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尤德才:世上没几人读懂“孔子思想精髓”

 厦门尤德才 2018-02-10
厦门 尤德才

    前天,本人拙写《孔子比老子更伟大》一文,遭到不少网友的质疑。现就“孔子思想精髓是什么”问题进行探讨,也许有助于消除网友对孔子的误解和质疑,请大家多多指教!

    史书上记载,孔子有一天看到麒麟孤单地站在路旁寻觅伙伴,他因此感叹天下没有人能理解麒麟的志向和抱负。当时,子贡侍立在孔子身边,听到先生叹气,于是询问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不怨恨上天,不责备别人,努力学习以求实现理想,了解我的人难道只有老天爷吗?

     孔子为何如此感叹!因为,读懂孔子智慧的人很少。

     即使儒家三巨头孔子、孟子、荀子思想也相去甚远。号称最理解孔子思想的孟子荀子,实际上与孔子的思想甚远。如孔子从不言“人性善恶”,孟子偏说“人性”是善,荀子说人性偏恶。何况孔子学生弟子,故有韩非的“ 儒分为八”之说。儒家思想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和嘲笑。孔子思想智慧到底是什么? 

    通常人们所了解孔子的思想智慧大致有: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重在修身、“为政以德,实行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才施教”,“礼之用,和为贵”、中庸之道等思想智慧。但这些并不是孔子最精髓的思想智慧。

     我以为,了解《易经》才有可能准确把握“孔子的思想智慧“。“无可无不可”才是孔子最精髓的思想智慧。但读懂《易经》不易,应用《易经》更难!

     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就在于《易经》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创发之始首推《易经》,自古以来即素有“群经之首”、“天人之学”、“万经之王”与“百家之宗”的美誉。《易经》对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道家、术家、禅家、阴阳家、墨家……等百家群流影响甚为深远,是诸子百家思想的开始。

   譬如,《易经》中的“元”与老子的“道”;《易经》中的“履”卦阐述“揣摩别人心思”的纵横家思想,苏秦张仪已到了“视履考祥”的最高境界;周易中心的“中孚”,外圆而内方,物极必反在大多数卦都透着这样的思想,成就儒家仁义德之“中庸”之道;《易经》中的“噬磕”卦透露着法家中“没有法律不行,严刑酷法也不可取”。德为万法之本,商鞅变法没错,错在蔑视儒家的仁义道德,相信“霸道之说”和“帝王之术”,刻薄寡恩,玩权弄术。即商鞅之所以作法自毙,车裂五马分尸的终极原因是立信、立法、立威有余,而立德不足。

     《易经》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提示事物的本质、真相、规律、方法、可能性等。形而上的东西,过去现在从来没变过,变的是形而下的东西,即改变的仅仅是形式(器)不同而已。 我们应把《易经》、孔子老子的思想看作是智慧,而不是知识。属于形而上的“道",不是形而下的“器”的知识。

     因为,智慧是“活”的东西,而知识是“死”的东西。智慧是对不同时空、不同人,不同事情作出合理的判断。知识是死的,只是对特定场景才是适用的。有知识的人未必有智慧,有智慧的人却要有一定的知识。智慧颇有“禅”韵的味道,、需要悟性灵感为基础。难用语言表达,或量化。
   
     孔子“无可无不可”的思想智慧,最符合《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相互转化,不唯心、不唯物,遵循“道与自然”的中华哲学。无可无不可是形而上“道”的层面。不要用形而下的眼光来看待。我们要持经达变,吸取孔子的大智慧、与时俱进。孔子儒家思想曾经灿烂,至今也不会落后,这取决于国人如何继承发展。

    “透过现象看本质”也是一种文化想象。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如孔子儒家的核心思想“仁”,在《论语》中出现一百多次,每次出现“仁”的含义依情境不同而不同。短短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的《论语》,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来问,孔子给出的是不同的答案,因为道理在不同层次有不同的表现,表面上看似矛盾,实则有深厚内涵的,符合“道”的事物发展规律。
   
    今天,很多国人用民主法治和奴化教育反对孔子儒家思想,是没有理解“无可无不可”孔子最精髓的思想智慧。

    事物都有“好和坏”两面,全盘否定或肯定都是不科学,就是毒草也可肥田。好或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 相转化。好坏关键是否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需要,以及管理者和人们的需求。环境不同,需求目的不同,其作用也不同。如指南针有人用来航行旅行指南之用,有人却拿来勘测风水建屋造墓;火药有人拿来来制造军火,船坚利炮。有人却拿来搞烟花 爆竹,寻欢作乐。

    也就是说,在集权专制的环境下,想以儒家的“礼”“仁”“天人合一”来约束个人私欲的膨胀等人性恶的泛滥,愿望是好的 。但往往被统治阶级、野心家为达到其目的所利用,要么尊孔,要么反孔。儒家思想往往成为奴化愚民教育,阻碍民主法治及科学的发展,其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但是,你会发现在民主法治的体制下,孔子儒家思想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发现对儒家思想争论成为不必要。 

