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琢 硬笔书法,是区别于毛笔书法之外的另一种书写方式。除了书写方式不同,硬笔笔尖是硬的,毛笔笔尖是软的。其余的东西,硬笔书法都来源于毛笔书法。但对比来说,硬笔书法要比毛笔书法简单的多得多,特别是笔法上,据说古人传下来的毛笔笔法有100余种之多;而硬笔笔法,就简单太多了,不外乎提按(轻重)、疾缓(快慢)等等几种。虽然说硬笔的笔法简单,但真正写好了也是需要一番功夫的,轻而易举也是不可能写好的。那么,硬笔书法应该怎样学习呢?或者说要经过几个阶段呢?若想成为硬笔书法的高手、或者高高手,必须要经过三个阶段。哪三个阶段呢? 1、临生阶段 “生”于“熟”相对,“生”指的是“生疏”,也就是不熟练。初学硬笔书法,临帖是必须的!临谁的帖呢?这是个问题。这里先声明一点,我这里所指的学习硬笔书法的人,是指立志要把硬笔书法写到高层次、更高层次、未来想在硬笔书法方面功成名就、成名成家的一些人,当然这部分人数量是极少的;而不是指那些只想把字写得比较漂亮的一些人,这部分人占大多数。 这些想功成名就的一些人应该临什么帖呢?当然是古帖!现在有很多人临帖临的是今人,比如当今很多人用硬笔照着田英章先生的毛笔楷书临,这是不可取的。田英章先生的毛笔楷书虽然好,但把他的毛笔楷书过度过来的硬笔楷书却不好,为什么不好?缺乏“古”味是其主要问题。我们要知道,缺了“古”味的书法,即使你写得再好,写成全球第一,也不能说好!君不见现在很多人按照田英章先生毛笔楷书过度写出来的硬笔楷书,只是外表漂亮,其内涵严重缺乏,格调低下!另外,这样的硬笔楷书还有个书写问题,就是过度强调“提按”,写字成了“纸上飘”,笔尖在纸面上浮着走,这种过度强调的提按,18岁以下的孩子写不了,50---60岁手哆嗦了写不了,因此,学习这样的硬笔楷书除了“炫技”之外,没有什么益处。咱们都知道,田英章先生毛笔楷书写得好,硬笔楷书也写得好,但大家发现没有,田英章自己的硬笔楷书都不是这样写的,田英章本人的硬笔楷书恰恰基本完全脱离了自己毛笔楷书、临古帖临出来的结果。真正懂书法的都知道这点,只有那些不懂装懂的人,才认为按照田英章毛笔楷书过度过来的硬笔楷书好!所以,初学硬笔书法,想成为硬笔书法高手,必须临古! 初临古,自然不熟练,不熟练是必然的!这就要求多看、多悟、多写。这个阶段,恐怕需要3---5年时间,当然,临写古人的帖,是终身的。 2、临熟阶段 这个阶段好解释,就是你临写古帖已经非常熟练了。当然,熟练应该是指“形神兼备”,光外形像了还不行,必须掌握其内在的“神”!这个阶段没有什么时间限制,可长可短。但多临,还是好的,常临常新嘛!因为你隔段时间再临,总有新的收获、新的所得,要不怎么说临帖是终身的呢! 3、自成阶段 到了这个阶段,或者说到了这个层次的人很少很少,就像千军万马东挡西杀一样,最后所剩无几。很多人过了“临熟阶段”往往都停止了,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现在我们发现很多人年龄都很大了,临帖也都非常纯熟,但都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真是可惜!硬笔书法,临古临得差不多了,必须要形成自己的一路面目或者风格,如果过了“临熟阶段”戛然而止,将成千古遗憾!为什么现在很多有名的硬笔书家之所以有名,都是临帖过后自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是一个书家必须要追求的。什么是“书家”,书家必须是在学习了古人的基础上多多少少有所创新而最后形成了自己一路风格!临习古人,当然不能是临习一家,现在很多人临写多年,却只学习一家,比如有的人只写钟繇、有的人只写欧阳询,有的人只写灵飞经等等,这样不行!这样你临到什么时候也只像这一个人,怎么看你都是临的。一定要多临习几家,当然也不能过于太多,贪多嚼不烂!充分吸收几家的精华,然后离开帖,结合自己多年的审美、感悟试着创作,逐渐地、自己的风格就出来了!当然,自己的风格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有个不成熟到成熟的一个过程。自己的风格特点,就是其独特性,其笔画、结构等等很多东西,让人一看就是你的。另外,自己风格的东西,还要经过“市场”的检验,多数人、特别是一些真正懂书法的人认为好,那你就成功了;少数人、或者说不怎么懂书法的人说三道四,也属正常,毕竟什么东西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王羲之也做不到每个人都喜欢、都说好!“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说的是政治,而不是书法! 总之,一个人想从每个字都写不好到最后成为书家,都必须要经过这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是逐步递进、逐步提高的。也可以这样说,临今再好,你也只能处于“第一阶段”;临古再好,你也是处于“第二阶段”;而只有在临古的基础上形成自我,才是硬笔书法的最高层次。也只有到了这个层次,你的名字前面加上书家二字才合情合理了。当然,上面所说的这些,只限于想在硬笔书法方面成名成家的人,而那些只想把字写得漂亮一些的那些人,你只要临今人现成的硬笔书法字帖或者找个明白老师跟着学习就行,没有必要临今人或古人什么毛笔字帖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