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知识汇总(六)
如果血糖含量持续偏高,糖化终末产物(AGE)就会在血管壁上沉积,导致肾脏血管的过滤功能失调。除了AGE之外,高血压、吸入尼古丁以及其他某些情况,也都可能会损伤肾脏的小血管。血管一旦受损,蛋白质分子便会开始从血管的小孔中渗入进尿液。 在肾病早期,血液中最重要的蛋白质)开始从受损的血管中渗入尿液,致使尿液中的白蛋白含量超标。这种情况称为蛋白尿。在初期阶段,也称为微蛋白尿,因为尿液中只出现少量蛋白质。在正常情况下,一天所排尿液中包含的白蛋白不到30微克(微克也写作mcg,等于一克的一百万分之一)。如果超过30微克,则说明肾脏已受损。 随着肾病的恶化,肾脏血管上的小孔会因血管受损而越来越大,流失的蛋白质也越来越多。如果蛋白质的日流失量达到1,000毫克,就会出现踝关节浮肿,这是液体聚集的结果。随着肾脏的过滤功能逐渐衰退,代谢废物会慢慢开始在血液中聚集,通过检测血清肌酸酐含量,就可以测出代谢废物聚集的程度。随着肌酸酐含量的增加,其他代谢废物的含量也在增加,您会感到恶心、疲劳。 聚集的代谢废物会严重损害肾脏,致使肾脏无法有效地制造红细胞生成素,而骨髓却需要这种物质来制造运送氧气的红血球;此时会产生贫血,也就是身体细胞缺氧。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肾脏连最基本的功能都无法完成,您就需要进行透析治疗了。进行透析时,身体依靠连接的透析机来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 不过,肾病和身体过滤系统的逐渐恶化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为了保护肾脏,降低患肾病的可能性,防止目前的病情恶化,甚至治愈已有的病情,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保持肾脏健康,应该每年进行微量白蛋白检查。这项检查能够测出尿液中的少量蛋白质,而常规的“试纸”尿检无法测出少量蛋白质。但是请注意,感染、压力过大、心力衰竭或检查前进行剧烈运动,都可能导致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增加。如果检查结果表明尿液中微量白蛋白的含量增加,则需要进行复检。如果复检的结果还是阳性,就应该进行治疗,将白蛋白含量降回正常值。 为了保持肾脏健康,或者防止肾病恶化,必须严格控制血糖含量。肾病的病因是葡萄糖超标导致AGE聚集。血糖含量越接近正常水平,对肾脏就越有益。依照医护人员的指导,尽量将糖化血红蛋白保持在7%以下,6%以下更好,但要保证不要发生低血糖。 保持正常的血压并经常测量血压非常重要。如果血压过高(高于130/80毫米汞柱),就会慢慢对肾脏造成损伤。应该经常测量血压,并且学会如何自行监控血压。如果血压持续偏高,进行早期治疗就非常重要了。尼古丁、盐、咖啡因和酒精都可能导致血压升高。与之相反,增加运动量有助于降低血压。 一定要避免使用会损伤肾脏的药物。当医生为您开药时(如治疗感染的,应该向医生确认该药物没有损伤肾脏的副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非处方药也可能会损伤肾脏。过量使用非类固醇同样会损伤肾脏,如阿司匹林和布洛芬。按照药瓶上建议的用法与用量,偶尔服用这些药物还是安全的。但是,如果每天大剂量服用,就会产生损伤肾脏的副作用。因此,在为了治疗持续性疼痛或炎症而需要服用大剂量的NSAID之前,应该先咨询医生。 为了保持肾脏的健康,必须避免摄入任何形式的尼古丁。尼古丁与不进行治疗的高血压一样,对肾脏有害。由于尼古丁容易成瘾,最好从一开始就不要碰它。如果您已经开始吸烟或嚼烟草,可以向医生咨询戒烟的方法。 为了减缓或治疗肾病,建议在需要时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或者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这两种处方药。研究表明,这类控制血压的药物能够减缓肾病恶化,保护肾脏免受进一步的损伤。此外,还能够保护体内的其他血管免受损伤。开始用药要少,逐渐增加剂量,直到肾脏的状况有所好转,以免引起血压的异常降低。如果您已经在服用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可以咨询医生,确认所服用的药物是否为ACE抑制剂或ARB。 最后,应该降低饮食中的蛋白质摄入量,以避免肾病恶化。如果肾功能已经开始衰退,少摄入蛋白质通常有助于减缓病情的恶化。处理蛋白质会对肾脏造成额外负担,因为蛋白质分解出的氮对肾脏有害。为了保持肾脏健康,您可以请医生、病指导人员和营养师帮您制定一份合理的食谱。 王女士患多年,但血糖尚能控制。最近体检,发现她患有“胆囊多发结石”。王女士疑惑不解病会引起结石吗?这是偶然巧合?还是有其他问题?其实 据报道,我国自然人群中胆囊结石发病率约为5%,女性患病比男性高出1倍。2型糖尿病患者胆囊结石发病率国内报告为28.7%~32.6%,其中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且糖尿病病程越长,胆囊结石发病率越高。 糖尿病患者容易合并胆结石 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胆结石者比1型糖尿病多5.5倍。目前,糖尿病易诱发胆囊结石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缺陷,不能有效地抑制脂肪分解,且2型糖尿病患者又常常合并有肥胖、血脂紊乱和高胰岛素血症,最终造成肝内合成的胆固醇增加,胆汁中的胆固醇、胆汁酸与磷脂含量比例失调,胆固醇处于饱和状态,加上水溶性差,则容易形成结石。 ☆内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微血管病变。这些病变可使胆囊收缩功能降低、充盈功能异常,造成胆囊排空延迟、胆汁流出不畅,从而容易发生胆汁淤积,易形成结石。 糖尿病合并胆结石的表现 但糖尿病患者并发胆结石,绝大多数人(约81.25%)无症状。有些较严重的患者因结石堵塞胆囊管和胆管,可出现右上腹剧烈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胆绞痛和急性胆囊炎表现,甚至引起胆囊坏死、穿孔。 糖尿病病程长、血糖控制不良及高龄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或肥胖者,应当警惕胆结石,最好每年做1次肝胆B超,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控制饮食。严格限制脂肪摄入,禁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忌刺激性强的食物水。 ☆利胆药物。鹅去氧胆酸、熊去氧胆酸对胆固醇结石有一定的疗效,也可选择中药。若合并急性胆囊炎时,还要进行抗炎及解痉镇痛治疗。 治疗。如果结石很小,无不适感,可不手术。但若胆结石频繁发作,甚至引起发烧、严重腹痛的急性胆囊炎,则必须手术。 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胆结石所带来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5倍,不要因为自己是糖尿病患者就惧怕手术治疗,如果不手术,则会带来更多的并发症,以至危及生命。 近年来开展的腹腔镜手术是一种不剖腹、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较安全的方法。手术前后应采用胰岛素治疗,加强血糖监测,确保患者血糖得到良好控制。 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它是重要的致盲眼病,在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加的今天,加强糖尿病眼病的防盲工作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在我们眼科中心,几乎每天都有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需要手术的病人。在对这些病人诊治过程中,发现有相当多的病人不知道糖尿病对眼睛的危害,有更多的病人不知道糖尿病能导致眼睛失明。此外,也有很多患者知道糖尿病的危害,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存在侥幸心理,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和定期检查眼底,等眼底出血才来就医,结果眼底损害到了极其严重的程度而很难挽救。 糖尿病患者表现为血糖代谢异常,血糖异常增高。糖尿病的高血糖状态能够损害视网膜血管,导致血管闭锁,视网膜组织缺氧,从而视网膜出现微血管瘤、水肿、渗出、出血、新生血管以及玻璃体增殖性病变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称为。 在病变发展的过程中,早期患者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待患者感到视力下降时,往往病情已经进展到很严重的阶段,此时多数患者已经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当糖尿病眼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眼部的病变就无法逆转了。大量研究显示,防止糖尿病导致失明的最好办法就是预防性治疗。为了得到及时治疗,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糖尿病人要定期检查眼底,以便在患者没有出现明显症状时医生能够及早发现病变,并给予及时的预防性治疗。只有定期检查眼底,早发现、早治疗,才能防止糖尿病导致的失明。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往往在糖尿病病程的中后期(5~10年)出现,早期患者多无自觉症状,所以常常被忽视。而当出现视力下降时,往往病变已经无法逆转。 从经验上看,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血压和血脂都控制的不好,生活中也不注意,很多患者5年以后即出现眼底病变;如果血糖、血压等指标控制的一般,那么10~15年眼底可能会出现病变。笔者曾经看到很多血糖、血压、血脂都控制的很好的糖尿病患者,病程>20年,眼底情况依然保持得很好。这一方面说明糖尿病眼病的发生与血糖、血压和血脂等指标的控制好坏有关;另一方面也提示糖尿病眼病的发生与病程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糖尿病时不知道患病多长时间,所以一旦确诊,就应立即检查眼底。 大量的研究证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若能早期诊断和治疗,90%的患者可以防止失明。大量糖尿病最终失明的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眼部的检查和治疗。早期发现和激光治疗能显著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致盲的危险性。激光治疗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视力,但不能使丧失的视力恢复。 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应由眼科医师作周期性的眼部检查,以得到及时治疗,防止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所导致的视力丧失。 