊,回廊影转夕阳斜。炉烟风袅僧犹梦,庭叶霜飞菊自花。入座松涛鸣晚籁,横空雁阵逐归霞。临窗细问支郎语,法界茫茫一大家。”可想而知当年连泉禅寺的恢宏壮美。



没有翔实的历史记载,只有扑朔迷离的民间传说,一座古寺就这样几乎淡出了时空的视野,是人为历史的兴废?还是自然演变的造化?望着萧瑟的草木气息与满目凄凉的场景,终怜胜地埋芳草,谁道遗风逐逝波?我想,历史中的一切或许终将沉淀在草木尘埃之中吧?!



日出苍穹也好,夕阳西下也罢,这里的宁静从未改变。


曾经的恢弘气势盛极一时,如今的片瓦不留物人两非,连泉禅寺的前世今生,是否也向世人昭示着顺应自然的禅悟真理呢?



回程下山,路过早已拆迁十年有余的查儿村,据传村内留有民国时期的关帝庙,实地探访顺利找到,也是一副破败荒芜的景象。



附上此次行走轨迹在户外助手软件,供感兴趣的朋友们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