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满沙流河

 唐尧怡人 2018-02-09

□宝 琦

深冬以后,就要欢天喜地过春节了。北方农村,早已是灯笼高挂、户户飘香。更有趣的是,故乡丰润沙流河村,居然文风很盛,土生土长的庄稼人,竟然创作出了一篇三百多字的赋。无论中秋节,还是元宵节,乡亲们都能徜徉在诗歌的园地当中。当然,这些令人惊叹的文学符号,的确离不开乡情乡谊以及长达五千年的中华历史。

俗话说:“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享受新生活的故乡人,肯定能体味到诗书画的独特味道。尤其是那首赋,出自生活在老家的二哥之笔,怎能不让人好好审视一下呢。

我干了一辈子新闻,写燕南冀北、五花八门的人和事,却很少有像沙流河趣事那样,尽善至美的。二哥为人正派、迷恋文学,村里人都亲亲热热地叫他“二哥”,这种弥漫着烟火味道的称呼,跟任何职务和官衔都挂不上钩。

三十多年前,第一次回沙流河村采访,二哥刚当上村里的当家人。既然变成了当家人,村里轻轻重重的事儿,都缠绕在他心头。比如,重点企业落户、村民年终分红以及关乎民心的文体活动等等,他都乐呵呵地参加。那些大大小小的事儿,似乎每一寸细枝末节,都植根在他的心窝儿里。

尽管沙流河这方水土,历史上曾有两朝皇帝亲临,但是,真正浸润当地民心的,还是摆脱贫困、踏入新生活的梦想。成了当家人的二哥,早把六千多口乡亲的衣食住行,摁在了眼底眉梢,当然,这其中包括春种秋收、翻盖宅院、修建文体馆,还囊括了观看歌舞、欣赏画展以及品评诗会等等生活场景。

二哥写诗源于十年前,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性情使然,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爱文学、迷诗歌,肯定离不开丰厚的“书底子”,更跳不过勤于思考的灵性与笔耕不辍的执著。二哥出生于1950年,亲眼见证了沙流河村成长的每一个细节,他和村里的同龄人们,用血汗培植新生活。他笑眯眯地告诉远来的客人们,在家乡的土地上,他们书写了农民由穷到富的壮丽诗篇,翻翻那些纸张就嗅到乡间民风了吧,总共五百多首古体诗词啊。比如《沙流河村赋》《笑傲沙洲》,此外还有“醉花阴”“浣溪沙”那样的古风古韵。那些或长或短、或文或典的诗歌,酷似诗仙李白的名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诗歌恰恰融会了沙流河的袅袅乡音与脉脉深情。

其实,无论一国、一村,还是一人,真正的强大不单是物质的富有,更要靠精神和文化的支撑。二哥写诗很下功夫,也很辛苦。他没上过大学,文化底子薄,开始写诗时,又已是花甲之年,完全凭着一股热情和钻劲,向熟识的儒者、诗人求教,读诗经汉赋,学唐诗宋词。这种生存状态恰似北宋词人柳永的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酷似下棋,又像听戏,所有的日子都被岁月风化、磨砺着。当地人清楚,二哥的诗词创作,为什么那么有眼光、有深度。他主动出面,带动着村里那些喜爱诗歌的年轻人。一场场诗会和穿插在文艺演出中的唱诗诵词,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现在沙流河村里,喜爱唐诗宋词的“发烧友”已多达两百多人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从农民转化为诗人,确实蕴含着无法巧妆的情、难以传递的美。

狗年春节就在眼前,二哥告诉我,沙流河村的乡亲们,把富有灵性与见识的诗歌,牢牢扎根在冀东的春联与剪纸当中。他笑着说:“沙流河的春节了不起呀,有的是人才,有的是诗歌,有的是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