社区医师应该以适当的方式,给予病人及时的建议和正确的指导;唤醒糖尿病患者的防盲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糖尿病导致视力丧失的危险性和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保护视力的重要性;使他们得到及时的检查和治疗,这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检查1次眼底。对于已经诊断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则每年的检查次数需要增加,具体次数要听从医生指导。 ●≥30岁的患者,在确诊糖尿病数月之内,就应进行眼部检查,因为可能患者在被确诊之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就已经发生了。 ●对于妊娠的糖尿病妇女,妊娠前3个月,要密切观察,并于妊娠期间3个月检查1次眼底。因为妊娠期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能发展很快。 ●如果有与糖尿病相关的肾功能衰竭或截肢手术史,或糖尿病史>10年,则应立即请眼科医师进行眼部检查,因为这是糖尿病视力损害的高危人群。 很多患者不知道糖尿病对眼睛的危害,所以对糖尿病的防盲知识重视不足,认为自己眼睛没问题,而忽视了糖尿病对眼部危害的隐蔽性。 如前所述,当糖尿病人感到视力下降时,往往视网膜病变已经很严重,并难以逆转。只有定期检查眼底才能早发现、早治疗,防止病变加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随着病程逐渐加重的,即使经过激光治疗或玻璃体手术治疗也不能一劳永逸,还应定期检查眼底,进行必要的补充治疗。 视网膜激光治疗只能控制视网膜病变的进一步加重,防止并发症,不能逆转病变,难以恢复已经丧失的视力。激光治疗后视力下降即使暂时控制不住,对控制眼底病变和防止失明也是极其重要的。 出于工作繁忙、应酬、娱乐等种种原因,许多人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睡眠时间,然后等有空的时候再依靠睡懒觉等方法把觉补回来,这种习惯如今已成为不少白领的生活方式。偶尔睡个懒觉,对大多数健康人来说没什么大问题,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很可能使其病情加重,血糖波动加大。 凌晨4时到上午9时,是血糖最容易升高的时段。如果早晨没有按时起床,没有按时服药吃饭,整个白天的血糖规律就会被彻底打乱,会引起血糖的明显升高,增加肾脏的负担,随后导致血糖的波动,增加对血管的伤害,也加重了病情。 除了可以引起血糖升高外,对某些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来说,睡懒觉可能会导致低血糖反应的发生。特别是服用中长效胰岛素的患者,如果早晨不起床及时吃饭,前一天晚上注射的药物还在起作用,很容易发生低血糖。对于年纪比较大的糖尿病患者来说,睡眠中的低血糖会导致昏迷,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糖尿病患者要平稳降糖,应从改变不良睡眠习惯入手。晚上睡觉的时间不要太迟,最好在10时之前,而第二天早晨在6时至8时之间起床,将每天的睡眠时间保持在8小时左右。即使工作需要,也尽量不要打乱睡眠规律,不要耽误按时吃药打针。如果前一天晚上睡得晚,第二天早晨需要“补补觉”,最好在早晨8时之前起来,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并进食早餐后,再睡个“回笼觉”,这样才能尽量保证血糖不受睡眠改变的影响。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不仅有利于保持正常体重(很多熬夜族加班加点工作后发现,自己不但没累瘦,反而“越紧张越胖”),还能让身体远离糖尿病的危险。 一项研究表明,长期睡眠时间过长或过短的人,患糖尿病的概率要高于睡眠时间正常的人。研究结果显示,每天睡觉不足5小时的人,患糖尿病的概率是标准人群的2.5倍;每天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的人则是标准人群的1.7倍左右。 因此,当夜猫子和工作超人并不可取,有肥胖或有家族史等的糖尿病高危人群,更要改变熬夜和睡懒觉的习惯,降低患糖尿病的危险。 俗话说,久病成良医。生病时间长了,看的医生多了,是不是就可以根据经验,自己诊疗病情,对症下药?其实未必。相反,因为盲目相信自己的就医经验,63岁的唐老太毁掉了自己的双眼。医生称:久病未必成医,请大家尊重专业性、知识性和经验性强的医学科学。 “刘医生,我妈两只眼睛完全看不到了,全身发肿,啷个办?”前天下午,市中医院内科门诊,63岁的唐成群在儿子的陪同下,向内科主任医师刘红燕求诊。 “唉!”拿着唐老太心衰、肾衰及视力几乎为零的检验单,刘红燕一声叹息:“要是早听医生的话,就不至于这样了。”刘医生无奈地劝唐老太:“好好回家休养。 唐老太是市内某化工研究所研究员,因患糖尿病提前退休回家。因工作关系,自认了解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所以,得了糖尿病的她,一直拒绝服用西药。2005年,唐老太第一次到医院就诊,其餐前血糖为7~8MMOL/L,医生建议她使用正规降糖药治疗。她说,自己也是“医生”,并称糖尿病可通过吃南瓜、苦瓜、冬瓜和三七粉等单方治疗,拒绝医生的建议,回家用单方自己治疗。 2007年,唐老太再次到医院,餐前血糖已升高至14MMOL/L,并出现了心跳加速、肾炎、眼睛蒙眬等症状,医生建议她赶快使用胰岛素。一直认为自己可以当“医生”的她,仍放弃治疗,回家后,加大了单方的使用量。 昨天,唐老太被检查出心衰、肾衰,全身浮肿、双目失明,病情已接近晚期。“糖尿病的所有并发症在她身上体现出来。”刘医生惋惜地说,如果唐老太早点配合治疗,病情不会发展到如此严重地步。 2.不要用自己的症状将他人“诊断”为同样的或其他疾病,也不要将自己成功的“单方”影响他人,否则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刘红燕:她是脾肾阳虚体质,三七粉、、党参、麦冬等中药,是用于阴虚体质的人,她用的药和她的症状完全不相符,所以不能控制病情,并导致病情进一步扩展恶化。 刘红燕:按正规疗法,疾病初期(餐前血糖只有7MMOL/L时)使用药物控制血糖,那么,唐老太的血糖就不会再升高,不会出现诸多并发症。疾病中期(餐前血糖为14MMOL/L时)注射胰岛素,唐老太的病情不会进一步恶化至所有并发症缠身,并导致逐渐失去抵抗力。如果这两个时期她都听医生的话,对症治疗,现在肯定不会进入糖尿病晚期。 刘红燕:久病未必成医,医学是个专业性、知识性、经验性很强的科学,病人一般根据外在表现推断疾病,医生是根据外在表现推断疾病审理病例,然后根据实验检查结果得出诊断。靠粗浅和局限的医学知识成“医”,往往会出现导致误诊、治疗效果不理想、错误治疗等。同时,还会出现滥用药物等情况,唐老太就是个例子。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主要发生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在感染等应急性情况下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体内胰岛素缺乏,组织不能有效利用葡萄糖,导致血糖显著升高。此时脂肪分解产生高酮血症和酮尿,且伴有代谢性酸中毒及明显的脱水症状,糖尿病严重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甚至昏迷。若不及时抢救可导致糖尿病患者危险发生。 ⑴监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根据情况1-2小时测一次血糖,同时测定尿糖、血尿酮体、电解质、血气、肝肾功能及心电图,以便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补钾。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由于脱水及尿少,血钾常不低,甚至可升高,随着大量补液、应用胰岛素、排尿,血钾可逐渐减低。 我国第一个《中国病防治指南》即将于三月在全国推广,这是最近在上海举行的“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心血管病变高层论坛”上由中国权威的糖尿病专家宣布的。专家同时向公众呼吁:“治疗糖尿病不能单纯注重降糖,而是要以长期稳定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为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正确面对糖尿病这一严重危害中国公众健康的慢性病,减少病人的损失和痛苦。 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是糖尿病患者的“头号杀手”,80%的糖尿病人死于冠心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纪立农教授介绍,我国糖尿病引起的冠心病和脑卒中分别为正常人的24倍和10倍,远高于国外的3倍。所以,在糖尿病防治过程中,必须把预防心血管疾病作为治疗糖尿病的一个主要目标。糖尿病患者的住院治疗75%是因为心血管事件,而入院前死亡率较非糖尿病人群高2倍。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在被送到医院前便死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另有三分之一则在一个月内死亡。这意味着大多数发生心肌梗死的糖尿病患者根本就没有二级预防的机会。一旦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糖尿病患者在1个月、1年或者5年后的死亡率几乎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倍。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全球大约有1.5亿糖尿病患者,其中2型糖尿病占90%-95%。估计2010年将增至2.15亿,2025年将达到3亿。随着近年来亚太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2型糖尿病患病率急剧上升。根据复旦大学卫生经济教研室负责的中国第一个针对糖尿病医药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医疗总成本每年为208.60亿元,占医疗卫生总费用的4.38%。其中在北京和上海,治疗2型糖尿病的总医疗成本最高,而绝大部分用于治疗心血管并发症。 在正常情况下,食物经过消化后,大部分转变为葡萄糖在小肠内被吸收随血液循环到达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这时,胰腺开始分泌胰岛素进入血液,与葡萄糖相会,转化成身体维持日常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2型糖尿病病人的首要问题是身体出现的胰岛素抵抗。一方面由于机体无法利用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另一方面,因为血糖升高,胰腺β细胞就会“努力”分泌更多的胰岛素,造成高胰岛素血症,最终胰腺β细胞因疲惫衰竭而丧失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发生典型的2型糖尿病。糖尿病是由于我们自身不能利用胰岛素,导致自身产生胰岛素能力的逐渐消失,所以胰岛素抵抗是高血糖的根源。 胰岛素抵抗不但是2型糖尿病的根本原因,也是引起多种心血管并发症的罪魁祸首。它不但可以造成高血糖,还可以造成、高血脂、血糖高、血液黏稠度高、血脂代谢异常、血小板功能不正常,很容易形成血管管腔的狭窄、闭塞,导致血流不通畅。这样就会导致冠心病、心肌病、中风、下肢动脉狭窄等等。因此,胰岛素抵抗是造成冠心病这些大血管病变的原因。 长期以来,治疗糖尿病的主攻方向放在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上,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胰岛素抵抗的问题。