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锈篇”主要讨论青铜器身上的铜锈。一般而言,馆藏青铜器由于修复、保护(如去处有害锈,封闭锈层)等原因,铜器的锈层、锈色已经和出土时大不相同,因此,本篇只选了四张博物馆很有代表性的照片以作比较,其他照片均来自考古队和民间收藏。 特别要说明的时,铜锈的形态和颜色与青铜器出土时的坑口和地域有直接关系。中国辽原广阔,本文对铜锈的描述主要是指中原地区。 博物馆藏的青铜器光鲜亮丽,非常漂亮。 但上面可能是处理后的情况,和器物出土时的状况大不相同。
那么对于铜锈,我们要重点观察哪些方面呢? ◎观察点之一:铜锈的结晶 ◎观察点之二:器物上附着土 ◎观察点之三:过度锈蚀 ◎观察点之四:底层锈 ◎观察点之五:附着物 观察点之一:铜锈的结晶 如果从化学的角度理解了铜锈产生的原因,那么不难发现,真正的出土青铜器的锈是有层次的,并且层次自然,锈有根,与墓土的结合合乎逻辑。显微观察:锈有结晶体,锈的结晶体自然美观.锈蚀的过程于是金属或合金流失的过程,所以,锈蚀后,真器会失音减重。而假铜器的锈则没有上述特征。 观察点之二:器物上附着土 一般而言,生坑青铜器上的着土情况有两种:烧土和有机质土。烧土是范芯的残留,有机质土是墓土。市场上的假铜器上往往抹一层生黄土,一看就假。 观察点之三:过度锈蚀 如果坑口不好,比如埋藏深度过浅,或者置于酸性环境中,那么青铜期就会出现过度锈蚀的问题,对于收藏家而言,这种青铜器的收藏价值会大大降低,但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而且是研究铜锈机理的好样本。 观察点之四:底层锈 观察底层锈的意思是我们要观察铜锈的分层情况。铜锈分层的原因很复杂: - 历经千年岁月,青铜器的埋藏环境是可能发生改变的; - 青铜器在冶炼和浇铸的过程中,可能混进了杂质或者空气气泡; - 另外还可能有锡铅和铜液没能均匀搅拌的问题; 观察点之五:附着物 当生坑青铜器上附着着织物等外源物质,是非常有价值的,一定不要清洗掉,而应该保存保持好,这是非常难得的青铜器物的标签。
文中图片均来自博物馆和考古队实拍,以保证其真实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