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跟老子的距离,决定了中国人的终极命运走向!

 whd991 2018-02-08

庄子跟老子的距离,决定了中国人的终极命运走向!

道家学派创立于先秦时期,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南华经》(《庄子》一书的别称)都是道家经典著作,从老子到庄子的传承也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和肯定。

毫无疑问,庄子本身的学说和理论来自于老子的“道”,但是,庄子并没有完全继承老子的衣钵,他更多的是选择自己欣赏的,或者说自己能做到的,擅长的部分加以发挥,这才写成了汪洋恣肆、想象奇特的《庄子》一书。

《庄子》也可以说是一部奇书,让后人叹为观止的同时也给他们留下了一道休息或保命的避风港。

庄子跟老子的距离,决定了中国人的终极命运走向!

而作为道家至宝的《道德经》,由于后人对《庄子》的推崇和重视,渐渐的被人忽视它本身的特点,以致于甚至有人将《道德经》等同于《庄子》的高度,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深深的遗憾和悲哀。

下面就谈谈对于《道德经》和《庄子》的一点个人看法,纯属个人不成熟的一些观点,不喜请轻喷:

书中第二十五章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个人认为,这句话其实就是《道德经》的总纲所在,如果非要把整本《道德经》压缩为一句话,那么就选“道法自然”这句好了。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才叫做“自然”?难道庄子所强调的“天人合一”,“清静无为”才是“自然”?

庄子跟老子的距离,决定了中国人的终极命运走向!

很明显,老子所说的“自然”,远远不是所谓的“天人合一”,“清静无为”那么简单。

老子所说的“自然”,是真正的自然,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合乎天时、大道的自然!

这种合乎天时和大道的自然,怎么能是一味的“清静无为”所能解释!?

还有《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老子恐怕天下人看不懂他所说的“道法自然”,又或者后学担心胡乱解释,所以干脆直接明说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这句看起来超简单的话什么意思?!

庄子跟老子的距离,决定了中国人的终极命运走向!

大道表面上像是无所作为,其实有时候为了顺应自然之道也要强势作为,无所不为!

而庄子的寓言里大多强调无欲无为才能逍遥自在,才能不为外物所滞,但是后世发展到极点,往往把庄子的理论当作无所作为的借口和挡箭牌,曲解了老子的真正苦心!

其实老子的本意是说,大道要自然的无为,当然也要自然的无不为,而不是常人所理解的只要简单、刻意的无为,而这种为了无为而无为的做法,很显然已经远远偏离了老子所要说的重点。

总的来说,庄子继承和发扬了老子消极的,清静无为方面的理论观点,又用文学的手法和寓言的方式推广宣扬;而他对于老子积极的,阳刚的一方面却没有或者说很少继承。

庄子跟老子的距离,决定了中国人的终极命运走向!

随着《庄子》在后世的大行其道,人们便记住了消极避世,记住了清静无为,把老子的积极和用世丢到了一旁。

所以呢,注重老子,真正读懂《道德经》的人,应该把“道法自然”记在心间,他们明白,所谓的无为只是手段,而无为背后的无不为,才是真正的目的!

而那些看重庄子的,受到挫折后想找避风港的,把《庄子》每一句话都奉为圭臬的,只能在消极和退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其实,《道德经》很简单,简单到我们随时可以从中学到有用的东西;同时《道德经》也很复杂,复杂到你每读一次都会有一次新的感悟,觉得人生的眼界和状态又有了新的改变和发展。

庄子跟老子的距离,决定了中国人的终极命运走向!

《庄子》的文学性和它独一无二汪洋恣肆的寓言风格也是天下独一份,只是《庄子》的文学性越高,它宣扬的消极避世和清静无为也就影响越大,对我们中国人的影响也就越深。

要么取法于《道德经》,为人处世坚持“道法自然”,把无为当招牌,把无不为当手段,一切从你人生的目标和做事的目的出发!

要么听从于《庄子》,追求胸无大志逍遥自在,把无为当作避免日常矛盾、避免流血流汗的金科玉律,坚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

这两种行事原则和风格,日积月累下来,必然会改变你的习惯和性格,必然会决定你的终极命运走向,你觉得呢?!

到了最后,一切用事实决定成败的时候,你觉得柔弱是手段,还是柔弱是目的,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更厉害呢?!

PS:个人也很喜欢庄子和《庄子》,以上言论纯属两种风格的浅显探讨,望各位大侠轻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