英国的研究发现,对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虽能减少眼睛和肾脏并发症,但不能减少心脏病和脑卒中的发生率。 北京301医院内分泌科潘长玉教授说:“治疗糖尿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患者的血压、血脂等其他综合指标,并以治疗胰岛素抵抗为根本,在降糖的同时保护β细胞功能,以达到长期稳定降糖的效果,减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单纯降糖只是治表,没有治本,不能达到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最终治疗目标。因此新的治疗指南提出的是胰岛素增敏剂的应用,胰岛素增敏剂通过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利用来减轻胰岛素抵抗,不但从根本上降低血糖,而且在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上也卓有成效,代表了当今糖尿病综合治疗的一种新趋向。 目前市面上的血糖仪主要有两种,基于葡萄糖氧化酶的血糖仪和基于葡萄糖脱氢酶的血糖仪。两种机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氧含量、药物、其他糖类物质的抗干扰程度。患者出现血糖仪检测结果误差的情况,除了自身操作上的问题外,主要是由于患者没有选对合适的血糖仪。在选择血糖仪之前,我们必须了解两种酶的反应原理,才能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避免误差。 葡萄糖氧化酶对葡萄糖特异性高,但由于反应过程需要氧的参与,因此这类试纸测量结果容易受血氧含量影响而造成结果出现偏差;另外,这类试纸也容易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一般应在开封后3~4个月内用完。 葡萄糖脱氢酶不受血液或空气中氧分子的干扰,该类试纸一般可以使用至标明的有效期,但是由于反应过程需要一定的辅酶和介质的参与,有些辅基如吡咯喹啉醌(PQQ)可能与注射用麦芽糖、口服木糖醇和半乳糖发生反应,造成检测结果假性升高。所以,除了少数应用含有上述糖类的患者之外,其他患者均适用基于葡萄糖脱氢酶技术的血糖试纸。 据有关专家介绍,香港医药管理局已经开始规范香港境内的血糖监测系统,要求血糖监测系统必须同时检测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血液标本的葡萄糖浓度,以保证血糖监测的准确性。 有专家强调,特别是在患者的血氧含量及红细胞压积容易发生不可预知变化的临床科室,谨慎使用葡萄糖氧化酶技术的血糖监测系统,应改用葡萄糖脱氢酶技术的血糖监测系统或使用生化法测定患者的血液葡萄糖浓度。葡萄糖脱氢酶技术可应用于各类合适的患者。 葡萄糖氧化酶技术的血糖监测系统检测动脉、静脉和新生儿血液标本受到限制,多用来检测毛细血管血液标本的葡萄糖浓度。而葡萄糖脱氢酶技术的血糖监测系统由于反应不依赖于氧,可用于检测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新生儿血液标本。 未来的血糖仪也正在发展中,比如无创血糖仪,使用它时患者不用再忍受针刺的痛苦。这种血糖仪用红外线照射人体,与血糖无关的人体组织,比如皮肤、骨骼、肌肉、水等将吸收大部分红外线,余留少量代表血糖特征的反射或吸收红外线,可以从中提取血糖值。这是新一代血糖仪的发展趋势,还有待研究人员继续改进。 此外,采血部位的改变,采血与测定一体化,可重复测试的感应技术,用组织间质或体液作为葡萄糖检测的样本,埋入式针头或感应器等新型血糖仪也在研发中,但这当中要克服很多困难,因为在减少病人痛苦的同时,还要能为临床所用。 有患者问,他为了想选一台比较好的血糖仪,先在一家大药店测试了自己的血糖为8.4mmol/L;然后又走到另一个市场,用另一个品牌的血糖仪测了一下,只有4.6mmol/L。他很不放心,又走到另一家店,测了另一个品牌,又变成5.6mmol/L。因此他来问,这些血糖仪究竟可靠吗?(了解更多关于) 这是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糖尿病患者怀疑血糖仪准不准,往往是在对测定结果比较后产生的:一是和医院检验科测定结果比较,二是和其他品牌血糖仪比较。 自从上世纪70年代发明了袖珍血糖仪后,糖尿病患者才可能在家自测血糖,及时调整胰岛素等药物剂量,因此才有可能严格控制血糖。世界上几个大规模研究严格控制血糖对并发症影响的课题,都是靠这个技术才有可能进行的。如没有血糖仪,患者不可能一天跑几次医院抽血,也不可能等明天出来报告后再调整药物剂量,因而也不可能大批患者严格控制血糖。有了这些试验的结果,明确了严格控制血糖确可减少并发症,这是治疗策略上的突破。因此美国糖尿病学会称血糖仪使用是糖尿病治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美国糖尿病学会要求2000年后美国患者基本上人手一台,而且可用于急诊室、重症监护室(ICU)等场所。 一些患者的血糖仪结果与医院检验科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首先要明确的是人体内的血糖是在不停变化中的。进食后血糖会上升,以后逐步下降,因此空腹及餐后血糖应该不同,餐后1小时及2小时也会不同,正常人及糖尿病患者更会不同。所以,如果患者餐后1小时测出8.4mmol/L,以后走了1小时再测出4.6mmol/L,那是有可能的,因为正常人餐后1小时也正是血糖高峰。 此外,一些情绪改变,如紧张,发怒、惊吓、抽血时疼痛等都可能使血糖有所波动。所以实在要比较,就应该一次抽血,这血大部分送检验科,小部份滴在血糖仪上检测,这样对比才是对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抽的血不一定适合于血糖仪的检测,因为适合多数血糖仪的血样是指血(即毛细血管的全血),这与我们通常从血管里抽的血还是有不同的,所得到的血糖值也不一样。有的血糖仪甚至不能用抽的血来测定。比较好的方法是在用血糖仪测定手指血的同时,抽血送检验科检查血糖。 这样对比的结果往往是血糖仪结果低11%左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血糖仪测的是全血血糖,而检验科则要去除红细胞,用血浆测定。红细胞中葡萄糖少,所以含红细胞的全血测出的值应稍低于血浆血糖值,这是正常的,不是质量问题。近年有些厂商,怕患者因此差异不同而误会,故在机器上作了些改动,使显示的血糖值相当于血浆血糖值。购置血糖仪时,请患者从说明书上搞清楚这一点。 只要仪器质量好,操作正确,结果应该是可信的,医生不必另行估算增加11%后血糖值。但任何仪器(包括检验科仪器)都有误差。血糖仪用血量小,误差相对大一些,国际上允许在±15%以内。例如第一次测8.0mmol/L,立即再测为7.2mmol/L,两者虽不同,但此微小不同不影响对病情判断,医生也不会因此改变用药或调整剂量。但是要诊断有无糖尿病,还是要根据医院检验科测定的血浆血糖值。即使血糖仪改为显示血浆血糖值,一般也不作为诊断依据。 至于患者提到几个血糖仪测定结果不同,首先要排除测血时操作错误,如手指血太少,挤血太用力,或计时误差等,再则要考虑几次测定时间及情况不同。例如刚进食后不同时间,则第一次可能高,以后降低,另外也要考虑走路后消耗体力血糖可能会稍有减低等原因。如果差异在±15%以内,则是允许的。 总之,观察糖尿病血糖变化是可以使用袖珍血糖仪的。只要仪器质量可靠,试纸不过期、不受潮,自己操作正确,则其结果是准的,可供医生参考。 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病人了解自己血糖变化、更好地控制病情的手段之一。所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价廉物美的血糖仪,如何正确使用血糖仪进行血糖的自我监测,是许多糖尿病病人关心的问题。 血糖仪,按检测原理可以分为电极型(电化学法和光电型(反射技术测试),按采血方式可以分为抹血式和吸血式,另外还有新型无痛血糖检测仪。 面对市场上品种纷杂,令人眼花缭乱的血糖仪,如何去选购一台方便、实用的呢? 1.看准确度首先应该明确一点,目前家用血糖仪的准确度是达不到诊断标准的。但其测得的血糖值,应与生化仪测静脉血的测试值相近,不可相差太悬殊。目前市场上有些血糖仪内置了校正功能,用其测手指血可得到与生化仪测静脉血近似的结果。有些厂商的产品带有质控液、检测卡,专门检验血糖仪的准确性以及检测血糖仪工作是否正常,在购买时要注意询问。 2.看仪器运行情况 比如采血针使用是否便利,以及查看需血量的多少、仪器读数的时间、显示屏的大小与清晰度、电池的更换方便与否、外表是否美观、大小如何等等。 4.看价格挑选血糖仪的时候,不仅要看仪器的价格,还要考虑耗材的开销,如试纸条、电池、取血针(有些仪器需要特殊的取血针)等。 f、温度范围:很多血糖仪有一个温度范围的规定。所以,购买时要确保你所选定血糖仪的使用温度可以在当地环境下正常工作。 6.看功能购买时要注意记忆容量大小以及是否附带时间和日期等功能,因为,没有时间和日期的储存结果会导致无法分辨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值。另外,有些血糖仪具有自动抛弃试纸,自动开机、计算平均值,还有闹铃、外语显示等附加功能,这些会给你的日常监测带来很多方便。 治疗病,血糖值就像是风向标,家用血糖仪虽然不能完全取代医院测的静脉血糖,但也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病情与疗效,因此,准确度非常重要。要想取得准确的结果,要注意以下事项: 2.建议患者用酒精消毒。如果用碘酒,会导致测试结果出现偏差。用酒精消毒时,也要等酒精完全挥发之后再测试,否则酒精稀释了血液,结果也会不准。 3.采血部位要交替轮换,不要长期扎同一个地方,以免形成瘢痕。手指两侧取血最好,因其血管丰富而神经末梢分布较少,不仅痛感少而且出血充分。取血时不要过分挤压,以免组织液挤出与血液相混,导致血糖测试值偏低。另外,如果手指温度过低、血流不畅等也会影响测定结果。 5.有些血糖仪是滴血后再插进血糖仪测定的,如果时间延长或过短都可能使血糖值不准,因此需要多加练习。 6.采血针一经使用,针尖会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而越来越钝。另外,使用过的采血针上容易有病菌繁殖,会直接危害健康。因此,血糖检测完毕后,应立即将使用过的试纸及采血针妥当地弃置。 血糖测量结果若有误,过高或过低都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若测得的血糖值异常高(高于16.7毫摩尔/升)或者异常低(低于2.8毫摩尔/升),须按正确方法重测一次,再向医生咨询。 需要强调的是,不论是家用血糖仪还是医院的测血糖仪器,测出的数值不会每次都一样,应该说误差值在±10%以内的血糖仪就是非常好的,一般要求误差值不超过±20%。 无论是血糖监测还是血糖控制均应是全天候的,只有全天候地使血糖处于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才算真正满意的血糖控制。 正常人餐后2小时<7.8mmol/L,若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可确诊为病,当病人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称为糖耐量低减,此时机体处于糖代谢紊乱的代偿性阶段,也即由糖耐量正常向糖尿病发展的过渡阶段。如不引起重视,导致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缺陷,餐后高血糖可进一步加重,促进了由糖耐量低减向2型糖尿病的转化。在糖耐量低减人群中,每年有5%-10%的人发展为2型糖尿病。如果人们不重视餐后血糖的检测,则可能使糖耐量低减人群和早期糖尿病人被漏诊。一般说来,当出现空腹血糖升高时胰岛β细胞功能已下降50%,餐后血糖升高较空腹血糖更为敏感,其异常比空腹血糖异常要早3~5年。