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养宠物不新鲜,你听说过认养文物吗?

 alayavijnana 2018-02-10


保护与商业开发、保护的可持久性等问题如同古老的敌意一般,一直存在于文物的保护之中。

 

2011年,广东省开平市推出首批32座碉楼,社会各界可以最低10万元、最高30万元的费用参与认养,以此方式来调动社会力量保护碉楼。

 

这些被认养的碉楼,均出现外墙墙皮剥落、铁构件锈蚀缺失、灰塑残损、墙体渗漏等不同程度的损坏,亟须进行维修保护。

 

认养模式推出之后,大多数的碉楼被个人、企业等不同主体所认养。其时被称为提供了遗产保护的创新模式。

 

然而,从一开始的风生水起到举步维艰(或者无人问津),“文物认养”这一社会化保护文物古建的新路(模式),似乎越来越看不到希望了。

 

 碉楼认养第一人 

 

江汉与他认养的震东寄庐。摄影/孟繁勇

江汉被称为开平碉楼认养第一人,他在东北出生,广州成长,1990年后出国定居。2008年3月的一天,与江汉相熟的华侨朱柏暖突然对他说:“你知不知道开平碉楼是世界遗产了?我们家里就有碉楼,有没有兴趣过来看看?”

 

江汉很感兴趣,于是在4月底,陪着朱柏暖一起回了国。当时他的想法很简单,一是陪朱柏暖祭祀祖先;二是来看世界遗产碉楼。

 

冥冥之中,这次回国注定了江汉与碉楼的缘分。他成为第一个与业主签订协议认养碉楼的人。其后,在各方势力的推动下,拉开了开平市认养碉楼的大幕。

 

从托管碉楼至今,9年以来,江汉在碉楼里度过了8个春节。但江汉托管碉楼及试图将其商业化的尝试,却广为外界诟病。江汉说:“现在,我每天都在后悔,为什么要认养碉楼?”


△开平碉楼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使之成为电影《一代宗师》的外景地。供

 

“你修它来做什么,这么破了”

 

2008年4月,江汉与朱柏暖来回赤坎镇,寻来寻去方才找到一辆摩托车,支付车费,请老乡引路。朱柏暖很多年未回故乡,时光变幻,已不记得碉楼详细的位置。只好拿着一张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时的碉楼照片,一路走一路寻。

 

走到龙兴里村时,远远便望见稻田里一座碉楼,和照片中的图景相像。忙走过去看,碉楼山花墙顶部写就四个大字:震东寄庐。与照片中的一模一样。

 

碉楼门锁紧闭,锈迹斑斑。江汉找来村民,取来钥匙开门。锁开了,铁门轴却因严重锈烂腐蚀,已经无法推开。只好请来村民,几个人将铁门抬开。进入屋内,光线昏暗,霉味扑鼻而来。楼内蜘蛛网遍布,地面积满灰尘,角落堆放着各种杂物朽木。 

 

震东寄庐建筑(现在当地政府为其编号1102号)为四层,建于1923年。江汉看到:大小铁门窗七零八落,所剩无几;楼板到处渗漏,在楼底层,有的门窗位置为了防止盗贼爬入,已经用砖头封死;各楼层墙壁上,散落挂着业主先人的几张老旧照片,边框朽烂,东倒西歪。处处破败,哪里有一点世界遗产的风采?


△被废弃多年的碉楼,窗口紧闭,锈迹斑斑。供


江汉与朱柏暖上到四楼天台,远望田野绿意盎然,老乡们正在稻田中插秧忙碌,一片田园景色。江汉突然产生了一种感觉,这座碉楼虽然是满目凋零颓败,一片狼藉,但蕴藏着一种古老纯朴与秀美韵味,在周围绿茵茵的稻田与竹林衬托下,传递出生命的挣扎,它绝不甘心被如此毁坏。

 

江汉的内心在一瞬间被震撼,他决心洗刷这座碉楼的破败面容,尽力延续它近百年的荣光。在四楼天台,江汉对朱柏暖说:“你出点钱,我出力,帮助你把这座碉楼维修起来可好?”朱柏暖的回答却出乎意外:“修它干什么?”江汉说:“这么好的一个楼,现在又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你把它修好,是你们家族的荣誉。”朱柏暖沉思半晌,说:“这又不是我一个人的楼,是整个家族的财产。我们在国外,又不回来,修好了也没有用。”

 

听了朱柏暖的话,江汉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事后想来,他认为那是一时的冲动,就觉得应该把这座楼保护好。至于说采取什么方式,当时并没有想那么多。打定主意后,江汉告诉朱柏暖:“如果由我来负责维修这座楼,怎么样?”

