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有近2000万父母,陪着孩子去北漂

 茂林之家 2018-02-08

截至2016年,中国老漂族已达1800万,近一半老人背井离乡只为给子女做'保姆’。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中显示,中国户籍不在原地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60岁及以上的流动老年人已达1800万人,其中为照料晚辈而流动的老年人口占流动老年人口总数的43%。

什么叫老漂族呢?老了老了,还在漂泊,是谓“老漂”。

人口研究所所长总结:

中国的'老漂族’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支援帮助型、投靠子女型、提高生活品质型,其中以支援和投靠类型为主。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小女贼,假正经的文青,半吊子写手,生命不止,折腾不止的假想流浪追求者。

进一步老漂,退一步空巢

其实老漂族早已不是个例,前段时间日本NHK制作了一档关于中老年人的纪录片《中国的爷爷奶奶们,在大城市中挣扎着》。

片中侯女士为了照顾子女已离家5年,她说“本来说好带2年,孩子上了幼儿园就回去,结果二胎开放,又走不开了。”

她表示相比于担心子女照顾不来二个孩子,自己更牵挂在老家独自照顾老母亲的老伴,都是为了家庭,他在那里照顾老人,我在这里照顾子女。

甚至感叹:

我们这一辈人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而下一辈人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记者在片中采访“这些老人们最大的烦恼,最大的困难在哪里?”

社区总经理说:

主要的困难,觉得自己不是社区中的一份子,自我价值感不是很大,得到的支撑很少。

其实每次子女回家,老人都是渴望能和孩子沟通交流的,但是孩子们总是忙。

老人适应环境慢,但相较于思乡心切,生活圈小,“精神空巢”是老人最大的苦恼。

镜头里,阿姨开玩笑,回个老家乡亲都羡慕“被接到城里享福去了,子孙满堂的。”只有我自己知道,还享福呢,我们就是来给子女做保姆的。

除此以外“老漂族”还面临着有病难看,医保难报等窘境。侯女士有次生病,想回老家继续治疗的,孩子不同意,就还是留在广州治愈了。

她不解:

一辈子挣下点养老保险,到老了却用不上了,有时不明白这一切到底为了什么。

末了,她对着镜头感慨“中国传统就这样,能怎么办,还不是为了子女,健健康康就好。”

不知道她这句话是释怀还是解释给自己听,应了日本人说的:“中国老漂挣扎于飞速发展的社会与爱之间,最后多是无私地为家庭奉献。”

网上有人吐槽,“老漂族”是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产物,是时代发展老人的宿命。

2 中国子女对于老人

一边嫌弃一边依赖

那对于老人的付出,子女又是怎么看的呢?

“没办法”是最多的回答,工作忙起来,孩子照顾不了,请不起保姆,只能找父母。

想起之前看到的微博热门,“婆婆帮忙带孩子,半年要价一万五,这个钱到底该不该给?”下面有个留言点赞很高“让她帮忙带孩子她不帮,老了要我照顾也别指望。”

理一遍因果关系很通,仔细琢磨,赡养老人已经不是义务而是交易条件了?

换句说法就是:“别人的父母老了都带娃,就你不带娃?凭什么?”

有没有很熟悉?“别人都听父母的,就你翅膀硬,不听话别怪我不给生活费”中国无处不存在道德束缚,只是这次我们和父母角色互换了。

除了带娃要钱的特例,很多父母是主动表示想带娃:

退休后太无聊了,想有个孙子玩玩儿。

但无论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开始,只要是老人带娃,家庭的争吵不断。

电视剧《金婚》中有一幕,女主角文丽的婆婆从四川赶来帮忙照顾孙子,婆婆用的是一些乡下的旧方法,比如,用嘴给孩子喂奶。

这在文丽眼里实在不能容忍,她很严厉地斥责了婆婆,受气了的婆婆想想自己每天辛苦带孩子,洗尿布,做家务,不仅没落到好,还各种被嫌弃,一气之下就要回老家。

上面提到的日本纪录片中,也有阿姨提到,以前带孩子哪有这么紧张,现在带第三代反倒是小心翼翼,责任心更强了,特别怕自己靠经验带出来的孩子被别人否认:“看到没,这就是老太太带出来的孩子。”