换句话说,可使糖尿病诊断提前3~5年,为早期治疗争取时间,对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餐后血糖的控制与空腹血糖的控制一样重要,不能厚此薄彼,无论是血糖监测还是血糖控制均应是全天候的,只有全天候地使血糖处于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才算真正满意的血糖控制。理想的血糖控制水平是:空腹≤6.1mmol/L,餐后1小时各8.3mmol/L,餐后2小时~7.2mmol/L,餐后3小时≤6.1mmol/L,全日无低血糖发生。较好血糖控制水平:空腹~7.2mmol/L,餐后1小时≤10.0mmol/L,餐后2小时 8.3mmol/L,餐后3小时~7.2mmol/L,全日无低血糖发生。 餐后2小时血糖,其生理意义是它主要反映患者胰岛B细胞的储备功能(增加糖负荷后机体追加胰岛素分泌的能力)以及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的综合疗效。 还有比较重要的就是餐前血糖,也即是中餐晚餐前的血糖值,其生理意义在于 指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反映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的持续性。餐前血糖可指导患者调整将要吃人的食物总量和餐前注射胰岛素(或口服药)的量。正常人餐后2小时血糖和午餐前血糖之差应大于1.0毫摩尔/升,若差值大,表示胰岛后续功能好;若差值小,表示胰岛后续功能差,或药量不足。对餐前高血糖的治疗与餐后2小时高血糖相同,只是药量应大一些。 再有就是睡前血糖反映胰岛B细胞对进食晚餐后高血糖的控制能力。监测睡前血糖主要是为了指导夜间用药或注射胰岛素剂量,以避免夜间发生低血糖。 很多患者想当然地认为,我早上没吃饭,测出的血糖就是空腹血糖,其实,即使不吃早饭,8:00后所测的空腹血糖也会有所偏差。 根据人体血糖的变化规律,凌晨3点血糖值为最低(一般不应低于3.8mmol/L),然后血糖逐渐升高。正常人胰岛素分泌正常,血糖值可以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而病患者由于自身胰岛素水平较低,血糖受胰岛素抵抗激素影响明显,血糖值会逐渐升高。 因此,患者一般测空腹血糖最好在清晨6:00~8:00取血,8:00以后血糖值会越来越高,不能真实反映治疗效果了。 空腹血糖必须在空腹8小时后,采血前不吃降糖药、不运动,有些患者一路急走到医院就测静脉血和指血,这样测出的结果往往会有差异,运动以后休息一段时间才可进行测量。 对许多患者而言,平常偶尔到医院查一次血糖,只体现当时的情况,而到医院检测血糖以外的时间里,血糖情况则不得而知。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家用血糖仪,按照现行的国际行业规范,血糖仪测量的血糖值与化验室测量的结果在+/-20%范围之内,都属于正常范围。 在一天内不同时间检查糖尿病患者禁食期间血糖水平,以核实早晨与下午检查结果是否相同。 在12月27日出版的《美国医学协会杂志》中,美国国家癌症协会瑞贝卡-切西等发表文章,在一天内不同时间检查糖尿病患者禁食期间血糖水平,以核实早晨与下午检查结果是否相同。目前判断糖尿病的标准是,血糖水平达到或超过7.0mmol/L即为糖尿病,但这主要依据经过一夜消化后,早晨从患者处得到的血液样品检查结果。研究结果发现,早晨血糖水平明显高于下午,早晨被诊断为糖尿病的人在下午可能会被认为是健康人。建议如果需要在下午做血糖检查,应把判断糖尿病血糖标准下降0.67mmol/L。 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血糖是重要的检测标准,而监测血糖是有很多问题是需要注意的。 1.不要因为化验空腹血糖而擅自停药。这样得出的检测结果既不能准确反映病情,又会造成血糖波动及加重病情。 2.不要为得到理想结果而在检查前一天过分节食。此时所测的血糖结果可能偏低一些,但却不能代表平常血糖控制的真实情况。为保证检查结果的真实可信,检查前一天进餐和用药应和平常一样,并保证夜间睡眠良好。另外,抽血化验前应避免剧烈运动、抽烟和饮用刺激性饮料(如咖啡)。 3.不要在家注射完胰岛素后再去医院抽空腹血。由于到医院抽血在时间上难以预料,如果不能在半小时内抽完血,势必延迟进餐时间,这样可能会发生低血糖。 4.如果无法确定在医院抽空腹血的具体时间,不妨早晨在家正常治疗及进餐,然后去医院测餐后2小时血糖。这样不至于影响正常进餐及用药,不会引起血糖的波动。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检查餐后血糖不仅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而且能更好地反映进餐量及服药量是否合适,这是空腹血糖所不能代替的。 5.对于自身胰岛素分泌水平低下、存在清晨高血糖的病人,最好用血糖仪事先在家中完成空腹血糖的测定,记下结果后再去医院。尽量不要去医院化验空腹血糖,因为医院门诊采血时间太晚,这样会延误病人早晨的胰岛素治疗,对全天血糖产生不利影响。 6.对于早、晚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的病人,若因上午到医院抽血化验使治疗延迟,可以在抽血之后查一下随机血糖。如果血糖高,可临时注射一次短效胰岛素,然后进餐。这样,既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治疗延误造成的血糖升高,同时又避免了检查当天早、晚两次预混胰岛素注射间隔太近。 7.对于采用口服降糖药治疗的病人,化验空腹血糖时若采血时间太晚而使得早晨的药和中午的药相隔太近,应酌情减少中午的药量,以免因两餐的药物作用相互叠加而造成低血糖。 8.对于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者,其降糖作用可以维持到次日8~9时。因此,化验空腹血糖的采血时间可稍晚一些。 快速血糖仪作为糖尿病监测不可缺少的仪器,已在我市的糖尿病人中普及开来,凭借监测血糖来调整治疗方案,是使治疗达标,防止心、脑、肾、神经系统慢性并发症的有力举措,能使慢性并发症减少60%之多。但在广大病人甚至在一些缺少专门训练的医务人员中,也存在着检测不准确,使血糖达不到理想控制水平,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的问题。下面我们谈谈使用快速血糖仪检测血糖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间题: 操作错误会使检测失败或者测出虚假的测定值。各种血糖仪的操作程序都大同小异,患者检测时一定要先详细阅读使用说明,熟练掌握血糖仪的操作。例如,有些血糖仪是滴血后再插进血糖仪测定的,如果滴血后等待时间过长才放进血糖仪,就会导致错误的结果。消毒后残留的酒精,检测时挪动试纸条,有些血糖仪在检测时发生移动或倾斜等等都会影响检测结果。 若测试时采血量不足,特别是老人和儿童经常难于从手指上取到足够的血滴,因此会检测失败或测得偏低的结果,这时就需更换试纸条重新测定,或者选购需血量很少的机型。血量多一些一般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超出大多溢出测定区,有时也会导致失败结果。另外,采血时因血流不畅而过度挤压以及其它一些原因都会使检测受到影响。 病友测试血糖时,不可避免会受到环境中灰尘、纤维、杂物等的污染、特别是检测时不小心涂抹在机上的血液,都会影响测试结果,因此血糖仪要定期检查,清洁保养。对测试区的清洁一定要注意,擦拭时不要使用酒精或其它有机溶剂,以免损伤其光学部分。当然,如果是生物传感器型的血糖仪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试纸条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是所有问题中最关键的,绝大部分的检测误差都是由试纸条的变质变性所引起。很多血糖仪测试血糖的原理是血糖试纸上的酶化酶或已糖激酶)与血液中的葡萄糖发生反应并显示颜色,血糖仪分辨后显示读数。血糖仪本身出现故障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试纸条就会受到温度、湿度、光线、化学物质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试纸条的储存是很重要的。如避免潮湿,放在干燥阴凉的地方,手指等不要触摸试纸条的测试区,选用单独包装的试纸条,购买试纸条时有效期一定要长等等。 总之,现在市面上快速血糖仪形形色色,种类繁多,功能,特点不尽相同,而糖尿病人购置血糖仪又是势所必然,建议病友们在购置前多加比较,多多咨询,尽量买一个适合自己的、售后服务好的血糖仪。希望所有病人都能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准确的监测自己的血糖水平,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今年母亲节,糖尿病患者刘女士收到了女儿送的礼物——血糖仪。然而正当刘女士为女儿的孝心欣慰不已之际,身边的病友却给她泼了一盆冷水:报上说血糖仪试纸会受其他物质干扰,结果靠不住!朋友的话让刘女士将信将疑,赶紧让老伴上网搜索相关信息,果然发现不少关于血糖仪测量结果存在误差的新闻。 母亲节过去快一个星期了,女儿打电话来问血糖仪好不好用,刘女士只好支吾以对。看着连包装都还未拆开的血糖仪,刘女士好不苦恼。 随着糖尿病队伍的日益壮大,血糖仪走进了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家庭。“其实,血糖仪到底好不好用,测量结果准不准,除了取决于仪器的原理和质量外,还会受不少因素的干扰。”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肖海鹏教授表示,采血量不足,消毒指头的酒精还没干透就检测……这些小问题都会干扰正常的检测结果。因此,只有正确合理地使用,血糖仪才是一个帮助糖尿病患者监测日常血糖、调节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好“武器”。 医学指导/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肖海鹏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糖尿病研究室副主任王煜非教授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血糖仪的检测结果可能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干扰,从而导致误差。这一说法让很多使用者和患者高度关注。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日益升高,血糖仪已进入了越来越多普通市民的家庭。记者连日来走访了市内几家药店和商场,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血糖仪是如今最热销的家用保健仪器之一,北京路一家大型商场光是上周母亲节前后就卖出了近30台。资料显示,未来几年,随着进口产品的大幅降价,中国将会有5%左右的患者要购买血糖仪。 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肖海鹏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市场上销售的血糖仪品牌最少有二三十个。“无论是哪种牌子,目前血糖仪的技术原理其实就分为两大类:葡萄糖氧化酶法和葡萄糖脱氢酶法。 近期,有媒体报道“葡萄糖脱氢酶技术血糖仪会受干扰,有致命危险”。对此,肖海鹏认为:“此次事件关注的焦点其实在于使用这种技术的血糖仪到底会不会受到葡萄糖外其他糖类物质的干扰,从而导致血糖检测值的假性升高,可能带来治疗上的风险。但并非所谓‘血糖仪致命’,这样的说法有点夸大和误导了。 