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致林风眠信函(1928年4月5日) 风眠先生大鉴: 奉电知学潮已平,学生照常上课为慰。弟拟星期五乘夜车往上海,星期六之午车来杭州;为艺术院开学式已举行过,不必说。若尚拟补行,而要弟参与,则最好于星期日(四月八日)行之,因弟星期一仍须回上海,乘夜车赴南京也。今日已函告内子,劝其携威廉与睟盎两儿同于星期六来杭州。如果能来,则威廉拟住女学生寄宿舍,请为留一间空屋。弟及内子拟附住贵寓中(如贵寓不便,则临时改寓湖滨之宾馆亦可,幸勿客气)。被褥枕头等自行携来,下一榻可也。但有扰先生及夫人,殊不安耳。 清明时节,故乡好湖山益萦梦寐;重得故人欢聚,欣赏佳作,真大幸运事;希望此次的预定计画,不改忽生阻力。如星期六因事不能来,当电告。 专此,敬祝俪祺。 弟蔡元培敬启 1928年4月5日 这是前不久在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的“天地绘心——中国画学国美之路”展览中展出的蔡元培致林风眠的一封信,记载了1928年蔡元培、林风眠筹建“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的一段往事,也见证了蔡元培与林风眠如父如兄、如师如友的交往。 青年林风眠 约1926年 蔡元培与林风眠结识于1924年的法国。蔡元培长林风眠32岁,此时已是名闻中外的革命家、教育家,而林风眠不过是二十出头的艺术青年,身份与年纪都相差悬殊,却并未阻碍二人成为忘年之交。在1924年的“中国古代与现代美术展览会”上,蔡元培被艺术青年们推举为筹备委员会名誉会长,林风眠的参展作品油画巨作《摸索》给蔡元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赞为最富哲理性的作品。之后,蔡元培两度过访林风眠处,畅谈甚欢,见林风眠生活清贫,临别赠一千法郎以为资助。自此,蔡元培与林风眠展开了一段跨越十五年的忘年之交,更影响了整个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进程。 林风眠《摸索》 200×450cm 1923年 布面油画 1925年底,林风眠偕夫人归国,次年出任北京艺专校长。学界一直有蔡元培举荐林风眠为校长之说,但有研究表明此时蔡元培并不在国内,与当时的混乱的北京政府也持不合作态度。林风眠出任校长虽非蔡元培直接举荐,然当时的教育部能够将林风眠列为校长候选人之一,却经学生投票选为第一,也多是因为蔡元培在法国对林风眠青眼有加,使林风眠才名闻于国内艺术界。林风眠亦不负众望,上任之后,挽留了在美专学潮中宣布辞职的教授如萧俊贤、冯臼等,又聘法国画家克罗多为西画教授,更聘任被北京保守画家所排斥的齐白石为中国画教授;改组课程,扩充设备,组织了各种艺术社团十余种,学校风气焕然一新,艺术研究之风空前高涨。林风眠整顿校风、兼容并蓄、调和中西艺术的种种作风令蔡元培刮目相看。好景不长,1927年秋,因军阀的干涉,林风眠被迫辞职,随后南下受蔡元培之聘,任国民政府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一职。 国立艺专创立时期的校址史料照片 1927年,蔡元培起草《创办国立艺术大学之提案》,提出“应在长江流域再设一所国立艺术大学”,学院地址选在杭州西湖,以林风眠、林文铮、王代之为筹备成员。选址杭州,一方面因为杭州人文荟萃,山清水秀,是培育艺术人才的最好环境;另一方面,也因为杭州远离政治中心,林风眠可以在此专心办学而少受政治掣肘,此是北京艺专的前车之鉴。 杭州哈同花园(罗苑)的史料照片 1928年2月,林风眠等人赴杭州为国立艺术院选址,走遍西湖的山山水水,终选定西湖畔孤山脚下“罗苑”作为校址。“罗苑”是英国商人哈同送给夫人罗伽陵的别墅,此时已被省政府没收,拨归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后更名为浙江大学)为研究院院舍。