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节长辈“神问”,造出一条“过度关怀链”

 时宝官 2018-02-09

马上就要过年,大学生也都放假了。接着,一件让人“头疼”的事就要摆在面前———七大姑八大姨的“年终之问”要来了。2月8日,“自己专业不能做的事”登上微博热搜。一位学导演专业的网友表示,“每一个饭桌上都有这样的话!导演你快编个剧本我们来给你演啊!群演都行!不收你钱!”兽医专业的网友“火星来的蓝螃蟹”则吐槽,“动医,能解剖猪牛羊,看看鸡鸭鹅,但我不是宠医!你们那些猫猫狗狗不要再让我看了……”(昨日中青在线)

这事儿怎么说呢,用一句时髦的话讲,就是年轻人经不起长辈的“尬聊”,然后只能硬着头皮“尬”下去。虽然10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在我进入大学后的第一年春节,有亲戚把我拽到角落,语重心长地问我:你怎么高考600多分,最后读了一个民办大学,是不是填错了学校?其实,我读的那所学校并非民办,只是校名以学院二字结尾,结果造成了亲戚的误会。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以为我填报志愿的时候,脑子可能烧坏了。我猜,很多大学一直纠结合并、改名之事,尤其是拼命把“学院”改成“大学”,也是受此种偏见影响吧。

我想说的是,七大姑八大姨的所谓“年终之问”,有些虽然颇无厘头,却也代表了一般的社会认知,以及他们对于学习能力的基本理解。依我看,让学兽医的孩子看看宠物没毛病,让学英语的孩子变成行走的字典也过得去,离谱的是问学会计的会不会做假账,学画画的能否露一手送给大家……前者是要把孩子往沟里带,况且他连真账都不一定能算明白;后者则是强人所难,把一个人对学业的追求,生生变成一种汇报表演。这种反感,我完全理解。

从另一个意义上讲,数月不见,一年到头,代际之际总要找到一个情感切入口。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特别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家虽然同处一个物理世界,内心早就建起了很多层的藩篱。彼此既无沟通的意愿,也无法寻获桥梁。近日,腾讯发布的《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显示,52%年轻人在朋友圈屏蔽了父母,引发网友热议,有人甚至为老人打抱不平。其实这算什么,前几天还有一个更火的帖子,题为“10年前我们一起偷菜,现在你对我3天可见”,显示有些同龄人之间都已开始无话可说。要不然,佛系游戏养蛙怎么会这么火呢。

大学生该如何破解来自长辈的“神问题”,我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唯一的感受是,身处这种场景,不妨想一想年龄大一点的朋友,或者直接把火引到他们身上,这样或许好过一点。对于适龄青年们来说,有没有男女朋友,结没结婚,买没买房,有没有车,何时生二孩,何时换房……凡此种种,构成了一个密不透气的“过度关怀链”,让人一眼望不到头。长辈的感情不可谓不真诚,受访对象的内心不可谓不崩溃。这或许就是新的“近乡情更怯”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