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噶尔丹:砍向满清的第一刀(二)乌兰布通之战

 金色年华554 2018-02-08




·乌兰布通之战:如何打垮一群骆驼?

尔丹兵临城下,康熙是全面部署,调兵遣将,任命他的哥哥硕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他的大儿子胤禔为副手,率左翼大军,出古北口;再任命他的弟弟硕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和硕简亲王雅布等当副手,率右翼大军,出喜峰口,同时又安排了佟国纲、佟国维、索额图、明珠等一票人为参赞军务。就冲着康熙安排的这几个参赞军务,我们就会清楚康熙是多重视这一战了,因为这几个人在大清可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先说佟国纲、佟国维兄弟俩,其实真正的姓是佟佳氏,满族镶黄旗人,是康熙的亲舅舅,佟佳氏在满清一代那是显赫无比,有“佟半朝”之称,也就是半个朝廷都是人家佟佳氏的,后来帮助康熙的四儿子雍正夺位的九门提督隆科多,就是佟国维的儿子。

再比如索额图,就是顺治留给康熙,与鳌拜同为顾命四大臣之一索尼的儿子,干掉鳌拜这事儿,就是他亲自操作的。


而明珠,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不过你要是知道明珠的全名是纳兰明珠的话,可能会觉得纳兰这两个字有点耳熟,没错,明珠就是后来清代最著名的词人纳兰性德的爸爸。什么?纳兰性德你也不知道?好吧,“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诗知道吧?就是纳兰性德的。不过明珠不仅仅是有个牛掰的文学青年儿子,事实上他一直是康熙的左膀右臂,比如收复台湾,就是明珠具体谋划的,其他什么平定三藩、迎击俄罗斯,他都是主要参与人员,所以明珠在康熙一朝也是权倾朝野。


除了这两路大军共10万人,康熙还调动了东北方面、内蒙方面的部队以及前回被击败的阿尔尼残部等,统统前去合围。

不过临开打前,康熙还不忘稳住噶尔丹,先是给噶尔丹发了个通知,说阿尔尼和你打仗这事我不知道,根本没经过我,不是我的意思。一方面是想麻痹噶尔丹,一方面大约也有找回点面子的意思。顺便还给噶尔丹送去了100头羊和20头牛。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康熙是生怕噶尔丹跑了,这是要下决心对噶尔丹来个包圆啊。


大军出发后,康熙也随后御驾亲征,赶赴前线,但谁知道一出了京城,就着了凉,从农历的八月廿二日到廿七日,一直发低烧,这晕晕乎乎的也没办法再去了,于是在各个大臣的劝说下,返回了京城。

而右翼军一出去就在内蒙古乌珠穆沁这个地方和噶尔丹遭遇上了,双方开打,没想到清军还是没占上便宜,被噶尔丹打败,于是退败。这下噶尔丹更不把清军当一回事了,乘胜追击,长驱直入,一口气就来到了一个叫做乌兰布通的地方。


乌兰布通,现在好像写作乌兰布统,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景区,位于现今内蒙古的赤峰市的克什克腾旗,距离北京城300来公里。这就基本上是打到你康熙的家门口了啊,分分钟遛着马就可以到北京了。


(今天的乌兰布通景区古战场遗址 图片来自网络)

因此当时是“京师戒严”“城内外典廨尽闭,米价至三两余”也就是说所有政府企事业单位都关门了,大米涨价到了三两多银子一斤,清代的三两银子是个什么概念?大体清代中期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两三百块钱,这一斤大米卖到将近一千块钱,这不是开玩笑嘛?

噶尔丹这时候也派遣使者给康熙传话:“夫执鼠之尾,尚噬其手,今虽临以十万众,亦何惧之有!”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抓个老鼠,它还反过来咬我呢。今天你十万兵马,有什么怕的,也不过是个老鼠罢了。

话都到这一步了,实在也没什么好说的了,直接上手吧,于是抚远大将军福全率领的左翼部队。于农历九月三日,在乌兰布通正式和噶尔丹开战。


这一打起来,清军是损失惨重。


这怎么回事呢?

乌兰布通有一座红色的小山,山南坡是无法攀登的峭壁,北面则是一个可以攀登的陡坡,但易守难攻,当时准噶尔部队便背靠着这座山下的树林,和清军隔着一条河,清军要攻打,必须先要过河,接着仰攻,这就处在了劣势。而准噶尔部呢,则搞了个驼城,驼城是什么?就是把骆驼一个个的腿绑起来,跪卧在地上,围成一圈,将士兵围在树林里,形成一个城堡进行防御,而骆驼身上则盖上用水浸透的毛毯,这下子别说弓箭,就是火枪也打不透。准噶尔人又在骆驼的背上放上箱子等玩意,然后躲在箱子后面放火枪,射箭。


清军呢,则根本没有吸取前两次失败的教训,还是以密集的阵型进攻,这正好是人家准噶尔人的靶子。而国舅佟国纲也在进攻部队里,事实上他这么高级别的将领完全可以不用冲锋,但是佟国纲身先士卒,跟着士兵一起奋勇向前,于是就让人家一顿排枪给打成了筛子——这是清代开国以来战死的最高级别的一位将领,所以战役结束后康熙为此很是悲痛,而现在乌兰布统景区还有个地方叫将军泡子,就是纪念佟国纲的。


这国舅挂了一个,福全的脑子才算清醒了一点,一看,这样打不行啊,白给。这时候就有人想起来了,说:咱们不是有大炮吗?

