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四合院,才是真正的豪宅!

 369蓝田书院 2018-02-08


看惯了清宫戏

魂儿早已被亦古亦今的院落勾去

翻遍了《红楼梦》

心早已在贾母的四合小院中沉沦


尽管四合院遍布大江南北

依然义无反顾的北上

来到了皇城根

终于见到了梦中的四合小院


清晨沐浴着阳光醒来

看着院中的树影

再逗一逗笼中的鸟

日子便轻盈地从指尖溜走



北京的四合院

少不了的,是那一分帝王气

包罗万千

却又安然、祥和


院中的长廊

是独惹人钟爱的一处角落

不是因为它的古朴

而是因为走在长廊中

能清晰的感受到一丝庄重

一丝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庄重


朋友纳闷为何对四合院情有独钟?

她不知道

庭院的那一种气质最是迷人

一种不显山不露水

走进去却自成天地的高贵


与南方庭院形制高窄的天井院落不同

北京四合院内院方阔,光照充足

是一个备受阳光宠爱的幸运儿

幸运的享受着时代的洗礼

幸运的随着奋进的时代前行


漫步在庭院中

脑海中不时会闪现过这样的场景

三五好友

围坐在小桌前

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那该是何等恣意的时光呀


又或者

小桌对面的两人是至交

桌上摆着胶着的棋局

桌两边的二人

却并不着急结束这场厮杀

他们欢喜的

只是和知己静坐一刻钟的闲适



之前对四合院只是浅浅的爱

看到院落格局的那一瞬间

终于知道自己为何如此迷恋北京的院落

是那般分明的格局的吸引

也是心底对秩序的一种敬意

牵引着自己前行


虽然没有亲历过庭院中的生活

但看着院中的角落

上一代人饲鸟养鱼的日常

像电影一般出现在脑海

是那般淡然,儒雅


清代有句俗语:

“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小姐胖丫头”

可谓写尽了老北京人在四合院中的闲适

难怪遇见的大多数北京人

身上总有一股无所谓的大男子气概


在我们的印象中

四合院的建筑形式大多是呈“口”字形的

然而并非如此


中国传统四合院的形制规整

设计十分讲究

有门屋,有影壁,有厅堂

有游廊,有厢房,有深闺......

关上大门,自成一统


一般来说

整个建筑呈“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

“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

“目”字形的则称为三进院落

庭院越深

越不得窥其堂奥

其中最完整、最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是三进院落


身边的长者曾经说过

四合院是极其讲究风水和尊卑等级的

长幼有序,各居其室


白天是其乐融融的场景

夜晚是岁月静好的安宁

人间的清静与热闹

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温情的小院里


岁月变迁

四合院也在时代的洪流中

艰难的生存

高楼大厦的间隙

四合院的落寞

是再也掩饰不了的一种无奈


有时候四合院也会热闹一会儿

那是在秋日的午后

总有一些老者

带着自己心爱的茶壶

来院中呆上片刻

老人的眼角

有饱经风霜雨雪之后的释然、从容


夜幕降临

昏黄的灯光中

四合院像迟暮的老人那般

迷一样的

静静立在那一处角落


“庭院深深深几许”

徜徉其中

仍然能感受到

一种浓浓的东方古韵

洋溢在四合院的每一处角落


传媒大亨默多克赠送给前妻邓文迪的一套价值上亿的四合院


像良师益友那般

上等的四合院

也是需要一番寻觅的

寻到那一刻的欣喜

宛如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的欢喜

真实,而又自然


物欲横流的年代

就算是庄重的四合小院

也忍痛更新了一下自己的血液

居住亦可,观赏也无妨


有时候也会扪心自问

到底是观赏型的四合院好一点呢

还是居住型的四合院略胜一筹


在那一天到来之前

心里是没有答案的

那是一个很平淡的日子

只是因为在北京二环内的某处四合小院里

呆了一个昼夜

便知道

心底钟爱的四合院到底是何等模样


那是来北京之后

很难得的一天

难得是因为没有人打扰

可以喝着茶,翻着喜欢的书

悠然地渡过一整个下午


回到写字楼之后

时常会回想起在四合小院中的那个午后

一个人

享受着阳光的爱意

安然而又恬静


进入民宿行业以后

采访过不少的民宿业主

他们不约而同的把四合院

选为自己心目中的“中式豪宅”

也是!

四合院是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凝聚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也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居住观念 


“抚琴听流水,闲坐观春秋”

整个北京城的景色

都敌不过这四合院里的点滴细腻

有机会,一定要再去四合院里走走

重新再认识一下这座有故事的城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