 

朱柏暖一听,问:“你修它来做什么,这么破了。”江汉说:“一是保护起来,毕竟是世界遗产,如果任由这么破败下去,实在是太可惜了;二是修好之后,可以考虑下一步怎么做。实在不行,我还可以请朋友们来住一住。”

 

朱柏暖认真地看着江汉,说:“你不是在开玩笑?你要是认真的,我就回加拿大和亲戚们商量一下。”江汉随后就开始起草一份如何来认养维修震东寄庐的协议。

 

当年10月,朱柏暖在加拿大召开了家族成员会议,共同商讨远在中国的财产震东寄庐交付江汉托管维修的事宜。几经商量后,最后同意接受江汉采取以装修维护祖屋换取一定时限使用权的方式。双方在对维修祖屋的大原则上达成一致:修旧如旧,修新如旧,基本维持原貌;适当改动,通水通电,以求可以住得舒适。最后达到保持业主产权不变,修复华侨祖屋,传承华侨祖业的结果。

 

江汉与朱柏暖家族签订了协议,拿到委托后,他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修缮已然荒废数十年的碉楼。

 

 在历史与现代需求之间取得平衡 

 

在江汉与朱柏暖签订托管协议之初,这座碉楼可谓破败不堪。“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工程,尽管它很小。时代已过近百年,人们生活条件完全不同。对碉楼的修复,如何在保持历史状况与现代需求之间取得一个平衡,这真的很难。”江汉说。

 

2008年11月7日,江汉在维持原貌的原则下,修缮工程开始。当时请的建筑工人,大工一天100元,小工一天60元。只有水泥和沙是买回来的,其他的都是利用原来的旧砖。最大的改造,就是碉楼安装了上下水系统与卫生间。江汉说:“在民国时期,碉楼里用木质马桶,粪便是要用到田里的。那个年代龙兴里村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虽然是修旧如旧,也要有现代人生活的便利性。我的原则是不能造成直观上的破坏,要隐藏起来,否则人们来看看行,很难长期居住。”


△修复好的开平碉楼的西式穹顶。供

 

40天后,震东寄庐显露新貌,约花费了28万元人民币改造费用。

 

2009年的春节前夕,江汉入住震东寄庐,成为龙兴里村的“村民”。江汉说:“住进来之后,我就请开平市文物局的相关领导来看,问这么修复行不行,他们说还可以。”

 

江汉入住之后,平时在周边游玩,发现几乎每一座村落,都存在着碉楼荒废、破败不堪的情况。他找来一些志同道合者,想着以震东寄庐的方式,与其他业主签订协议。江汉还通过一些渠道,请来广东省委一位领导来到开平碉楼参观,这位领导当时就谈道,可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包括动员海外华侨筹集开发保护的资金,还可以用政府名义发动乐善好施的企业与基金会联系,等等。

 

认养托管碉楼的说法,从此浮出水面。

 

随后发生的事情超出江汉的预料。开平市政府于2011年正式推出32座碉楼面向社会各界认养的政策,并公布了《开平碉楼认养办法(试行)》等文件。受此鼓励,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江汉分别认养了包括红楼在内的20余座(其中三座碉楼,其他为居庐)建筑。

 

他雄心勃勃,试图找到一种模式,将碉楼、居庐维修之后形成产业化、市场化。他说:“维护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以一种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商业开发。否则,完全靠公益慈善,无法长期做下去。”

 

江汉认为,应活化村落与碉楼,把当地资源变为资产,进行市场化运作,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应。在他的理念中,可以先做出一两个投资与营运的样板,吸引更多各种投资者参与。至于说商业开发的方向,可以定位为华侨文化、旅游体验、健康养生、乡村会所等。


△无人居住的开平碉楼。供

 

江汉将碉楼进行商业化运营的做法,引来的是许多人的批评,认为碉楼作为文物,不能够以纯粹市场化的方式运作。江汉反驳:“为什么村里有好多楼,这么烂没有人管?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人愿意住进来,我认为这就是对文物(指碉楼、居庐等建筑)最大的破坏。所以说,没有商业价值的碉楼,无法吸引人来,资金难筹集。后果就是很难长期去维护,只能任由碉楼毁坏。难道这才是专家学者们想要的结果?”

