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空巢青年:放不下沦陷的故乡,守不住孤寂的他乡

 大虫文踪 2018-02-10
空巢青年:放不下沦陷的故乡,守不住孤寂的他乡

社交媒体上,一篇关乎“空巢青年”现状的文章被热议。文章中对“独身”与“独生活”进行细致的剖析和区别,并抛出一个令人感到惊悸的数据“5800万”,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有超过5800万的成年人一个人生活。而且,这样的“空巢趋势”还在逐年上涨。与偏僻乡野的空巢老人一样,都是这个时代的孤寂者。只不过老人在乡村留守,他们在都市守望。

对于“空巢老人”(农村居多,城市里交通便利,儿女能多看望,相对少一些)而言,“空巢”意味着儿女纷飞,年轻人涌向大都市。可他们的故乡还在,即便很凋敝,却依旧有熟悉的气候和人情。或许,就算到死,故乡对于他们仍是那么清晰可见。唯独遗憾的是,他们的儿女已经在别处扎根,努力将他乡变现成未来之乡。

对于“空巢青年”(父辈多是农民、工人,走进大都市就是为突破阶层壁垒)而言,之所以“空巢”,有物质基础的羸弱,更有来自精神焦虑的囹圄。他们渴望拥有爱情,但在现实的壁垒中,他们却很难挣脱。他们的故乡早已沦陷,如今的他乡却也并不友善。

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唱响逃离都市之歌,可能是太孤寂,太疲惫,太艰涩。可没过几天,就有人唱衰故乡残破,节奏缓慢,关系固化。对于这些两端的陈词滥调,如若太当真,就感觉自己真是看不到未来。

作为从农村到中小城市,从中小城市到大都市,空巢青年们也算是努力过的人。他们从升学的时候就努力,从就业的时候就努力,可到头来,出发地故乡沦陷,着陆地他乡孤寂。用现在较为流行的话语表达就是“故乡回不去,他乡留不下”。

每一次回乡,他们都能感觉到故乡的陌生。甚至难以相信,在那个曾经养育他们十几载的地方,如今已面目全非。故乡的年轻人最少,老人最多。就算有一些小孩在留守,可用不了几年,他们也会插翅而飞,离开这个曾经充满欢乐的残破之地。

留守儿童,空巢青年,空巢老人,看似平行在同一时空的三个群体,却很可能在未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简史”。有人也许会说,既然人生已经如此被锁定,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可实际上,人生的底色原本就是悲凉的,甚至是不得已而为之,不得已而活下去。

就如焦虑让人类变得易碎,同时焦虑也让人类变得上进。主流舆论一再悲怆故乡失守,可翻开人类可见的历史,没有一代人的故乡真正留存过。对于那些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的人,并且出生和死去都在同一炕上的人,大抵只能算是故乡的囚徒,而算不得故乡的灵魂。

以80后为分水岭,他们的父辈们还算幸运,几十年如一日的顾盼故乡。可作为80后的一代,大抵故乡只是童年陪伴,童年一结束,故乡便越来越模糊,甚至成为记忆中的一束微光,它可以存在,因为它来过,它可以不存在,因为它不属于未来。

而对于80后的下一代,他们的故乡便是80后的第二故乡。他们不清楚,爷爷奶奶们为何那么古怪?爸爸妈妈们为何会有那么多故乡回忆?他们甚至不理解,为何过年总是要吃那么多大鱼大肉?总之,对于食物没有饥恶记忆的一代人,他们活着的意义大抵会越来越自我,对于空巢的过法也会有新的理解。

不过,当下的“空巢青年”,多数是不得不的一种选择。高房价,高物欲,让他们对于未来感到恐惧,甚至迷茫。越来越多的伦理边界被打破,援交自救,绿茶谋生。坦白讲,要是白莲花也能活出人样,谁还愿意自封为婊。更有粉嫩Boy为获得人生船票,不惜让那些虎背熊腰的富婆们累坏身体。

世界真大,三观粉碎,可世界就是这么有血有肉。比起空巢老人,比起留守儿童,作为夹心层的空巢青年,算是宇宙最悲怆的一群失意者。他们的父母可以谈故乡,他们未来的孩子可以谈故乡,唯独他们自己“有故乡却沦陷,有他乡却不友善”。

这世界,并非所有事情都可以用钱解决。如故乡这般没得选的物件,再多钱也难以让其回到原貌。春节替“故乡失守”背锅好多年,分明是人们自己的问题,却总说年味淡漠人情,年味消解故乡。可实际上,就算是追问自己的责任,有时候都难以找到答案。

每一个人都想向上攀登,每一个人都希望活出自己。可沦落到最后,高处没抵达,故乡却丢掉,初衷没实现,自我却沉沦。“空巢青年”,他们最深处的悲伤不是因为没有伴侣,更重要一点是,他们没有找到自己。于此,宠物当道,佛系永存,蛙系自慰。

未来会怎样,未来又怎样,空巢有没有期限,空巢有没有下限。这已经不只是个体的问题,更准确说,这是个时代的问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