     在民主法治体制下,不可能出现秦始皇“焚书坑儒”,或出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防止把孔子和儒家思想当作一种工具,就象乾隆皇帝为了统治者利益和目的,面对孔子墓也屈膝下跪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看到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 有损帝王之威,勃然大怒把儒家亚圣孟子轰出孔庙。

     在民主法治体制下,儒家思想具有的社会和家庭和谐功能自然而然发扬光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产生新功能的能力。日本和“四小龙”它们在继承儒家的传统文化上比大陆要好得多,推崇 儒学不仅要解决现代化所带来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问题而采取的补偏救弊措施。对民主法治也起着积极作用。

    同样道理,今天很多国人反孔子,汉朝大儒董仲舒应负主要责任!董仲舒为了发扬孔儒思想进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而是害了孔子与儒学。

    假如孔子醒来,对大儒董仲舒、历代统治者的"独尊儒术”一定会很生气。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只是把古圣先贤所有的思想整理出来,只做整理工作,而自己没有创造出另外的新思想。目的就是不要把我当“圣贤。“独尊儒术”明显是让我背上“保守”“奴性”的黑锅。

     民族的“复兴”不是民族的“复古”。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实生物,同而不继”。人类文明从来都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与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吸收借鉴的动态系统,才能创新和超越。韩国、日本、新加坡更多地保留了儒家文化原来的面貌,但他们的文化的内涵也是一直在变化中,不断地创新和改变的,文化内涵更丰富。犹如计算机软硬件更新和升级,目的是使系统更稳定,功能更强大,更快捷,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的需求。使民族和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以趋天下大同,世界和平!

    也就是说,“儒学复兴”就不能太迷信儒学,同样也要批判的眼光,进行扬弃,才不会被遮蔽了视野。儒学本身也在不断更新发展,吸取世界人类一切文明,与时俱进,才更贴切于时代。警惕出现废黜百家,独尊儒学,我想这才是真的“走出儒学的困境”。孔子似乎预见到今天反孔问题,才会说出“得也春秋,罪也春秋”!足以看到孔子“无可无不可”的智慧。

     中华文化因百家齐放而博大精深。儒学发展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拒绝现代人类一切文明,而是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不是独尊儒家。早在商汤时期,"盘铭"上就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字句,提示出求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易传》“刚健日新”思想,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思想源泉。 我们的任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本清源。同时,应立足于现代、融合东西方文明而进行更新,弘扬传统文化绝不是回到过去,才能读懂“孔子的智慧”。

    有的学校让学生穿上清朝官服,大声诵读“入学三字经”,“弟子规”的做法,打造所谓的“孝”校园文化,索性把二十四孝作为教育学生的主要内容。虽然,这是社会多元化的表现,无可厚非。但文化和国学需要与时俱进。在古代“家天下”的封建专制体制下,只有臣民与私民,没有公民。在现代社会,公民资格与公民社会是与生俱来。因此,今天的儒学要公民化。

    譬如,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礼”是行为的规矩规范及程序。现代社会规章制度、法律和宪法也是行为的规矩规范及程序。你为何不能把“礼”看作是规章制度及法律,甚至提升到宪政,规范人们行为和运作程序。判断“礼”的应用是否正确,其标准就是“和”。适当、适宜,和谐才是目的。犹如基督教在中世纪末年遭遇了今日儒学的危机,也是自我扬弃,从天赋君权到天赋人权的转变,从“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过渡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样,才重新成为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家园。否则,就自绝于现代公民社会了,遭到抛弃的命运。

    真理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越有生活阅历的人,对国学中诸子百家会越有感悟,尤其是对“孔儒学说”。 一个人的内在素养不同,经历不同,环境不同,“悟道”的方式自然不同。孔子为什么说五十才强调学习《易经》呢?就因为历尽沧桑以后,才能更加领悟到《易经》中的智慧。
    
    孔子之所以屡批不倒的原因:任何人可以把孔子所有形式全部剥去,但孔子的伦理道德治国,国家的繁荣须依靠道德的精神理念的火种不可能灭掉。因为,治理国家需要以伦理德道、共同精神信仰为基础。而“以智治国国之贼”,以利益为诱饵、以权力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则是为贼作伥,必然出现弱肉强食,产生特权,缺乏公平公正,社会矛盾激化不能调和,动乱乃至社会“周期率”也就不可避免。我们要持经达变,吸取孔子的大智慧、与时俱进。

    媒体报道,梁启超当年读到孔子的“无可无不可”这句话大骂:孔子脚踏两只船,糊涂虫!可就可,不可就不可,什么无可无不可!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生活阅历增加,退出政坛赴欧回国之后,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时,他说:哎呀,无可无不可!就会明白他是怎么变化过来的。胡适先生也一样,年青时期有否定和怀疑传统文化之势,晚年却主张还其本来面目,以免多诬古人、多误今人。

原文链接:孔子比老子更伟大(原创首发)  http://bbs1.people.com.cn/post/2/0/1/166310879_1.html#replyList

2018.2.10  中午草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