 

“我每天都在后悔,但又不甘心”

 

碉楼在认养托管之后,是否能够进行适度的商业开发?江汉的做法有反对者,也有支持者。

 

塘口镇敦睦里村村长谢俭明向记者介绍:村里共有5座碉楼,每座碉楼都是破败不堪,一人多高的杂草环绕,更显荒芜。碉楼的业主均在美国,仅有清明前后回家祭祖时方可见到。

 

“业主就算是从美国回来,也是看一眼就走了,他们也不会回来居住,也就没有修理;另一方面,楼是各家各户产权,业主又在国外,与村集体也没有直接关系,业主若不修,只能任由楼荒废。再说了,修一下要上百万元,谁能修得起?除非是像彭爱民这样的企业家。”



△振富里居庐认养人彭爱民。摄影/孟繁勇

 

彭爱民是广州人,经营着一家主做家具的公司,平时也收集一些中国传统的老家具。他和齐天下公司的负责人王卫相识,在微信朋友圈里,王卫发了一条信息,说在开平市要有自己的基地了。彭爱民看到,便和王卫联系,过来看项目。到现场一看,很喜欢建于民国时期的碉楼与村落老宅。在知道做了两年没有进展之后,他和王卫商量,能否合作,两家一起投资。

 

两个人一拍即合,彭爱民于2015年开始接手振富里改造项目。他准备改造成工作坊,展示一些传统技艺,并可存放一些自己收藏的传统老家具。同时,齐天下公司仍用作户外活动基地。 

 

接手改造项目之后,彭爱民进驻工地,发现老宅漏水,室内损坏严重,同时也没有化粪池,更没有自来水与排污管道,现代人很难在此居住。他告诉我:“房子还是要住人,才可以保存。不住人的房子,无法保留下来。在敦睦里村,建于民国时期的老宅倒塌的有很多栋。”

 

想要住人,就需要增加适合现代人居住的设施。但如此改造,也有人反对。彭爱民说:“反对的认为应完整地保留旧貌,比如说可改作博物馆,为什么一定要住人?但开平市有1883座碉楼,还有在村落中大量建设于民国时期的居庐,比碉楼数量要多好几倍。这些建筑不可能座座都改成博物馆。大量的老宅,还是应该以适合现代人生活习惯的方式去保留。”


△振富里居庐花鸟灰塑修复。摄影/孟繁勇


彭爱民的理由,也使反对者说不上什么。他重新找电力公司拉电,申请自来水,在老宅外新增加了化粪池、卫生与浴室等现代设施。采取的原则,是尽量维护原有的格局,外观上以修复为主,但要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居住所需。


在老宅中增加现代化设施,并非易事。特别是做排污管道,所需资金超出预算。彭爱民告诉我,屋外加盖的卫生间,45天就可完成,但屋内的排污系统,花费了一年时间,改造修复工作还没有做完,就是因为增加的设施要和屋内整体风格相一致。

 

巨大的修复费用,也远超彭爱民的想象。在他的预算里,振富里的改造费用设定为250万元。但工程一动起来,仅外墙与瓦顶就花了20多万。“当时我就明白了,为什么当地人情愿新盖,也不愿意去修复碉楼和居庐,花费时间、金钱与精力太大。”彭爱民说。

 

按照原先的预算,250万是无论如何也不够了,彭爱民不得已将预算提高至500万元。而修复完成的时间,也从预计的2016年,重新确定为2017年的12月。他说:“现在确实有些骑虎难下,不投入资金,前期投入清零;投入资金,超出预算太多,目前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只能说托管振富里这件事,是我想得太简单了。如果时间能够倒流,我想认养会重新考虑。

 

彭爱民硬着头皮往前走,江汉则在后悔选择认养托管碉楼。


他说:“我个人投入200多万元人民币做认养托管碉楼,如今仅剩下震东寄庐、红楼,其他的我全部退回去了。我每天都在后悔,但又不甘心。朋友们也劝我放弃,认养碉楼如九年一梦,可能最后得到的,什么也没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