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半部《九阴真经》的缺失

 为什么73 2018-02-09

开篇木须先忏悔一下,以下这句话的原文和出处实是记不得了,忘了是佛陀本人还是哪位祖师大德曾预言:

末法时代,诸多颠倒,白衣(在家人)会比出家人还懂佛法。

这预言放在中医里也算一半应验了,木须在北中医读书、公立医院工作十余年,切身印证了这个现象:科班出身、正规医院工作的中医们,对中医的信心和热情普遍不如民间中医,甚至不如中医爱好者。(为了避免误会需要解释一下:信心不等于水平,热情不等于了解。这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规律相关性。老夫老妻普遍没啥热情,离异伴侣更是可能情同陌路,但你得承认,他们比疯狂迷恋男神的迷妹更了解那个人真实生活中是个多么平常的普通人。)

有人说,这是院校教育惹的祸。科班教育重头脑、轻感通,重知识、轻实践……总之教出来一堆假中医,满脑子玄虚不接地气的假理论。木须不完全认同。首先,科班院校的课本是谁编的?尤其早期的老版课本,本就是民间着有建树的老中医因为身负盛名才在建国早期被延揽入国家中医学府,这些人原都是民间中医里的佼佼者,在他们的顾问、把关下才出版的全国大部分中医都没异议的统编教材,微言大义不时闪烁其中。中医原典古奥枯燥,需要训诂学、文字学、考据学等诸多知识基础的支撑才能学得下去,往往一人之力难以通达,而医家学者在国家的支持组织下,各方面专家协作,整理出可以让年轻初学者看懂学会而又不要让藏龙卧虎的同行笑话的通用课本,把以前没人给掰开揉碎讲的中医知识,整理得条分缕析,说这里没有老先生的心血是不可能的。

不是理论太空泛,而是用在没有临床体证的人手里,理论无法被激活。科班教育极大的问题就是一群从没思考过临床问题的头脑,上来就填塞进了太多答案,不知道解题过程,就怀揣答案去现实临床找对得上的问题,找不到,回头怀疑答案是错的。

也许,不是教授的内容错了,而是教授的次第错了。这是木须接触了中医外治法后升起的感受。

木须是一上来就从最主流的方药入手学中医,实在不想为了欲扬先抑就说最开始经历了临床乏效的痛苦摸索,最后发现了针灸、外治等方法的神奇,因为事实的确没那么惨。方药能做中医主流于其治疗的深度、广度上确实不容置疑,但是使用方药时,木须觉得医生是医生、患者是患者,木须在用头脑分析症状、辨析证型,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中间隔着一层,木须把方药当一个谋生的知识工具,虽然有疗效,但和患者缺乏能量的流动(当然比西药的流动性已经好一些了),在学习和实践感受上没有越干越亲,而是越干越累。但自从木须把针灸作为爱好引入临床,发现被针灸的患者明显与自己在情感体验上亲近一些,不是刻意圈粉,而是自然拉近了什么。

一根不锈钢针,刺入患者的身体,就使他与医者建立了一种联结,而如果医者是带有意念使用这根针的话,这种能量的联结就更紧密了一层,医者与患者在一定程度上联成了一个信息共同体。在同样的言语沟通前提下,用针灸治疗的患者更容易跟主治大夫在感情上走心,会比较容易的跨出“我交钱你看病”的范畴,情感联结更为亲密。似乎有时候,觉得针刺是一种变了相的身体抚触,治疗之外,好像另有一层慰藉。而除了医患情感能量的流动,仅从医者的角度,使用针灸更容易出心得、有感悟,比如对经络现象的体证,对寒热针感活生生存在的经验,直接激发了木须对《伤寒论》理解上的灵感,活化了能量与物质间转化的信心。

“信”是道源功德母,人的智能、情感都要在“信”的基础上才会打开、奔涌。

木须诚实的承认,一群凭着高考数理化成绩突出才考上大学的孩子,从大一开始学中医基础,放着满脑子确切到公式、微观到分子的物理定律、化学反应不想,要切换到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这一堆大而化之的模式,不退学就不错了,能有几个是五体投地的相信呢?这不信从大一就开始累积,好像地基就不坚牢,你指望这建筑在盖了若干年后高耸入云?恐怕多数是摇摇欲坠。

这信心的缺失木须从自己真正临床才开始有所改变,而木须发现,很多民间中医或中医爱好者,从一开始就对中医信心满溢,说起阴阳、五行来理直气壮,而且听说哪里有个名老中医立时心向往之,有钱的还可能当下打点行装立往参谒,哪怕花费不菲,稍得一两句指点也便心满意足,那气场也真感染人。


这信心差别的根源是什么呢?木须观察,很多民间中医爱好者往往是先在感性上被中医的疗效折服,不管是自己还是家人的病被某个中医大夫治好了,还是他们因某种原因,做了某些安全系数高、上手快的中医流派学徒,比如艾灸、刮痧、耳针,本来是不动脑子、照猫画虎,但在实践中屡屡发现疗效应验,是先有“服了”的心,再想去学“理”,这时候谁教他一句应机的医理,是真真正正往心里去,不像我们学院派,是心还没服,医理就铺天盖地堆到眼皮底下了,那医理能入脑就算对得起老师了,如何能入心呢?