据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糖尿病研究室副主任王煜非教授介绍,葡萄糖氧化酶和葡萄糖脱氢酶两种技术都各有优缺点,就像药物之间的相互干扰作用一样,由于各种血糖仪检测原理不尽相同,干扰物质在各种血糖仪中普遍存在。 采用葡萄糖脱氢酶(GDH-PQQ)原理的血糖仪:按照美国FDA的说法,可能会受非葡萄糖类物质(注射用麦芽糖、木糖、半乳糖)的影响。但这情况仅局限于在使用注射用麦芽糖,接受口服木糖试验和高半乳糖血症的患者。 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技术的血糖仪:虽然不受麦芽糖等非葡萄糖糖类物质干扰,但却易受氧气干扰,如ICU重症病人或者其他需要吸氧的病人,由于大量吸入氧气、往往使血氧含量大大偏离正常水平。同时,葡萄糖氧化酶技术还存在稳定性以及多种物质干扰的局限性,这些干扰物质包括常见的扑热息痛类药物或维生素C,而这些药物也都是患者经常可能服用的药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采用基于葡萄糖氧化酶技术的血糖检测仪,将可能导致测试结果的很大偏差,影响对急重症患者的医疗决策。 对此,肖海鹏认为,相对而言葡萄糖脱氢酶受干扰影响的只是少数特定患者,不到患者人群的1%。如肾脏科的腹膜透析液会含有麦芽糖(但是这种透析液在中国没有上市,所以中国的腹膜透析液是不含麦芽糖);消化科的木糖吸收试验(这种试验如今已极少进行);新生儿科临床性的高半乳糖血症患者等(这种疾病的患病率为6万分之一,而且通常都在医生的监测下进行血糖的测量)。因此这些干扰影响都是极为罕见及可以预见,而且这些情况通常只会发生在医院的临床应用中,医务人员通过问诊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受到潜在干扰的患者,并给患者使用其他检测方法。“因此,可以说糖尿病患者在家中使用上述两种技术的血糖仪其实都是安全的。”肖海鹏说。 什么样的血糖仪容易产生偏差?不少糖尿病患者想知道这个答案。因为血糖仪检测血糖的原理不同,检测方法也不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病研究室副主任王煜非介绍,血糖试纸不同酶和辅酶有不同的特性,患者若能自我了解其特性,能提高血糖监测的准确性。 葡萄糖氧化酶对葡萄糖特异性高,由于反应过程需要氧的参与,试纸也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所以操作需按规程。 葡萄糖脱氢酶反应过程需要一定的辅酶和介质的参与,有些辅基可能与注射用麦芽糖、口服木糖和半乳糖发生反应,造成结果假性升高。患者需要最大限度避免这些物质,使血糖检测的数据更加精准。 此外,糖尿病患者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对缺氧的人群,如心衰、严重感染和在高原的患者使用基于葡萄糖氧化酶原理的血糖仪,可能会出现检测误差。 而如果接受含麦芽糖药物治疗的和接受大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患者使用基于葡萄糖脱氢酶原理的血糖仪,也可能会出现检测误差。 随着病友们越来越认识到血糖自我监测的重要性,可以自己操作、随时检测血糖的便携式血糖仪的使用越来越普及。 ①全天血糖谱包括:三餐前后、睡前、夜间共8个时点,对病情不稳定者、妊娠糖尿病病友、使用胰岛素者适用,每2~4天测1次全天血糖谱。 严格来说不可反复使用。采血针一经使用,其针尖不再锋利,针尖会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而越来越钝。采血时,会因为针尖变钝而增加疼痛感。更应注意的是,使用过的采血针上容易有细菌繁殖,可能会直接危害健康。因此,血糖检测完毕后,应立即将使用过的试纸及采血针妥当地弃置。 通常仪器的保存温度应在-40℃~之间,以免损坏。相对湿度应在85%以下。避免将仪器存放在电磁场(如移动电话、微波炉等)附近。 ★试纸筒盖内的干燥剂能使试纸保持干燥。每次取出试纸后都应立即盖紧筒盖,以免试纸在不知不觉中受潮,也可避免干燥剂因暴露在空气中而失效。 ★旧试纸筒应丢弃,不要用旧试纸筒装盛其他东西(尤其是酒精),以免筒盖混淆,造成试纸受潮。 ★保证未用的试纸始终储存在原装筒内。切勿将试纸分装在其他容器(包括旧筒)内。勿将已用过的试纸混装在现用的试纸筒内。注意试纸失效期,并确保在有效期内用完。 ★试纸通常需要保存在阴凉干燥处,但如需放入冰箱,取出后应先等待试纸筒回复至室温,再开盖取试纸进行检测。 若检测结果保持在2.8mmol/L以上、空腹血糖低于6.1mmol/L、而餐后2小时在7.8mmol/L以下,表明您的血糖控制良好。在日常生活中您还应注意避免<2.8mmol/L=的发生。 血糖是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解而来的血液中的单糖,通常仅指葡萄糖。血糖测试的结果反映的是即刻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测试通常可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 8.为什么血糖仪每次测试的结果有所不同?这是否意味着检测结果不准确? 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一样,血糖水平除受身体状况和自身激素变化的影响外,还受情绪、饮食、运动及药物等的影响,一天中血糖值都在不断变化,所以每次测得的血糖值有差异。但如果您对测试结果有疑问,可在同一时间连续测2~3次,如结果相差大,就回顾检查一下测试步骤是否正确、试纸是否过期。如不放心,可到医院向医护人员请教。 以上都是通过实践,归纳总结出的血糖仪使用注意事项,供您参考。病友们的病情各不相同,我们建议血糖特别不稳定者,应该及时寻求医务人员的指导,科学经济地进行血糖自我监测。 近10年来,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病发病率也迅猛增长。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28%,每10个人中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另外糖调节受损的比例达到14.7%。在高患病率状况下,伴随的是低诊断率和低治疗达标率,城市糖尿病未诊断率达到57%,农村地区未诊断率高达67.64%。 在发达国家,糖尿病患者血糖仪的普及率超过95%,在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仪拥有率不到5%,致使进行自我血糖监测的患者比例非常低。 据了解,长沙三诺系列血糖测试仪是利用生物传感器和微细加工技术自主研制的,主要用于糖尿病人血糖监测。三电极试条,自动温度补偿,测试准确;全程自动测试,操作简单;虹吸自动加样;仪器和试条全部在中国国内生产,具有优良的性价比。公司已经在全国所有省份建立销售网络,产品5年包换,全国联保。 三诺厂家电话8008786102,用座机打,是免费电话的。寄到厂家,然后厂家给你换个新的再寄给你。厂家在长沙。北京的我那建议你打中国糖尿病糖友会电话010-63718730,可以直接给你换新的。同城换应该快很多。 临床上没有证据显示应用胰岛素可加剧胰岛素抵抗。长期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2型糖尿病的慢性高血糖症糖毒性 导致胰岛素分泌受损并可能与糖原合成缺失有关。 与一些观念相悖临床上没有证据显示应用胰岛素可加剧胰岛素抵抗。长期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2型病的慢性高血糖症糖毒性 导致胰岛素分泌受损并可能与糖原合成缺失有关。在一项2型糖尿病强化胰岛素治疗研究中,胰岛素治疗部分逆转了末梢胰岛素作用的受体结合后缺损,产生接近正常的基础肝糖输出并提高了胰岛素分泌,从而保持较低的血糖值。此外,在2周的治疗后,平均日胰岛素需要量下降23%。 胰岛素应用可引起体重增加,而肥胖被认为是胰岛素抵抗中的主要因素。在UKPDS中 接受强化治疗的患者体重增加高于常规治疗组;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平均增重4 kg,而氯磺丙脲组增重2.6 kg,格列本脲组为1.7 kg。然而,强化治疗组微血管并发症减少,提示强化血糖控制对决定治疗成功更重要。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在提供良好血糖控制的同时,没有明显的体重增加。 糖尿病患者的心脏病发病率和心肌缺血死亡率增加了4倍。缺血性心脏病、其他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分别占糖尿病人群总死亡率的40%、15%和10%。一项基于近3000人的调查显示,代谢综合征(腹部肥胖、2型糖尿病、糖耐量受损、、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单独或多种病症并存)有较高患病率。其中每一种病症中,空腹和餐后高胰岛素血症是共同的威胁,提示有胰岛素抵抗存在。胰岛素抵抗个体的HDL-C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个体。 因为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有相关性,UKPDS比较了生活方式和饮食控制与磺脲类、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强化治疗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未发现在这些组之间心血管事件的显著差异(包括胰岛素组)。 糖尿病急性心梗胰岛素葡萄糖灌注研究评估了急性胰岛素葡萄糖输注后,长期强化(多剂量)胰岛素治疗对糖尿病伴急性心梗患者的疗效。接受急性灌注的患者血糖显著下降。1年后,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死亡率显著降低,特别是那些低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初次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这一效果在平均随访3.4年后仍然保持,死亡率降低11%。 还有胰岛素治疗对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总胆固醇、LDL-C、HDL-C、甘油三酯或高血压甚至肥胖患者影响的,发现有改善或无影响。 考虑到糖尿病和几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共同发病率,ADA推荐除生活方式改变外,还应采取以下措施:在正常就诊时,测量血压;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要采用降压药治疗;至少每年检测一次血脂;降低LDL 和甘油三酯;提高HDL和应用他汀类作为降脂治疗的一线药物; 低HDL患者应用氯贝特;应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事件。 医生经常因低血糖而排斥胰岛素的应用。的确,在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DCCT研究中,强化血糖控制组的严重低血糖事件比传统治疗组增加了3倍。UKPDS研究发现,胰岛素组的严重低血糖定义为需要他人协助或需要医疗干预 的发生率为2.3%,高于其他任何强化治疗组或传统治疗组<1% 。胰岛素治疗组的任何不同程度的低血糖总发生率为36.5%,而氯磺丙脲组为11%,格列本脲组为17.7%,饮食控制组为1.2%。对肥胖患者强化血糖控制的二次分析表明,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每年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为2.5%,而其他治疗组为<1%。但在日本的一项2型糖尿病研究中,强化和常规治疗组的平均分别为7.1%和9.4%。然而,两组仅发生轻度低血糖反应且发生率相似。 