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我们回忆死亡时我们在回忆什么

 昵称18957097 2018-02-10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到来的节日。” ——史铁生

生,无法强求;死,顺其自然。
平凡生活中,少有那“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多得是“生的渺小,死的卑微”。
那年花开,人去,情殇。
记忆与印象,怀念与祈盼。
叹此生别过,愿来生再续!

写于两周年祭。
说不出口的话总是要写下来的。语言或文字,人们需要借助其中一种来表达情感。我始终相信,纸是有耐心的。
不得不说,史铁生在作品中对于“死”这个玩意儿探讨得太过深刻,也太发人深省,许多年前看到时便已经佩服不已,何况处于现在这个即将奔三且经历了一些伤感之事多事之秋的年龄段。我没有死过,身体或心理;我见识过死,至亲或生人。二十三的年岁,见过了世间很多的分分合合、花开花谢,影视或现实,亲情或爱情,喜悦或悲伤。也有过翻来覆去辗转难眠深夜痛哭的时刻,甚至是一个微小的细节都会让你联想到那个曾在你生命中来过却再也不可能出现的人,回忆起你们曾在一起相处过的点点滴滴。然后,思绪万千、百感交集,然后,情难自己、痛哭流涕,最后,痛定思痛。我并非一个悲观之人,反而多充满欢笑,有时甚至会让人觉得没心没肺。一个常欢笑之人背后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痛苦与泪水,只是习惯了用微笑来掩饰,时间长了便也成了一种自然。
春夏秋冬,春夏秋冬,院子里的月季花已经开到了第三个年头。
然而,这样的漫漫长夏,依旧是如火如荼。
必要等到秋天,萧瑟的风吹起那满地苍黄的落叶,想起那些失落的过往,曾经的点滴涌上心头。方才明白,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你知道的,生命这场旅程总是要留下些缺憾,让你在迟暮之年回忆与感叹,才称得上是不圆满之外的圆满人生,不是吗?
前几日,去见母亲,去见一个本应最亲近却又最陌生的人。自初一开始,每年寒暑假的“例行会晤”俨然成为了维系我与母亲之间的最佳途径,“十年如一日”地假装亲近与陌生。小姨与弟弟也在,只是,她再也不会出现了。我们,谁都知道,却谁也不会说。她已不在这世上,却永远在我心里。
翻开二零一五年七月七日的日记,泛黄的扉页,折旧的情感,纸张上还残留着那时那刻止不住的泪滴。现在听来许会有些矫情了,但死亡带给一个人的震撼与悲恸是未曾经历之人永远无法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这世上从来就没有“感同身受”,除非你也曾这样过,否则永远不要对别人所处的境遇妄加评价。语言有多么伤人,你总是会知道的,未来抑或是现在。此前两日,正在紧锣密鼓进行期末复习的我得知妹妹离开的消息,是否在七月五日离世我并不知道,我也不敢问,直到今日我也没问过。有时候,模糊比清晰更重要,不要问也不要说。那是一个难以忘记的夏天,一次难以忘记的考试,也是一次铭心刻骨的悲恸。一个本该享受美好的花季少女,就这样再也见不到人世间的繁华,这是怎样一件令人惋惜的事,这世上又曾经、正在或即将上演多少出这样的悲剧。我本非多愁善感感时伤世无病呻吟之人,可死亡带来的怀念与思考,我不得不借以文字来抒发。迟暮之年,记忆不再,文字会成为你追忆似水年华最好的方式之一。
一直以来,我对母亲的感情都可以用“复杂”二字来形容。感激与憎恨、怜悯与漠视,有时又难免偏激地出现“怒其不幸,哀其不争”的感受。感激她给予了我生命,可以充当诗人笔下最为伟大的母亲;憎恨她如此急切地离开,让我从未品尝过伟大的母爱是何滋味;怜悯她青年丧夫中年丧女的遭遇,一个人最痛苦的事请莫过于此;漠视她这些可悲的境遇,把一切归因于因果循环的宿命论。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诗人作家,用尽笔墨歌颂母亲与母爱的伟大。可是否会有人知道,每当语文老师以母亲、母爱为命题让学生作文时,便会有人手足无措不知该从何下笔的尴尬。那时的我常会面临,也因此成为了写作文最“特殊”的那个学生,每每此时,语文老师便让我自由发挥,写花写鸟写星星。也许我每每写文字时逻辑顺序全无、天马行空的发挥,便是自那时开始的吧。(开个玩笑,且全无怪罪任何人的意思)若问我,最感激母亲何处?我想,一是她给了我生命;二是她带来了妹妹。
以前,总是会有些羡慕大家庭的团结与热闹,相对于我们人丁单薄的四口之家。二零零八年,曾奶奶离世后,原本大约可称得上四世同堂的我们家,只剩下了爷爷、奶奶、我,我们仨。我与父亲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的直接印象,在我出生前几个月他便离开了我们,这也是我为何能坦然地提到他的原因之一。对不起,因为没有记忆,所以只能想象,所以会很平淡。我一直不喜夏日,父亲大约是在夏季,妹妹也是在夏季,而我却最喜欢冬日肃杀的自然与社会环境,让你大约可以暂时忘记许多事情,也最爱听齐秦的《大约在冬季》。仿佛大多数人都有自己喜欢与讨厌的日子吧,只是很少会记起来,因为生活总还是要继续的。
在死亡的面前,我们要思量的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它的重要性。逝者已逝,生者需要有更大的勇气才能承受死亡带来的痛苦。在妹妹离开后,我第一次产生了对死亡的思考,

