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悟空明明会筋斗云,为何不背着唐僧直接去西天?

 cat1208 2018-02-10

在中小学做《西游记》文化讲座时,很多小朋友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孙悟空会筋斗云,一个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为什么不能把唐僧背在身上,翻一个筋斗不就到了西天了吗?为什么还得千山万水走过去?他身上带的金箍棒就一万三千五百斤,多带一个一百多斤的人,又有什么大不了?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孙悟空把唐僧背在身上,嗖的一下,就到了西天,那《西游记》这本书也就不存在了。

其实书里已经给出了答案,这就是在流沙河边,师徒讨论过河的办法,孙悟空说几千里不过是点点头、躬躬腰的事:

八戒道:“哥啊,既是这般容易,你把师父背着,只消点点头,躬躬腰,跳过去罢了,何必苦苦的与他厮战?”

行者道:“你不会驾云?你把师父驮过去不是?”

八戒道:“师父的骨肉凡胎,重似泰山,我这驾云的,怎称得起?须是你的筋斗方可。”

行者道:“我的筋斗,好道也是驾云,只是去的有远近些儿。你是驮不动,我却如何驮得动?自古道,遣泰山轻如芥子,携凡夫难脱红尘。象这泼魔毒怪,使摄法,弄风头,却是扯扯拉拉,就地而行,不能带得空中而去。象那样法儿,老孙也会使会弄。还有那隐身法、缩地法,老孙件件皆知。但只是师父要穷历异邦,不能彀超脱苦海,所以寸步难行也。我和你只做得个拥护,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这些苦恼,也取不得经来,就是有能先去见了佛,那佛也不肯把经善与你我。正叫做若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这段话很有意思,它提到了三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可以看出,孙悟空和猪八戒(包括此时尚未归降的沙和尚)都会驾云,如果想快速穿越路上的艰难险阻,也不是不行,只要“使个摄法,弄个风头”,就能带着唐僧飞起来。即便飞不高飞不远,一段一段地来,也总能摆脱地面上妖魔鬼怪的纠缠。

事实上,这种法术对孙悟空来说最容易不过:在车迟国僧道大斗法的时候,孙悟空就是变了一朵彩云,托着唐僧上了高台。

即便是妖怪也善于搞这种花样,号山的红孩儿、荆棘岭的树精、无底洞的老鼠精……他们都善于使用“摄法”,刮起一阵狂风,把唐僧弄到指定的地方去。

除了驾云,孙悟空还会缩地法,这个法术在号山遇见红孩儿之前使用过一次。

你看他让唐僧先行几步,却念个咒语,使个移山缩地之法,把金箍棒往后一指,他师徒过此峰头,往前走了,却把那怪物撇下。

也就是说,只要使出“移山缩地”法来,一瞬间就可以越过一座大山,刚才在山后,瞬间就可以移到山前。这种缩地法,在很多道教或民间信仰的书籍里都有记载,比如在一部名叫《万法归宗》的民间法术书里,记载了这样一条“缩地咒”:

一步百步,其地自缩。逢山山平,逢水水涸。逢树树拆,逢火火灭。逢地地缩,吾奉三山九侯先生律令摄!

当然这只是一种民间小迷信,否则上班上学就都不用走路坐车了,念一个“缩地咒”就到了。

总而言之,如果真想省事,以孙悟空这种绝世高手,是完全有办法开挂,带你腾空带你飞的。

第二,这段话提到了一个概念:肉骨凡胎,重似泰山。搬泰山都很容易,唯独是携带凡夫俗子驾云最难。

这里其实涉及到了一个道教的重要概念:人是如何能飞升的?

孙悟空跟随须菩提祖师学艺的时候,师徒间有这么一段对话:

忽一日,祖师与众门人在三星洞前戏玩晚景。祖师道:“悟空,事成了未曾?”

悟空道:“多蒙师父海恩,弟子功果完备,已能霞举飞升也。”

我们注意到,此前祖师并没有教给孙悟空驾云的本事,也就是说,“霞举飞升”是孙悟空自己练出来的(虽然还处于“爬云”的初级阶段),它虽然也是一种法术,但更像一种“功果完备”的标志。

因为“飞升”是凡人道教徒的终极梦想。在道教的世界里,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掌握一些法术,有的法术甚至还很厉害,例如未卜先知、长生变化、呼风唤雨等。但是飞升则不同,能够飞升,证明自己终于修炼到了摆脱肉体凡胎的程度,获得了“仙体”,彻底与凡人不是一个物种了。

有的一定要“白日飞升”,目的是让更多的人看到,飞升的时候,“举手谢世人”,向亲朋好友挥手作别,慢慢升入天际。

有的一定要“拔宅飞升”,不但自己飞升,全家人都飞升,连同住宅,养的鸡呀、狗呀,都能带着一起飞到天上去,甚至在地上还能听到鸡鸣狗吠的声音,所以有个成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讲的就是这种事情。