也许这才是中医学习应该有的次第:外治(刮痧、拔罐、按摩、艾灸)—针灸(外通经络、内调脏腑、下可应形、上可通神)—内治(方药),在这一系列外力干预下,才会发自内心的认识到从自身着手外调形体、内养心性、顺应四时才是治疗万病的根源,于是会外习导引之术,内慕内明之学,所以你会发现中医学的深的人要是对心理学、哲学、宗教没点儿兴趣和研究是非常少见的事儿。

近年木须因为接触到一些民间外治法的老师,对艾灸、刮痧之学刮目相看。艾灸学本来不是大学里的一门课程,而是在针灸学里,学习经络知识之余,稍微提到一些艾灸操作,感觉艾灸好像是个很没技术含量、不值老师一讲的内容,甚至连艾柱的大小、松紧老师也没亲手做过一个标准的给我们看过,而是看书上画的样子大概自己捏一个老师没说你做的错就给患者灸上了。至于在公立医院里,艾灸确实是个进入医保报销范围的治疗项目,医改之前的几十年好像是一直保持在个位数的收费标准(具体记不清了,因为少到忽略不计),中医类型医院之所以还会给患者做艾灸服务,也是因为护理部会检查中医操作百分比,如果少了会扣钱,只是为了不要辛苦半天还赔钱才让艾灸在医院保留了立锥之地,艾灸质量也就可想而知。首先,不管你是多少年的陈艾,只要你有烟,医院就不敢使:怕被不适应艾灸气味、烟雾的患者投诉,万一谁哮喘危及生命,说是艾烟呛死的,那才叫跳进黄河洗不清;其次,不求补阳气,但求别烫伤;其三,别占人力。

于是,医院的艾灸就是把无烟艾条放入石棉网高高悬空的艾灸盒,稍微有点儿温暖了让患者抱在肚子上躺半个小时(艾灸盒虽然有点通风口,还是氧气不充足,艾条会不时熄灭)。这样的操作谈什么医者意念、灸量、灸感?这不是医院没医德,请考虑一线医护人员的编制紧缺程度和艾灸治疗的耗时、不挣钱背景。而与医院艾灸治疗的摆设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民间艾灸疗法日益火爆,是许多养生馆的重要项目,而且据木须所知,市场供不应求(一个艾灸馆的灸疗师一天伺候两个患者是正常工作量,工作到忘我治了仨就非常累了,所以不要用这个标准要求医院,除非先拿艾灸馆的收费水准跟医院看齐)。看那一个个一开课讲好几天的培训班招生简章,木须站在门外只觉得好奇:“这么简单的操作方法,我们一句话就学完了,他们几天工夫都在讲什么啊?”之所以一直没入手学习艾灸,补上大学缺失的这一课,一方面是时间难以腾挪得空,另一方面还是从心里没有完全提起对艾灸疗法的重视。

但近来机缘巧合,木须偶然得到一个体验灸疗的机会。整个过程下来,木须一边感叹灸疗与患者沟通之深,可以和木须曾接受的高价催眠治疗有一拼,如果说针刺疗法是通过一根针联通了医患的能量,艾灸就是直接用浩荡的能量列阵陈兵等待你身体的接纳,而患者后天意识的强弱、经络路径的通畅与否在医者的感知下一目了然、如扪己身。木须这么依赖思维的人,当然不会满足于被现象震慑,学医多年有的是初学时惊为神技明白原理后立刻不再大惊小怪的经验,必是想要找人给我讲讲其中道理的。于是心念一闪震动十方,几乎同时,木须发现了艾灸培训里居然有线上途径了,而且还是在艾灸江湖颇有名声的一位老师,解决了木须腾不出时间的问题,关键是:线上课比线下课还便宜。

让木须满意的是,这是一位内心有完整理论框架的老师,没有停留在“什么病灸什么穴”的层面,也没有犯“艾灸治万病”的毛病,她知道艾灸擅长治什么,有些病虽然不说艾灸治不了,但会表达“其他疗法更有优势”的意思,而且也并不贪图功效的迅猛和热感刺激的强烈,而深思所灸穴位的意义和强调“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的原理,恐怕犯了把棺材本儿预支了买了件大衣的错误,木须也是最怕医者自满于给了人家一件大衣的温暖,而不提或不知道自己花了人家棺材本儿的小动作。

木须也算个爱走极端的人了,没听艾灸课之前觉得艾灸没啥可讲的,听了线上艾灸课之后还想报个大班系统学学。世上学问多数如此,几乎没有什么课是终点,能让人上个课之后有兴趣在这个法门上继续精进就是课程的价值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