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 你必须承认,至亲之人的离开会给你带来很长一段时日内心理上的痛苦和对生命的思考。即使在旁人看来,我与妹妹相处的时日并不多,感情似乎也不深厚,八年来只是每年见上几次,平时偶尔通话。可是只有我知道,这份姐妹之情对我来说有多弥足珍贵,我只是从来不说罢了。两年多以来,常常莫名其妙地想到她,非有意而为之。在学校里看到与她身形相仿的姑娘,在电视里看到和她一样年轻的生命因病痛而饱受折磨,甚至看电影时一个可能毫不相关的片段都会让我哭湿枕巾。想到她与父亲都是在最好的年纪离开,难以自持对命运不公的感叹与愤慨。岛上书店的老板A.J.最终因脑瘤去世,即便在价值连城的《帖木儿》失踪后,妻子阿米莉娅和女儿玛雅仍然决定用尽所有留住父亲的生命,几遍只是短短数月。可亲人不就是这样吗,哪怕知道最终结果都是一样,也要倾其所有为爱延续。
在我看来,福贵与许三观对待生死的态度是一致的,为生而生,为死而死。同样都是余华笔下的中国普通民众,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今日的母亲一如昨日的祖母,经历着丧子带来的无尽痛苦,随着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把死亡带来的最初痛苦深埋于心,然后一如既往地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可是你会发现一个极其奇怪但又极其正常的现象,人们总是有办法在面对骨肉分离痛不欲生之后继续活着,继续面对每天的日升日落。
人为什么想要活着?说到底是因为人想活着,说到底是因为人不想死,有些人是不能死,有些人是不敢死。你总想着自己要得到点儿什么,或者觉得你可以得到点儿什么。比如金钱、地位、名利,比如美丽、友情、爱情,比如回忆、印象、思想,比如......当我们在回忆死亡时我们在回忆什么,回忆的并非当初痛苦的泪水,而是死亡带给我们的思考。大多数时候,每每看到关于死亡的相关一切,我会庆幸自己的存在。我还可以阅读喜欢的作品,欣赏旖旎的风光,与家人相伴,与朋友交谈,不开心时喝喝酒看看电影,开心时聊聊天写写文字。尽量不去抱怨生活中的不公与不幸,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去做你想做的事,去见你想念的人。最美的时光,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生活,如此多姿。
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
生而为人,简单活着,何其有幸。

浏览77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