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生作文指导:《散步》——一篇经典的记叙文写作结构模式

 率我真 2018-02-10

 《散步》——一篇经典的记叙文写作结构模式 - 爱岗敬业 - 《高小平語文家園》教师工作室

     通过对同学们每周练笔和作文的批改,我发现同学们对记叙文的写法认识并不深刻,每次老师只能个别的给予指点:诸如加点事例、加大描写力度、多用点修辞方法或写作手法,那么有没有可以速成套用的模式?有没有让行文跌宕起伏的技巧?《散步》这篇言简意赅的精致小文正可以做记叙文模仿的范本。

首先我先在黑板上写出以下几行字:开门见山、介绍背景、景物烘托、镜头回放、波澜起伏/矛盾冲突、画龙点睛。让同学们找出每一种写作手法分别对应文章的哪一段或哪几段。他们一开始并不太熟悉这种授课方式,也没太明白老师的意图,所以找得比较慢。但在我稍微提醒之下——文章第一段正好是用一句简洁的话开门见山点明了文章的来龙去脉:一家人去散步。这就是文章要描写的中心内容,而且直接告诉读者文章的主要人物有哪些。所以这应该算“轻点一笔”,交代文章主旨。这下学生才恍然大悟,下面的“依葫芦画瓢”就进行的非常顺利,很快得出了正确答案:

第一段:开门见山“轻点一笔”

第二段:介绍背景“交代一笔”/“插叙一笔”

第三、四段:景物烘托“穿插一笔”

第五段:镜头回放“简叙一笔”

第六、七段:波澜起伏/矛盾冲突“巧折一笔”

第八段:画龙点睛“深化一笔”

在得出相应段落标志之后,我又在每一种写作手法后面缀上了红色“一笔”,分别详细讲解了这一笔到底起什么作用。本文的行文结构非常巧妙,看得出作者的独具匠心。在轻点一笔之后,怕读者对这一句感觉突兀,马上补充了一段,交代为什么要散步。原来作者是为了母亲的身体着想,才让全家陪母亲出来散步。这也可算得上插叙,回溯交代散步原因。

但按照读者顺理成章的思维,下文该交代散步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了吧?好像可以理所应当地推出文章中心事件。但作者笔锋一转,又宕开一笔写起了初春田野里的景色,用两段篇幅描写自然界的生机勃勃,同时影射作者希望母亲年迈的身体也能接接地气,多些活力。看似这还是跟文章的中心内容无关,读者不得不耐着性子继续往下读,看作者能把读者的胃口吊多久。

果不其然,作者接下来才慢条斯理的转入正题,开始描写散步的场景。而这时又加了一段,也许用“镜头回放”不太合适,学生不易理解。因为这是电影学术语。但如果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来看,其实就是用非常简明扼要的话语叙述当时有趣的散步排列顺序:前面后面都是妈妈和儿子。让文章又稍稍起了一层波澜、一丝情趣。

接下来已经到了文章三分之一篇幅了,前面都没怎么写散步中的小起伏,只是一直在外围打转。而终于到第六段开始进入文章要着力描写的重点:散步中出现的分歧。那走大路和走小路的矛盾到底怎么化解的呢?这就给了读者往下读的理由:悬念终于要揭晓了。作者用非常巧妙的一笔曲折写出了他对母亲和儿子的责任,而最终母亲因为疼爱孙子宁愿委屈自己,使得皆大欢喜。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地到了最后的深化总结阶段,用“整个世界”的爱与责任浓重推出了本文歌颂亲情的主题,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升华作用。至此文章干净利落的结束,而余韵悠长。不愧为一篇结构严谨精当、用意起伏跌宕的记叙文佳作。

古人早就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那么“喜”什么呢?简言之,喜曲折,波澜起伏;喜悬念,扣人心弦。正所谓“尺水兴波,一波三折”,这就是古人心目中最佳的行文脉络。所以最后我将这种结构模式抽象成以下的一段话,让学生记录体会:

轻点一笔——概说事件

交代一笔——介绍原委

穿插一笔——烘托点染

简叙一笔——略写事件

巧折一笔——写出波澜

深化一笔——表达感悟

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避免了学生习作中一贯的时间顺序,全文没有一点曲折,一眼望到低的“直线结构”。我一直对学生说看了你的第一段就知道你接下去的结尾是怎样的,这样读起来很没劲。所以不妨学习《散步》作者善于调动读者胃口的铺设悬念的笔法,将精彩处放到正文稍微靠后的位置去写,而最后包袱的解开能达到出人意料、恍然大悟的效果,让读者大呼过瘾。而随后有位学生就严格按照我这种结构写了一篇作文,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行文线索非常流畅连贯,没有任何生硬之感。让我不由得不感叹他的模仿以臻化境。而这篇成熟的佳作也坚定了我继续推广这种记叙文写作模式的信心,我相信,有更多对课文的深刻洞察,有更多对教材高屋建瓴的把握,有更多语文老师自觉主动的归纳概括语文学习中的规律技巧,会让我们的国语学习更有效、更有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