必须看到强化治疗对减少微血管和神经并发症的益处。尽管强化治疗增加了低血糖的危险,但是结合患者教育和采用模拟正常胰岛素分泌的外源性胰岛素给药系统能够有助于减少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对于胰岛功能差每日需3—4次胰岛素注射的病患者来说,在胰岛素作用很强以前的时刻,如上午9—10时,下午3时及晚间睡前应酌情加餐 使用PZI或RI混合液时,晚上睡前加餐很重要;体力活动增加时应在开始体力活动时加餐。一般每次加餐主食25g左右。加餐不要超过总热量的需要,应适当进食些碳水化合物。 在临床治疗中,常遇到一些糖尿病病人或家属在听到医生建议使用胰岛素治疗时,顾虑很大或拒绝,认为“胰岛素是最后一张王牌,用上胰岛素以后就没药可用了”,或认为用胰岛素像吸毒一样会“上瘾”。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胰岛素是糖代谢中的重要激素,没有它,人就不能生存。1型糖尿病病人体内激素胰岛素极少或完全缺乏,必须依赖外来的胰岛素而生存,是终身替代治疗不可少的药物。2型糖尿病中服降糖药治疗无效的患者,有时也必须用胰岛素治疗。 老吴最近因为骨折住了院,医生建议手术治疗。但一查老吴的血糖,比正常值高出不少。为了使手术后恢复更好,医生准备给老吴用胰岛素,先稳定住血糖。可老吴一听,坚决不同意。因为他早就听说,胰岛素一旦用上,就撤不下来了。 可不用胰岛素,医生又不敢给老吴做手术,这可让老吴的家人犯了难,他们想知道,胰岛素真的是能“上”不能“下”?用上胰岛素后,还能否换用口服降糖药物?要注射多久胰岛素才能换口服降血糖药物 目前,有不少病患者和家属认为,一旦用上胰岛素,就不能再换用口服降糖药物,因为再服口服降糖药会变得无效。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有些患者确实要终身注射胰岛素,之所以注射胰岛素后撤不下来,是因为患者自身胰岛分泌功能已严重衰竭,补充胰岛素乃病情所需,这与女性卵巢摘除后要终身补充雌激素是一样的道理。1型糖尿患者由于胰岛功能完全衰竭,必须终身接受胰岛素治疗以保证机体的代谢之需;2型糖尿病的晚期阶段,患者的胰岛功能趋于衰竭,这种情况下也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 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用上胰岛素后都撤不下来。事实上,许多患者通过使用胰岛素,使自身胰岛细胞得以休息,自身胰腺修复及内分泌功能改善,过一段时间再换回口服降糖药也是完全可以的。 比如,2型糖尿患者出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手术期间以及血糖很高时必须用胰岛素治疗,迅速将血糖稳定下来。至于以后能否停用胰岛素换用口服降糖药,完全取决于患者的具体病情,包括胰岛功能状况、有无肝肾损害及严重的慢性并发症、是否出现口服降糖药失效等。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如果专科医生劝告您使用胰岛素,就应该及时注射胰岛素。至于以后能否换用降糖药物以及什么时间换用、换用什么样的降糖药物,应当由医生根据病情的变化来决定。 胰岛素是糖尿病患者的常用药,许多病人都需要在家自己注射胰岛素,那么应该如何正确、安全地注射胰岛素呢? 每次注射部位都应轮换,可按照以下原则:选左右对称的部位轮流注射,如先选左右上臂,并左右对称轮换注射。待轮完后,换左右腹部。这样可避免因不同部位胰岛素吸收不同而造成血糖波动。 常用注射部位有上臂外侧、腹部、大腿外侧、臀部,不同部位胰岛素吸收由快至慢,依次为腹部、上臂、大腿、臀部,如果偶尔吃饭时间提前,则选腹部注射;如果推迟,则选臀部注射。 注射工具应选用胰岛素专用注射器或胰岛素笔,上述注射工具操作简单,剂量准确,针头幼细,大大减轻了疼痛感。在这里,特别要提醒正在注射胰岛素的病朋友,无论是专用注射器还是笔用针头,均应为一次性使用,重复使用会使针头变钝,产生肉眼不易察觉的缺口和倒钩,增加了疼痛感,甚至有断针和皮肤感染的危险。 随身携带含糖食物以备自救,包括2-4块糖果或方糖、5-6块饼干、一调羹蜂蜜等。如有心慌、饥饿感、头晕、出冷汗等症状,应立即自测血糖或去,进食含糖食物后,一般能在15分钟内缓解,仍未缓解者应到医院诊治。 对于1型糖尿病人来说胰岛素是终身不可缺少的,目前应用的速效胰岛素,是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将胰岛素分子结构上的某个氨基酸替换而制成的。 如何运用好胰岛素治疗?病友应与医生一起,监测血糖,研究讨论,摸索经验,选择剂量。病友如果能多加学习,自己熟练掌握注射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另外,掌握好胰岛素的注射时间,也是一项重要的学问。 目前临床使用的常规胰岛素是一种六聚体的胰岛素,皮下注射后,需分离成单体后才能吸收入血,起效需时约30分钟。为了使胰岛素与血糖高峰同步,常规胰岛素需在餐前注射。 餐前应监测血糖,按照餐前血糖值来决定胰岛素注射时间。但医学界对于餐前血糖值与注射时间的关系文献介绍并不一致。一般认为,在住院期间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要求需严格些,具体为 餐前血糖在3.9~6.7mmol/L的患者,在餐前15分钟注射,可适当多进食 餐前血糖在6.7~10.0mmol/L者,在30分钟注射,按常规进食 人胰岛素类似物。速效胰岛素的特点是:打开了常规胰岛素的六聚体形式,而成为单体结构,注射后不需要再分离成单体的过程,吸收快,起效时间短。进餐时不需提前注射,而注射后必须立即进食,否则可能出现低血糖。 速效胰岛素作用时间为1~3小时,主要用于降低餐后血糖,因而用于餐时注射时低血糖反应少见,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糖尿病治疗。因为不需要在餐前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在治疗应用中为病友提供了极大便利。但速效胰岛素注射后必须进食,以防止低血糖。餐后注射 胰岛素强化治疗中的1型糖尿病患者,当餐前血糖较低,在2.8~3.9mmol/L时,可改在餐后注射胰岛素,同时适当多进食;使用速效胰岛素者,也可在餐后注射。睡前注射 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或长效基因重组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精氨酸胰岛素),是比较符合生理性胰岛素分泌规律的治疗方案。三餐前使用短效胰岛素或速效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睡前则应使用中效胰岛素或长效基因重组胰岛素维持夜间的基础胰岛素水平,这样能有效地抑制肝脏葡萄糖产生,减少脂肪分解,保持夜间血糖平稳,而且低血糖发生少,避免黎明高血糖发生。用量应遵医嘱,并根据空腹血糖值调节。 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的作用时间可长达24小时。每晚或早上注射一次,可有效控制全天24小时的基础血糖保持在平稳状态。适合于血糖不甚高的轻型2型糖尿病病人。 每天睡前注射一次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了有效控制全天24小时的基础血糖,每日3次餐前注射速效门冬胰岛素,控制三餐后血糖,能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保持24小时血糖在平稳状态,几乎可与胰岛素泵相媲美。空腹血糖每升高1.4mmol/L,应该增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1单位左右。在治疗初期要监测空腹和三餐够2小时血糖。适合各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治疗。 肥胖糖尿病病人注射胰岛素后体重容易增加,对于血糖不甚高的2型糖尿病病人,白天可3次口服双胍类药或其他降糖药,睡前注射1次中效胰岛素,可对抗肝脏胰岛素抵抗引起的清晨高血糖,效果较好。 适合于空腹和餐后血糖轻度增高的病人,早晚各注射1次中效胰岛素。若空腹血糖高可增加晚餐前中效胰岛素的剂量;若上午血糖高可增加早餐钱的中效胰岛素剂量;若下午血糖高,可在午餐时加服1片拜唐苹。 适合于大部分空腹和餐后血糖升高的病人。其优点是该制剂为人胰岛素或人胰岛素类似物,出厂时已经按比例预先混合好。使用方便,吸收好,作用强,一天2次病人容易接受。缺点是有的病人午餐后高血糖不易控制,遇有这种情况可在中午加一次口服降糖药。 早餐前和午餐用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如速效门冬胰岛素),晚餐前用预混胰岛素。适用于一天两次预混胰岛素血糖控制不佳者。此法的优点是可减少胰岛素用量,提高疗效,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如早、中餐前用诺和瑞特冲(速效门冬胰岛素),可控制早、中两餐后血糖,晚餐前用控制晚餐后和夜间的血糖,比较复合生理的需要。 适应于血糖很高,或初次使用胰岛素,或糖尿病合并感染,或需要手术的2型糖尿病病人。优点是可根据餐前血糖水平和进食量,及时调节胰岛素用量,容易掌握,降糖效果好,低血糖较少;缺点是夜间和清晨高血糖不易控制。 适合于劳动强度大或饮食不规律,或早、午餐前用预混胰岛素,而清晨血糖仍控制不佳者。需要提醒注意的是:三餐前用速效胰岛素类似物控制餐后血糖,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控制夜间血糖,中效剂量最好不超过10单位,可维持夜间的基础胰岛素需要量,比较符合生理性胰岛素分泌规律。 适合于1型糖尿病发生酮症而又暂时不能住院的病人,或因工作有特殊需要的病人。2000年悉尼奥运会美国短池游泳运动员霍尔,就是一天注射6次短效胰岛素的情况下获得奥运冠军的。 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血糖未达到控制目标;血糖较高的初发2型糖尿病;病程中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或伴危重急症和特殊情况(如妊娠)等情况下都应该用胰岛素治疗。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用法: 包括中效和长效胰岛素及其类似物。一般用于口服药物失效时,空腹即餐前血糖较高者。继续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联合中效或长效胰岛素睡前注射。起始剂量为0.1~0.2单位/公斤体重。根据空腹血糖水平调整剂量,通常每3~4填调整一次,根据血糖的水平每次调整1~4单位。对胰岛素抵抗着调整量应稍大,甚至空腹血糖达标。 在饮食、运动和口服降糖药治疗的基础上,糖化血红蛋白较高的2型糖尿病病友,可以直接使用预混胰岛素作为胰岛素的起始治疗并停用胰岛素促泌剂。其实胰岛素剂量一般为0.4~0.6单位/公斤体重/日,按1:1的比例分配到早餐前和晚餐前。根据空腹血糖、三餐前后血糖,必要时还要参考睡前和夜间血糖调整早餐前和晚餐前的胰岛素用量,每3~5填调整一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的剂量为1~4单位。该方案适用于有一定内源性胰岛素分泌或每日两餐者,同时对饮食配合要求较高,否则血糖稳定性差,医源性低血糖风险增加。 适合于基础胰岛素和口服药物联合治疗后,餐后血糖控制欠佳或者需要进餐时间灵活者,或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仍然未达标或反复出现低血糖者。起始剂量根据血糖确定或从小剂量开始,如每日20~30单位,餐时和基础分别占60%和40%,根据进餐次数分配餐时胰岛素量。基础胰岛素可用长效胰岛素在睡前注射;餐时胰岛素选用短效胰岛素或其类似物。根据空腹血糖和三餐后血糖的水平分别调整胰岛素用量,每3~5填调整一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的剂量为1~4单位。 