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朋友

 咨询师曹丽君 2018-02-08


论语第二句就是“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关于交友的事情,可见孔老夫子对于交友也是很重视的。后便的文章也证实了这一点,就是孔子对交友的重视。


至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如何解释,过去一般的说法就是,朋友从远方而来,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吗?


南怀瑾解释这句话的时候,他不认为如此,甚至观点相左。南怀瑾说,朋友来了,尤其是自己拮据的时候,朋友的到来不仅不会快乐,而且还会十分的痛苦。南怀瑾先生觉得,这个远方不仅仅是空间,而且还是时间的遥远。


譬如孔子生在东周,而董仲舒生在西汉,董仲舒理解了孔子,那么董仲舒之于孔子,也是远方来的朋友。有董仲舒,也是孔子“不亦乐乎”的事情。


简而言之,南先生其实利用了那句话的精神来解释这句话,所谓的那句话就是:人生得一知己足以,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也就是说,知己从空间的远方或者从时间的未来来到我这里,多么快乐啊。


换个说法,不管现在的远方,还是未来的某个时间,有人理解我,是多么快乐的啊。别的地方也有类似的解释。


有个叫杨润根的结合上文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样解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也会不断接触和认识以前从未认识的来自远方的朋友,岂不是令人感到幸福和快乐吗?


不论是南先生,还是杨润根,说来说去,其实不再是什么朋友来不来的问题了,而是变成了,有人理解自己,有人与自己志同道合,是快乐的事情。


试想一下,我赞成他们的观点,确乎不应把“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解释为“有朋友自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


因为,朋友虽然我们不可离开,然而却涵盖甚广。想一下,人与人交,成为朋友,有的是酒肉朋友,有的是狐朋狗友,还有的是忘年之交、八拜之交、莫逆之交,甚至于刎颈之交。


这些朋友或者故交,都属于“朋友”的外延,却并非都是从远方而来能带给我们快乐的。设若是一个酒肉朋友来了,又恰巧你这几天没有酒肉,除非他带着酒肉而来,否则他的到来不仅不会带给你快乐,反而是烦恼。


看来,让我们“不亦乐乎”的远方来的那个朋友,必然是大家到一起,很随意,很相投的那种朋友。他或许从远方而来,或许多久未见,风尘仆仆,来之前甚至都没有给你打招呼,忽然之间,他出现在了你的面前。


而此时的你正春风得意,你们可以一起去大馆子一掷千金,喝的烂醉如泥,席间无察言观色,更无阿谀奉承,大家都是坦然相向,此时你发现,喝到最后,你们俩最喜欢的还是幼年时期常喝的二锅头就花生米,此时不亦乐乎?


也或者,此时你正生不逢时,以至于囊中羞涩,多日未曾食肉。然而你面对他的时候,也无需东挪西借,非要摆排场,撑局面,只需要带至家中,或者到街边地摊要上一盘花生拼毛豆,一人一个小二锅头,彼此也使喝的烂醉如泥,此时不亦乐乎?


以我凡夫俗子的心来感想,那种无需伪装的、无需客套的朋友,那种彼此理解的、心意相通的朋友,是让我们人生更丰富、更快乐的朋友。我想作为圣人的孔子,也会有这样的需要的。


你有这样的朋友吗?得之你幸,无之你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