是年冬日,蔡元培携林风眠会晤浙大校长蒋梦麟,洽谈租借罗苑事宜。蔡元培时任中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在教育界颇有影响力,由他出面,商借自然不成问题。双方谈妥租借事宜,每年仅象征性地付租金一元银币,也是一段佳话。此后学院又向当局租得照胆台、白苏两公合祠、三贤祠等作为教室或学生宿舍。 苏白二公祠——艺专学生宿舍 国立艺术院设国画、西画、雕塑、图案四系,学制五年,首届招生七十余名。1928年3月26日,国立艺术院开始学生报到,然不久学校就闹起了反对校长林风眠的学潮,这便是前文蔡元培信中所提及的“学潮”之事。据刘开渠的传记所写:“不知为什么原因,开学不久,还没正式上课,就有一部分学生反对林风眠校长,把标语口号贴到了校内外。”为开学在即,林风眠曾考虑开除带头闹事之人。文革期间,林风眠被捕入狱,有人以此事作为林风眠镇压学生的罪状,对其进行审讯,林风眠回答:“1928年,学校正式成立上课,因校舍不好,同学们不满意几个教员,把校舍内关帝庙铜像打掉了,引起风潮,我为了保持自己的名利地位,我就镇压学生,要他们停止再闹。但他们继续闹,我就开除了一个或两个学生。” 1929年根据蔡元培手书镌刻,历经风霜并修复保存至今的国立艺术院石匾原作。现镶嵌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建筑的墙体中 从蔡元培信中可知,林风眠曾致电蔡元培告知学潮已平。蔡元培虽复信“知学潮已平,学生照常上课为慰”,但实际上仍心存忧虑。林风眠虽才华出众,但毕竟年纪尚轻,在浙江艺术界根基未稳,以他的资历与地位来掌管一所学校,尚觉吃力,因此才会有一开始的学潮事件。基于此,蔡元培在信中委婉提出了补办开学仪式之事,实则是想以自己的在政界、教育界的地位为林风眠打开局面。4月8日,国立艺术院开学典礼在“罗苑”举行。教职员三十余人、学生七十余人,以及蔡元培邀请来的社会嘉宾,共聚一堂。典礼上蔡元培发表了《学校是为研究学术而设》的讲话,他说:“自然美不能完全满足人的爱美欲望,所以必定要于自然之外有人造美。艺术是创造美的,实现美的。西湖自然有自然美,必定要加上人造美,所以大学院在这里设立艺术院。”讲话中蔡元培也隐约提及了学潮之事,并未深加责备,只是说:“国立艺术院是为美术家提供一个创作和研究的场所,不是专门为学生办的。希望师生团结合作,愿意跟着林校长学画的就留下,不中意的不要勉强,可以到别处去择师,去留自由。”蔡元培的话缓和了学生的对立情绪,更强有力地支持了院长林风眠,一场风波得以平息,国立艺术院真正顺利开学上课。 此次杭州之行,蔡元培携夫人与子女同往。蔡元培介绍女儿蔡威廉应聘国立艺术院教授油画,因此在给林风眠的信中要求安排蔡威廉住学生宿舍,自己则与夫人借住林风眠家中,此又是蔡元培用心良苦之处。林风眠所居木屋简陋,诚不及西湖边的新新旅馆更为舒适方便,借住林风眠家中,此举无疑是向艺术界、教育界表示由衷推崇这位不可多得的少年英才。蔡元培在林风眠家中住了五天,各方名流要员前来拜会,并接受媒体采访,都须到林风眠家中,迅速抬高了林风眠的名气与威望。 林风眠九十高龄时来到蔡元培墓前祭奠恩师 执掌校政十年,可以说林风眠一生中最辉煌、最意气风发的时光。蔡元培以林风眠为教育理念上的忘年知己,为林风眠打开局面之后,他便放手让林风眠办学,林风眠直接培养出的学生撑起了现代中国美术的半壁江山。林风眠以蔡元培为“唯一伯乐”,在他主持的国立艺术院,从教学到艺术展览、社团、艺术杂志的发展,延续着蔡元培所主张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美育代宗教的理念。从这一层面上说,蔡元培与林风眠的交谊,已经远超越了个人感情,而成为现代中国教育与艺术合璧的象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