伴危重症的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时,开始应静脉地主短效胰岛素,监测血糖每1~3小时1次,根据血糖情况频繁调整胰岛素输注速率,目标血糖应个体化。病情稳定,开始进食后,应逐渐向皮下注射胰岛素或与口服药联合应用过度。 胰岛素强化治疗采用多次胰岛素注射或泵治疗,其中胰岛素泵治疗可较好地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可是部分患者在短期内得到部分或完全缓解。一旦病情进入缓解期应及时减停药物,防止低血糖。 合理应用胰岛素在控制糖尿病的急性代谢紊乱、防治各种慢性并发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患者对胰岛素存在以下误解: 糖尿病患者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胰岛素治疗,如1型糖尿病、出现急性并发症、合并重症感染、围手术期、妊娠、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效果不理想等。部分糖尿病患者在某个阶段需要使用,但以后还可以改用口服药治疗。 胰岛素是人体按需分泌的激素,医生之所以使用胰岛素,是因为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已不能满足正常需要,对缺陷进行补充是必须的。 一旦血糖被控制住,就可以考虑减小剂量或停用。但对于口服药失效或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长期使用。 低血糖确实是胰岛素治疗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但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定期监测血糖,适时合理地调整剂量,注射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 很多医疗单位都配备专门的教育护士,对患者进行讲解和示范,大部分患者能很快掌握。 7.“胰岛素是最好的药,最好一诊断糖尿病就打。 我们主张适时、合理应用胰岛素,反对过度或滥用。必须明确的是,对于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依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都尽可能地回避使用胰岛素,他们担心使用胰岛素的弊大于利。事实上,人们对胰岛素的大多数认识都是错误的,以下是常见的十大误解: 事实是:即使非常注意治疗和调养,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最终都需要使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是渐进性疾病。随着时间的流逝,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会逐渐下降,胰岛素抵抗的情况变得更加严重,单纯地依靠饮食、运动和口服药物将逐渐失去作用,这个时候注射胰岛素就成为一种必须。 事实是:并发症和胰岛素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患2型糖尿病的时间越长,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越大,也越需要使用胰岛素。相对于不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来说,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要小一些。 事实是: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不仅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患某些癌症的风险。通过单独或者联合使用胰岛素的方法,血糖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进而降低上述患病风险,根本不会使糖尿病病情更严重。 事实是:目前注射胰岛素用的专用针头都有光滑的外涂层,而且针头非常细,因此,注射时几乎不会感觉到疼痛。另外,胰岛素的常用注射部位(如腹部)神经末梢非常少,这进一步减少了疼痛的可能性。在最开始注射的时候,可能会感觉有些可怕,但当注射胰岛素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就不会再有这样的感觉。 事实是:合理使用胰岛素会改善您的健康状况,使您感觉更好。胰岛素是最快的,也是最有效的降低血糖的药物。如果医生建议您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这通常意味着和其他治疗方法相比,这个方法是最合适的。通过使用胰岛素,患者将获得更好的血糖控制,能量代谢将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视野模糊的情况将减少,半夜起来上厕所的次数也将减少,更重要的是,已经存在的并发症也会减缓进展。 事实是:无论选择什么方法控制糖尿病,您的生活都将受到一定限制。而胰岛素治疗可以使您在饮食和运动上,都更具有自主性和一定程度的弹性,而且您再也不用费劲地记住每天需要在什么时间吃什么药了。 事实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的可能性很小,而长效胰岛素相对于其他胰岛素来说,发生低血糖的几率更小。另外,您也可以学习预防低血糖的方法,这样可以积极应对万一出现的严重反应。 事实是:胰岛素确实可以导致体重的增加,但只要胰岛素的使用剂量是合理的,通过坚持控制饮食,加大运动量,就可以把增加的体重减下去。 事实是:对有些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使用胰岛素是一种暂时的治疗方法,比如最初被诊断为糖尿病时,或者住院接受治疗的时候,胰岛素可以使很高的血糖快速下降。一旦血糖被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就可以考虑减小剂量或者停止使用。另外,体重减轻后身体对胰岛索的需求也会减少,有些人甚至可能完全不需要再注射胰岛素。 事实是:目前没有能够彻底治愈糖尿病的药物和方法。胰岛素只是一种治疗手段,尽管它非常有效,但也只在使用的过程中起作用,一旦停止使用,身体就会回复到以前的状况。 胰岛素是糖尿病人最常用的治疗药物,特别是1型糖尿病人,由于体内缺乏胰岛素的生成,导致胰岛素水平的不足,但虽然患有糖尿病在某些情况下胰岛素却用不得。 肥胖的2型糖尿病只是相对缺乏胰岛素,因为其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肥胖,肥胖时身体对胰岛素的利用显著下降(即所谓胰岛素抵抗),导致体内胰岛素大量分泌,体重在自身高胰岛素情况下显著增加,而体重增加后又对胰岛素产生更高的需求,高胰岛素血症和身体肥胖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直到胰腺胰岛素分泌能力无法代偿身体不断增加的胰岛素需求。 通常情况下,当2型糖尿病患者被确诊时,患者的胰岛功能通常已经衰减到其鼎盛时期的50%,此后胰岛功能每年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10年内不少人会下降到低于20%,这时单纯使用口服降糖药,有些患者就不能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需要加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但并不是所有2型糖尿病都适用。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较为适宜的治疗应该是首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如二甲双胍、格列酮类药物等。 应慎用胰岛素的情况有以下几种:饮食控制不好、体重严重超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极容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如肝病或严重胃肠疾病)、用口服降糖药可以理想控制血糖,又无口服降糖药服药禁忌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慎用并非不用,而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掌握好使用条件适时、适量、适度地应用。 现在很多糖友都觉得胰岛素副作用比吃降糖药小很多,也就相继开始在医生的指导下打胰岛素,但是你知道吗?胰岛素有4种分泌异常,应该“对症治疗”。 ②胰岛素质量异常,即敏感性降低。在糖尿病早期,胰岛功能代偿性分泌,产生了一些低胰岛素活性物质,如胰岛素原和胰多肽 ③胰岛素分泌节律异常:如胰岛素释放试验的5个时相值与正常不同,应该出现高峰时却出现了低谷,应该出现低谷时反而出现了高峰。常见的是高峰后移,易引起餐前低血糖反应 ④胰岛素分泌时相异常:即第一相胰岛素分泌消失,现常用30分钟胰岛素值代替,称早期胰岛素分泌相。有资料说当空腹血糖>8mmol/L时,第1相胰岛素分泌大部分消失。以上四种异常可通过胰岛素释放试验可得知。不同异常,需用不同的方法治疗。 1、胰岛素数量减少:胰岛素释放试验时,1小时胰岛素释放值<27微单位/毫升者为减少。笔者曾对411例2型糖尿病,进行胰岛素释放试验检查,结果发现47%“减少”、30%“正常”、23%“增高”。对胰岛素减少者可选用磺脲药,如中效的优降糖、达美康;短效的美比达、糖适平、甲磺丁脲;速效的诺和龙(非磺脲类促泌剂)等。肾功不良者首选糖适平、诺和龙;合并心脏病或糖尿病眼病者首选达美康;餐后血糖明显增高者选用短效磺脲药联合拜糖平;空腹血糖明显增高者选用中效磺脲药或胰岛素。 2、胰岛素质量异常:即胰岛素抵抗敏感性降低。空腹胰岛素常大于25微单位/毫升,或者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22.5>6。因含有部分低活性胰岛素,而使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主要表现为肥胖、高血脂和胰岛素抵抗,应选用胰岛素增敏药;若空腹血糖较高者,表示肝胰岛素抵抗为主,用二甲双胍、格华止较好;餐后血糖较高者表示肌肉和脂肪抵抗为主,用文迪雅、瑞彤较好;空腹和餐后血糖均高者两药联用;对餐后高血糖者还需联用拜糖平。 3、胰岛素分泌节律异常:即胰岛素释放曲线高峰延迟到2小时后,此型病友若服用磺脲类药物,需提前40~50分钟进服。最好用速效促分泌药(诺和龙)使高峰提前,以便与血糖高峰同步,提高降糖效果。 4、胰岛素分泌第一相消失(早期分泌相消失):主要表现是餐后高血糖,由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不容易发现第一相分泌值的高低,故将30分钟前的胰岛素分泌称早期分泌相,可用30分钟胰岛素释放值做诊断参考,值越小表明胰岛素分泌越少。早期分泌相消失可用速效促分泌药,其中瑞格列奈(诺和龙)80%从肾排出,肾病者慎用;那格列奈80%从肝脏排出,肝功受损者慎用。有报告称达美康也有促第一相分泌作用。若能严格在餐前30~40分钟服用短效磺脲药(如美比达),也可使第二相胰岛素分泌值提前,起到速效促分泌药诺和龙的作用。 有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治疗后,体重会略微增加,但这类患者又必须控制体重,临床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对此,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徐援为患者提供了一些建议。 