也刚好在不久前,在清朝的传教士给清政府造了一批红衣大炮,所谓红衣大炮,实际上是红夷大炮,因为最初中国人见到这种大炮都是荷兰人造的,而明清时期都把荷兰人称作红夷,后来嫌红夷大炮这名字不雅,才改成了红衣大炮。需要说明的是,红衣大炮不是你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那样,打出去爆炸一片,那是胡扯,那是现代的大炮,那时候还没发明呢。直到李鸿章的时代中国才有了所谓的开花炸弹。红衣大炮打出去的就是个实心的铁疙瘩。


于是清军赶紧就把大炮搬过来猛轰驼城。

噶尔丹其实也有大炮,不过不是荷兰产的,是俄罗斯产的,于是双方对轰。但一是噶尔丹的俄国造大炮数量不及清军的荷兰造大炮多,二是用大炮互相轰,驼城的优势就不复存在,反而成了劣势,因为你是原地不动的,而清军则是满场子乱跑。再说这骆驼哪儿能抗住大炮轰啊,三下五除二,准噶尔人的驼城就被轰开了缺口,而另一个国舅佟国维,这时也怀着满腔仇恨,带着一部人马绕到了树林子侧面,对准噶尔人进攻,顿时驼城也不再成为城了,大家贴身肉搏,混在一起乱砍。


(清代反映乌兰布通之战的绘画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一顿互砍,从早上直接砍到了天色擦黑,准噶尔人边打边往身后的山上退,直到实在是看不清楚谁是谁了,大家各自收兵,准备明天天亮了再接着砍。准噶尔人随即撤守到了山上,严密防御。


噶尔丹这一下终于领教了清军的实力,认真掂量了一下,立即做出了个决定,这仗,不能再打了。

因为本身在兵力上,准噶尔就没清军多,这样绞肉机一样的干下去,清军本钱大,不在乎,而清军的后援部队也正在不断合围,再打下去就是死路一条。

游牧民族和中华帝国这样一个农耕为主的人口大国对砍,往往就是这样的情况。你游牧骑兵固然彪悍善战,但是人口基数一直都没人家多,所以没法打消耗战。想当年明成祖朱棣就是这么干的,和蒙古骑兵对砍,你死三万我也死三万,但我死三万没关系啊,我人多,你死三万那就真叫完了,打光了。

所以噶尔丹第二天一早,立即先后派了队伍中的两个活佛面见抚远大将军福全,提出议和。那么福全是怎么想的呢?关于这一点,史料有两种不同说法,一种是说福全断然拒绝议和。议什么和?我这儿马上就胜利在望了,再砍一天你就被砍完了,当然不议和。

另一种说法是:福全也觉得这个噶尔丹有点难啃,也怕万一自己进攻后局势逆转,反而功败垂成,盘算等待援军来了再把噶尔丹全歼,所以考虑议和进行拖延。

但无论是福全议和还是不议和,结果是还没等福全正式回复呢,就发现噶尔丹的部队已经连夜跑了。福全一看噶尔丹跑了,鼻子都气歪了,赶紧组织一支精锐骑兵,轻装追击。

但噶尔丹早已一路狂奔的没了影子,一路上丢弃辎重,什么都不要了,而且边跑边放火。为什么放火?是因为要烧掉沿途的草场,让你的骑兵因为没有草料而追不上。所以清军无功而返。


我们知道康熙是多么渴望通过这一战全歼噶尔丹啊,费了这么大的劲儿,这下可好,跑了,所以回来后什么也别说,先把自己的哥哥福全降职处分,顺带扣工资。

这就是所谓的乌兰布通之战。


那么噶尔丹最后逃回去还剩多少人呢?史书记载,“仅数千人”。清政府这边的史料当然记载是大获全胜,但也有不同的记载,认为这一战,其实清军并没有占到便宜,因为你还死了个国舅啊,而人家噶尔丹保存了实力,全身而退,至于噶尔丹回去后仅剩数千人,原因是因为回去的路上,部队发生了瘟疫。


咱们不管清军和准噶尔这一仗具体是谁占了便宜,但从全局看,至少清政府有效遏制了噶尔丹的进一步扩张,而且失去的喀尔喀领地又夺了回来,土谢图汗等喀尔喀蒙古又回归了故土,噶尔丹白忙活了一场,更重要的是,自此以后,外蒙也继内蒙之后,正式划归了满清版图,土谢图汗等喀尔喀诸汗王正式宣誓臣属大清。

所以算大账的话,康熙赚了。

但是康熙是何等人,非常清楚还远远没有到放心睡大觉的时候,噶尔丹已经成了自己的一个心腹大患,所以终于在六年后御驾亲征,展开了一场康熙与噶尔丹的终极对决。


而噶尔丹在乌兰布通之战后,回到科布多,才发现更悲惨的是,自己的侄子,也就是僧格的儿子策妄阿喇布坦发动了政变,不仅劫掠了科布多,连自己的妻子,也被俘虏到了伊犁。不过好在噶尔丹在西藏的一位非常牛掰同学,鼎力支持噶尔丹,出面调停,在这位同学的压力下,策妄阿喇布坦不得不放弃了趁机消灭噶尔丹的企图,并与自己的叔叔坐在了谈判桌上,放归了噶尔丹的妻子和部分牲畜。


那么,噶尔丹的成长轨迹到底是怎样的?又是如何收服南疆的叶尔羌政权的?他的这位同学又是谁?他的侄子策妄阿喇布坦为什么和他反目成仇?噶尔丹和喀尔喀蒙古又有什么恩怨?康熙皇帝在六年后又能否一举解决噶尔丹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