还有喜欢人间生活,不愿意飞升的,如一位叫黄山君的神仙:

黄山君者修彭祖之术,年数百岁,犹有少容,亦治地仙,不取飞升。

这位黄山君擅长长生之术,活了几百岁,还会美颜,始终保持着年轻时的容貌。他就甘愿做一个地仙,不想“飞升”。按说,他并不缺乏飞升的能力,可就是“不取”,不想要。

所以,飞升这件事,所有的神仙都看得很重要。作为肉骨凡胎的唐僧来讲(《西游记》里佛教和道教的文化背景有很多混合之处,所以对于佛教徒的唐僧也适用道教的原则),是既不具备体质条件,也没有资格享受。这不是简单的负重问题,而涉及到飞升资质的问题。

所以孙悟空说“遣泰山轻如芥子,携凡夫难脱红尘”,这句话的意思,有点像今天的高速公路:你尽可以把几百吨的货物拉着到处跑,却无法让一个没有驾照的人在高速上开车。

唐僧什么时候真正具备“飞升”资质了呢?是在上了灵山之后。灵山半山腰,有一条大河,过河的地方叫“凌云渡”,只有一根独木桥,无法过去。这时,接引佛祖撑来了一条小船,却是没有底的。唐僧起初还不敢上,被孙悟空一推,掉进船里,然后:

佛祖轻轻用力撑开,只见上溜头泱下一个死尸。长老见了大惊,行者笑道:“师父莫怕,那个原来是你。”八戒也道:“是你,是你!”沙僧拍着手也道:“是你,是你!”那撑船的打着号子也说:“那是你!可贺可贺!”

他们三人,也一齐声相和。撑着船,不一时稳稳当当的过了凌云仙渡。三藏才转身,轻轻的跳上彼岸。

这具死尸,就是唐僧的肉身。此时的唐僧,已经抛弃肉身,成了“仙体”,不再和凡人相同了。

所以当唐僧取到真经,送回东土大唐的时候,八大金刚才能作起香风,“唐僧等俱身轻体健,荡荡飘飘,随着金刚,驾云而起”,这时候,唐僧才获得了驾云飞升的资质。

第三,这段话还告诉我们一条重要的道理:所有的成功,都不能白白得来。

孙悟空说的很对:取经固然是终极目的,但唐僧需要在取经路上历经磨难,师兄弟三人的任务,只是保证他的生命安全,不能替他减轻这些磨难。如果轻轻巧巧地飞到西天,佛祖也不肯传授真经。

非但如此,即使是唐僧脱离了肉骨凡胎,也不是能随意驾云飞升的。

刚才说到八大金刚作起香风,让唐僧师徒四人将真经送回东土。然而事情还没有完,飞了一半,金刚忽然把师徒四人从空中紧急迫降了下来。四人发现处在通天河的西岸。

八戒道:“只说凡人会作弊,原来这佛面前的金刚也会作弊。他奉佛旨,教送我们东回,怎么到此半路上就丢下我们?如今岂不进退两难!怎生过去!”

沙僧道:“二哥休报怨。我的师父已得了道,前在凌云渡已脱了凡胎,今番断不落水。教师兄同你我都作起摄法,把师父驾过去也。”

行者频频的暗笑道:“驾不去,驾不去!”

你看他怎么就说个驾不去?若肯使出神通,说破飞升之奥妙,师徒们就一千个河也过去了;只因心里明白,知道唐僧九九之数未完,还该有一难,故羁留于此。

这是因为唐僧需要经历81次磨难,才能真正功德圆满。此前计算路上的磨难,只有80次,少了一次。所以观音菩萨一定要在回程上安排一次磨难,使唐僧不能顺顺利利地回去。

这时,岸边出现了一头大白鼋,答应把唐僧驮到东岸。此前唐僧西去的时候,也是这头白鼋驮着师徒渡过了通天河,当时它嘱咐唐僧问一下佛祖:自己什么时候修炼成人身。结果唐僧把这件事忘了。

大白鼋游到半途,问起这件事,唐僧无言以对。白鼋大怒,把师徒连同经卷沉在了水里。这就是唐僧经历的最后一次磨难。这次磨难一过,才算真正的修成正果。

取到真经,当然是最终目的,固然重要;然而路上的经历,却在某种意义上,胜过这个目的。因为这是生命的体验,是任何别人替代不来的。

由此可见,佛祖第一次传给唐僧师徒的真经,是无字的白纸本子,其实大有深意,它大概是说:最深刻的真经,并不是写在纸上的教条,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体验中

《西游记》反复告诉我们一件事:生命必须是自由的,选择必须是自由的。

唐僧能不能飞行的话题又告诉我们:体验也必须是自由的。这是一部《西游记》从不同角度反复说明的最重要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