徐援主任告诉记者,使用胰岛素治疗,低血糖是其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个别患者还可能出现水钠潴留的现象,再有就是体重增加的问题,这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并且,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本身就是超重的。 国外有研究发现,对刚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体重可增加约4公斤。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有观点认为,胰岛素是一种合成激素,可纠正人体的代谢紊乱,促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合成。体重增加,这也表明胰岛素正在发挥作用。 据徐援主任介绍,与胰岛素联合使用的口服药物一般可以选择双胍类,尤其是肥胖者、有胰岛素抵抗者。其次,胰岛素还可以与α-糖苷酶抑制剂(如拜唐苹)联合使用,这类口服药不会增加体重,对降低餐后血糖、预防下一餐前的高血糖、减少大血管并发症风险等,效果较佳。第三,对胰岛素抵抗的病人,本身就容易发胖,可使用胰岛素增敏剂,既能很好地控制血糖,又不需要过多的胰岛素,从而也能减少胰岛素导致肥胖的不良反应。 专家还指出,对于改善打胰岛素引起的体重增加,还需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通过限制高热量的饮食,配合体育运动,来达到控制体重的效果。 饮食习惯往往会影响胰岛素的用量,进而影响体重。因此患者不能只关注血糖水平,却忽视了饮食与胰岛素治疗之间的关系。适当的体育锻炼,对减轻体重很有帮助。规律的运动可增强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因此患者需注意随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胰岛素是人体胰岛B细胞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其主要作用是降低血糖。此外还具有扩张血管、抗血小板凝集、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及保护心脏等作用。注射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常用方法,但是很多患者由于使用不当而影响了治疗效果。要得到理想的疗效,需注意以下几点: 二、确定吃饭的时间后,再注射胰岛素。短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需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胰岛素类似物则需要餐前,甚至餐后即刻注射。 很多人觉得,打胰岛素不就是扎一针嘛,有什么难的?可就这一针,也有不少学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教育与护理学组副组长、内分泌科护士长赵芳说,掌握胰岛素注射的正确方法是糖尿病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胰岛素注射技术有偏差,再好的药也发挥不了作用”。 赵芳介绍说,护士在每次给病人注射胰岛素之前,都要“三准一注意”,即时间准、剂量准、剂型准,注意注射部位。若患者自己注射,还应检查注射器或胰岛素笔能否正常工作。 有些糖尿病患者怕打胰岛素,其原因之一,是听说长期注射胰岛素会造成皮肤硬结和脂肪萎缩。“其实,只要掌握了注射部位的轮转方法,这些问题是可以避免的。”赵芳说。上臂、大腿、臀部和腹部是适宜注射的四大部位。在这四个区域轮流注射叫“大轮转”,这四大区域内还可以划分成间距2.5厘米的多个小格,在小格里的轮转叫“小轮转”。有计划、有次序地在全身轮转注射,避免长期固定在一处注射,就能避免产生硬结和脂肪萎缩。 不同种类的胰岛素应在不同的部位注射:短效胰岛素或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首选腹部,利于快速吸收,迅速降低餐后血糖;中、长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可选大腿和臀部,可降低吸收速率,减少夜间低血糖的风险。 胰岛素应注射到皮下,较瘦的患者、儿童和老人,需要捏起皮肤再进针,注射器和皮肤要呈45度角。由于胰岛素笔的针头较短,一般或偏胖的患者可以捏起皮肤后垂直进针。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1.胰岛素笔和笔芯是专用的,不能通用。2.预混胰岛素每次注射前要摇匀,方法是:使用预混人胰岛素瓶装者,将药瓶置于双手掌心轻轻滚搓。使用预混人胰岛素笔或特充者,握住笔或特充,手臂上下缓慢摇动。使用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者,初次使用前,先滚搓,后上下摇动;之后每次注射前,仅上下摇动就可以了。3.使用过的针头和注射器不能随意丢弃。 最后,赵芳强调,胰岛素笔的针头必须一次性使用,反复使用会造成局部感染、注射时疼痛等,严重的甚至会发生针头断裂在患者体内,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痛苦。 胰岛素是很多糖尿病患者的必备药品,同时它也是一种比较“娇贵”的生物制品“,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有很多注意事项。胰岛素的保存需要患者用心对待,只有这样才会保证胰岛素的最佳使用效果,获得较好的疗效。 作为蛋白质类激素,胰岛素保存时对温度的要求较为严格。适合的胰岛素保存温度是2℃~8℃,所以如果购买较多数量的胰岛素可以放置于2℃~8℃温度的冰箱保鲜层中,在这种环境下,胰岛素的生理活性可以保持2~3年。 在高温30℃~50℃时,各种胰岛素都会部分失效,普通胰岛素及半慢胰岛素于18个月后减效50%,长效及中效胰岛素会减效10%~15%。如果温度进一步增高,则胰岛素的失活速度会明显提高。在55℃~60℃时,胰岛素均会迅速失效,因此,储存胰岛素时应避免受热及阳光照射。一定不要把注射笔放在高温环境中,比如会收到阳光直射的窗台、炕头,能够产生热量的家用电器如电脑、电视机、电饭锅等附近。 一般室温下左右,不超过30℃),胰岛素可以保存30天。这个时间足够让绝大数患者安全用完一整瓶或一整支胰岛素。对于整瓶胰岛素,每次用完之后可以放回冰箱中,以利于更长期的保存。如果使用的胰岛素是以笔芯的形式装在胰岛素注射笔中,则不适宜放在冰箱中。这是由于温度的变化会使注射笔的使用寿命和准确度受到影响。 很多患者对胰岛素不耐高温有所了解,但是对于低温对胰岛素的影响却并不熟悉。其实,胰岛素也不能经受低温,这是因为冷冻结冰会使胰岛素变性,从而失效。即使解冻,胰岛素也不能用了。所以,胰岛素绝不能冷冻。一旦发现胰岛素已经结冰,则应该丢弃,换用新的胰岛素,以免造成血糖不可控制的增高。这也是提醒患者,在用冰箱储存胰岛素时,一定要把胰岛素放置于冷藏室中,也就是储存蔬菜水果的那一层,避免将胰岛素置于冷冻层中。 同时尽量不要把胰岛素紧贴冰箱的内壁,这是因为有些冰箱的内壁温度较低,容易导致胰岛素结冰。通常建议患者把胰岛素放在冰箱冷藏室门上的贮存格中,这里的温度一般不会使胰岛素结冰。在从冰箱中取出一只新的胰岛素时,要注意有无结冰现象,以免在不经意间使用了已经失效的胰岛素。另外,也要经常检查冰箱的温度。一些患者喜欢把胰岛素放置在窗台上,在北方冬天夜间温度较低,可能会导致窗台上的胰岛素结冰,这也是需要提醒患者应该注意的。 胰岛素单体由A、B两条肽链构成,A链和B链之间以二硫键相连。同时,A链内部也有一个二硫键。胰岛素的生理效能与二硫键有着极密切的关系,任何一个二硫键断裂都能使胰岛素失去活力。也就是说,单独的A链和B链均没有生理活性,只有通过二硫键将两条链接合起来才具有活力。强烈震动会使胰岛素的二硫键受到破坏,从而使胰岛素失效。所以在使用胰岛素的过程中要避免剧烈地震动胰岛素。特别是在摇匀预混或中长效胰岛素时,动作应该轻柔。 在使用胰岛素时,可以每天嚼服药理学证实:西洋参可改善病患者的心肌功能,有抗缺血、抗、 抗动脉硬化作用,还具有镇静、抗利尿、增强免疫力、促进造血、降也能克服用胰岛素降血糖引起的低血糖反应)等功能。如果夜尿多时(指糖尿病引起的夜尿多,可换成人参。 六味地黄丸 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糖尿病)等。现代中药药理学证实:六味地黄丸具有显著的增强免疫、抗衰老、抗疲劳、抗低温、耐缺氧、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改善肾功能、改善视力、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 刺五加片 可益气健脾,补肾安神,能助胰岛素降血糖,也能防止胰岛素使用不当引起的低血糖反应。可用于糖尿病患者脾肾阳虚引起的失眠、神经衰弱、乏力、风湿、筋骨软弱、食欲不振等症状的治疗。 病患者每日都需要注射胰岛素,有什么方法可以减轻注射时的疼痛呢?请看一下几点: 注射时用一只手轻轻捏起注射部位约3厘米宽的皮肤,并引起轻微疼痛后再注射。既方便注射,又能分散注射时针头引起的疼痛感。 据丹麦哥本哈根肌肉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报告,大多数开始运动的2型病患者可减少抗糖尿病药物(包括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的剂量。每周锻炼三次、每次半小时可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的用药量。该运动量可使胰岛素敏感性提高30%,这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所服药物的效果是一致的。锻炼结合合理饮食是控制糖尿病的有效途径。 在研究中,哥本哈根大学的Dela博士等人让一组糖尿病人每周6次单腿蹬踏自行车测力计共3个月,另一条腿则保持静止。3月后测量两条腿的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入情况,发现糖尿病患者运动腿的胰岛素敏感性与健康的不运动个体相当。研究者指出,这是首次直接测定运动对肌肉的胰岛素敏感性作用效果的试验。他们所用的测量技术包括更敏感的肌肉活组织检查。 “但是效果并不持久,”Dela博士说,“我们发现运动所致的胰岛素敏感性升高仅能维持5天。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停止运动5天,那么他的胰岛素敏感性又恢复到原先水平。因此,应该把锻炼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个长期治疗策略。 多年以来,人们总认为糖尿病人只要把血糖控制好就万事大吉了。随着胰岛素和大量口服降糖药的广泛应用,降糖已不再是治疗的难题,但仍然有众多的患者并发大小血管病变,冠心病甚至心肌梗塞。 国际国内专家历时一个世纪的“糖尿病研究”解开了这个困惑:理想的血糖控制可以解决10%左右的并发症,但90%左右的并发症和80%的糖尿病死亡率单靠控制血糖是无法解决的!因为导致糖尿病和这些并发症加重的根本原因不在于“高血糖”,而是体内胰岛素生物功能“失活”(医学称为: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就是肝脏、骨骼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下降,导致。血糖升高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更多的胰岛素,所以2型糖尿病患者的初始表现就是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减退和餐后血糖升高。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32.糖尿病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