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体的作用原理: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

 萝卜涨价了 2018-02-08

原文地址: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500c730102xdl8.html

抗体(Antibody)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Antigen)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抗体的最主要的作用是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抗原-抗体结合原理 1)抗原决定簇与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 2)抗原决定簇与抗体超变区的沟槽分子表面的结合; 3)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必须紧密接触,才可能又足够的结合力。 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决定簇(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 性。这种特性是由抗原、抗体分子空间构型所决定的。除两者分子构型高度互补外,抗原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必须密切接触,才有足够的结合力。 抗原抗体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阶段,此阶段反应快,仅需几秒至几分钟,但不出现可见反应;第二阶段为可见反应阶段,这一阶段抗原抗体复合物在适当温度、pH、电解质和补体影响下,出现沉淀、凝集、细胞溶解、补体结合介导的肉眼可见的反应,此阶段反应慢,往往需要数分钟至数小时。在血清学反应中,以上两阶段往往不能严格分开,往往受反应条件(如温度、pH、电解质、抗原抗体比例等)的影响。 抗原抗体结合力 抗原抗体是一种非共价的结合,不形成共价键,需要四种分子间引力参与。 1.静电引力:又称库伦引力。是因抗原、抗体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与羧基基团间相互吸引的能力,这种吸引力的大小和两个电荷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两个电荷距离越近,静电引力越大; 2.范德华引力:这是原子与原子、分子与分子相互接近时分子极化作用发生的一种吸引力,是抗原、抗体两个大分子外层轨道上电子相互作用时,两者电子云中的偶极摆动而产生的引力。这种引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 3.氢键结合力:是供氢体上的氢原子与受氢体上氢原子间的引力。其结合力较强于范德华引力; 4.疏水作用力: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当抗原表位和抗体超变区靠近时,相互间正负极性消失,周围亲水层也立即失去,从而排斥两者间的水分子,使抗原抗体进一步吸引和结合。疏水作用力是这些结合力中最强的,因而对维系抗原抗体结合作用最大。 抗原抗体的亲和性和亲和力 亲和性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对应的抗原决定簇之间相适应而存在的引力,它是抗原抗体间固有的结合力。亲和性用平衡常数K来表示,K值越大,亲和性越高,与抗原结合也越牢固。 抗体的亲和力指抗体结合部位与抗原表位间结合的强度,与抗体结合价相关,所谓多价优势,抗体亲和力高,与抗原结合牢固,不易解离。 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抗体是球蛋白,大多数抗原亦为蛋白质,它们溶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解在水中皆为胶体溶液,不会发生自然沉淀。亲水胶体形成机制是因蛋白质含有大量的氨基和羧基残基,这些残基在溶液中带有电荷,由于静电作用,在蛋白质分子周围出现了带相反电荷的电子云。如果溶液pH偏高,蛋白质分子带负电荷,周围出现极化的水分子,形成水化层,而当抗原抗体的结合,使表面电荷减少或消失,电子云也消失,水化层变薄,蛋白质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此时,如再加入电解质,如NaCl,则进一步使疏水胶体物相互靠拢,形成可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抗原抗体结合特点 1)特异性:抗原分子只能与由它刺激所产生的抗体结合而起反应的专一性能; 2)可逆性:是指Ag与相应Ab结合成IC后,在一定条件下可解离为游离抗原与抗体。 3)阶段性: 第一阶段:特异性结合阶段 (①反应速度快,几秒钟或几分钟即可完成 ②不出现肉眼可见反应); 第二阶段:可见阶段(表现为凝集、沉淀、补体结合等反应 ①反应进行慢,需要几分钟、几十分钟或更长②受电解质、温度、酸碱度等多种因素影响)。 4)比例性:(最适比或等价点)是指抗原与抗体发生可见反应需遵循一定的量比关系,只有当二者浓度比例适当时,才出现可见反应。 抗体在体内的生物学作用

抗体在体内的生物学作用

抗原抗体反应影响因素: (一)反应物自身的因素 抗体:不同来源的抗体,反应性各有差异,抗体的浓度、特异性和亲和力都影响抗体抗原反应,为提高试验的可靠性,应选择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抗体作诊断试剂.等价带的宽窄也影响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单克隆抗体不适用于沉淀反应. 抗原:抗原的理化性状、分子量、抗原决定簇的种类及数目均可影响反应结果.颗粒性抗原出现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出现沉淀反应,单价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不出现沉淀现象. (二)反应环境条件 酸碱度:抗原抗体反应必须在合适的pH环境中进行.蛋白质具有两性电离性质,因此每种蛋白质都有固定的等电点.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pH6~9进行,有补体参与的反应pH为7.7.4,pH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抗原与抗体反应. 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可加速分子运动,抗原与抗体碰撞机会增多,使反应加速.一般为15℃~40℃,常用的抗原抗体反应温度为37℃,温度如高于56℃,可导致已结合的抗原抗体再解离,甚至变性或破坏.每种试验都有其独特的最适反应温度要求.此外,适当振荡也可促进抗原抗体分子的接触,加速反应. 电解质: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后,虽由亲水胶体变为疏水胶体,若溶液中无电解质参加,仍不出现可见反应.为了促成沉淀物或凝集物的形成,常用0.85%NaCl或各种缓冲液作为抗原及抗体的稀释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