所以对于那个带孩子要钱的婆婆,相对于钱,老人更看重的是这钱背后的心意,以及对他们付出的肯定。

甘情愿为子女操劳的老人很多,但不代表子女就可以理所当然的以爱之名去绑架他们。

你要明白父母对我们的义务,早已在我们18岁那年结束了。渴望帮助,就要去体会和理解他们,给予最大的肯定、尊重和感恩。


3 中国人是“一个团队带一个孩子”

外国人是“一个人带一个团队的孩子”

“我不要和老人一起住”基本是每个女孩结婚前的渴望,“生了孩子,老人肯定是要帮忙的”这基本也是长辈最常见的劝慰。

那为什么外国人都是一个人带几个娃,而到了中国却是一家人都带不来一个孩子?

这里根据实例讲述日本和法国两个国家的区别。

日本女性结婚后都愿意辞去工作做家庭主妇,所以也不存在老人全职照顾孩子的情况。

这和日本社会的认知和期待也有很大关系,日本社会不流行请保姆,同时结婚生子会有国民补助。

区别于中国的家庭主妇,日本有“专业主妇”这个职业,老公在公司交养老金、社会保险的时候,是连带老婆的。所以到了60岁以后,日本女人也是有养老金可以领的。

而日本老人,自愿践行着“退而不休”甚至有个口号:“不工作,会变老。”

想来与它是一个超老龄国家、缺乏年轻劳动力有关,也与老人自己的生活态度有关。

法国带娃除了政府补贴外,还奉行几点:

善用各种工具和功能

必须合理安排时间

孩子们的协助(给年幼的孩子合理的安排家务)

严格执行的家规

尽量在家里创造适合孩子的环境

规律安排新生儿的起居

以婴儿换尿片举例,中国人讲究透气和勤换洗,外国人用尿不湿就节约了不少时间,同时中国热爱的手工辅食,国外也多买半成品加工。

所以关于中国带孩子难,改善国家政策是一方面,更高效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样重要。

中国老年人的美好未来

谁来铸造?

讲到这里,中国老人的晚年除了孩子,还应该有什么?

国产纪录片《三日为期》里的老许,就活出了自己老年的精彩生活。

退休2年的他表示要为自己活,因为骑行的爱好,即便到了古稀,也每天充满了激情。

纪录片中更有74岁广东大爷和80岁老伙伴结伴自驾走西藏。

不是开车是骑摩托,他们的口号是“在家等死,不如出来找死。”

很久前关注的花甲背包客,也刷新了传统的养老模式:60多岁退休老夫妻,在退休后背上行囊,一句英语都不会说,两人给孩子留下遗嘱,要游历全世界30多个国家。

他们表示,不喜欢老年人这个称呼,觉得暮气沉沉,还造了一个新词描述老了也依然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花甲青年。

所以当真老人就喜欢家里蹲,守护子女吗?反正也无事可做,就得带孩子吗?老人也有无限可能。

为什么他们可以做回自己呢?除了老人自己的主动选择,少不了背后家人的支持和鼓励。

而大多数老人的养老,他们的未来,作为子女的你问了吗?给机会选了吗?太多做了主观决策:

我妈什么都不缺,送的礼物连包装都没拆;

我过年玩Kindle,老爸一直盯着看,买给他又不要;

我妈很奇怪,住我那儿时衣服都不放柜子,喜欢叠起来放包里放床头。

你看,他们的世界,我们越来越不理解。也许他说过我忘了,也许我问过她没说,或者只是我没问、她没说。

未来终归是他们自己的,替老人做决定前多一点的沟通,当他们对未来没主意时,多一点的建议,即便他们坚持守护,我们也能多一点的理解,看懂他们的心疼和好意。

更重要的是,当“漂”成为老人的无可奈何时,当他们说“你走吧,我来”时,能看到他们的辛劳,并发自内心的感恩。

中国老人的养老是刻不容缓的问题,他们的现在就是我们的未来。

要想老了不无奈,除了做好自己,还需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参考资料:

[1]纪录片《中国的爷爷奶奶们,在大城市中挣扎着》,NHK

[2]纪录片《三日为期》,YOUKU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