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园是一个美不胜收的大家庭。每一个成员,都以自己的特质,成就了这一暖意融融,色彩纷呈,魅力无穷的精神家园。 再有一个月,我开博三年整了。经常与博友们交集,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开阔了视野,愉悦了情怀,提升了心性,结交了挚友。 这样的精神盛宴,沁人心脾,余音绕梁。 我对朋友们的热情支持与持久关注,不胜感激! 值此狗年新春佳节来临之际,谨向大家致以节日的问好,祝亲爱的朋友们,吉祥如意,心想事成,阖家欢乐,锦上添花。新浪之上,笔耕不缀,继续抒写美丽人生!
浓味年夜饭
说道春节,必说年味儿。那么,年味儿是什么,它又在哪里? 潜意识里,虔诚厚重的年味儿,就在敬天敬地,祭祖祭故,薪火相传的古老习俗里。 令人心驰神往,回味无穷的年味儿,就在亲人团聚的欢天喜地里;在用心用情,精制烹饪,独具自家风味,全家欢的年夜饭里。 它也在朝思夜想,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刻骨乡愁里;在春运的滚滚大潮,游子归心似箭的脚步里;在相见无语,亲密相拥,喜极而泣里;在洒扫门庭,彩灯高挂,红红火火的春联与福字里;在眉开眼笑,朵颐别具一格的美食佳肴里;在团团围坐,共赏春节联欢晚会里;在“过年好!”声声悦耳,人们发自肺腑地拜年,吉祥祝福里……
此时此刻,狗年的春节就要到了。三十多年前,与公婆一起吃年夜饭的浓浓年味儿,不容分说地在心里萦绕回旋。 往往是除夕下午,我和老公带着两个儿子,裹在如潮的人流里,从鞍山一路坐有轨电车,火车、汽车,再步行十几分钟,于天黑前赶到辽阳,与公婆团聚,过一个团圆的乐和年。 刚走进辽阳南门外的自家院子,喜融融的年味儿扑面而来。庭院打扫得平整溜光,容光焕发的大红灯笼、春联和福字,弥散着吉祥喜气,格外亮堂。 听到杂沓的脚步声,公公婆婆,小叔小婶和小侄欢笑着迎了出来。两个小蛋子欢叫着,小鸟似地扑入爷爷奶奶的怀里。小侄随着两个小哥哥,直往爷爷奶奶的怀里拱。小叔小婶接过我们带回的鱼肉和酒,边寒暄,边走进温暖如春的屋里。 一家9口在年三十聚齐了。 小院的年味儿更浓了。
年夜饭的准备工作需慢功细琢。早在个把月之前,老爸老妈就构想菜谱,仔细掂量积攒下来的过年款项,分别数好买好吃好喝的钱,给孙子外孙女的压岁钱。 腊月二十三前后,公公天天到商店、集市反复比较猪头、猪爪、猪肘、猪下水……用一双多年练就的火眼金睛,且不惜破费,将那些色鲜、质优的年货买到家。经婆婆仔细验明后,老爸乐呵呵地把它们次第装进小缸,再用铁盖板封实,让它们在小仓房,天然的大冰箱里临时待上几天。 至此,年夜饭这台大戏就开演了,主角就是老两口。特制的猪头肉则是一个重头戏。 老爸在厨房的炉火上,架上带罩眼的铁壁子,将肉滚滚的猪头反复翻烤。焦皮味刺鼻,他浑然不觉。边边角角都烤得焦黄之后,老妈戴上老花镜,里里外外看个遍,发话“好了”。老爸便笑盈盈地坐在矮凳上,用长条刮刀一点一点地刮去烤焦的表皮,直到深凹处都露出晶亮的光泽,洗净放入铁锅里用慢火烀好。待凉透剔去骨头,再用干净的白花旗包布裹好,放在干净的木板上,用重物压上几天几夜。这道精心特制的猪头肉,肥瘦相间,花色妩媚,香爽不腻,沁人心脾。 鱼更是年夜饭的戏眼了。 老两口必一同出动,到副食商店边看边议,直到两人同时相中买就。为吉利,买的多是大黄鱼,同乐鱼。婆婆是解放脚,大跃进时右腿还受过伤,走路多了腿脚痛得厉害。为了买到可心的鱼,其乐陶陶,乐此不疲。刮鳞、剖膛、清洗、刺口、下锅炖制,非她主打不可。满目锦绣的炖鱼一上桌,满屋弥漫着自家独有的诱人鱼香。
通常是早早吃过晚饭,开始大张旗鼓地蒸炒烹炸、剁饺馅、和面、做年夜饭了。 大铁锅在东屋炉火正熊的站炉上,“咕嘟咕嘟”地炖着鸡块、红蘑和土豆。自家养的小公鸡,刚刚宰杀,炖熟后,屋子里流溢着扑鼻的香味儿。 锅碗瓢盆“叮叮咣咣”的响声,与满屋的热气香气交融,过年的情境与滋味倍儿足。 和着滚沸的年味儿,孩子们穿着新衣,屋里屋外快活地吵吵闹闹,吃喝蹦跳,将春天的气息,过年的气息,推向了高潮。 大人们兴奋地说说笑笑,在烫人的热炕上铺上面板,擀皮,摆上两种饺馅盆,开始包饺子。 讲究的是,饺馅里要放上一个红枣,一颗花生,一枚消过毒的硬币。吃饺子时,看谁幸运,吃到这些吉祥物,新的一年里好运连连。 公公婆婆满脸放光,笑容可掬,屋里屋外忙得更起劲了,老迈的腿脚比平常灵活轻巧多了。
人多,干活也快。 一阵忙活,两个炕桌摆满了丰盛的佳肴。 老少三辈惬意地坐在热乎乎的火炕上,吃着满口余香的三鲜馅水饺,芹菜白菜馅蒸饺,小鸡炖蘑菇,酱炖黄鱼,酱闷猪爪,炒菜……喝着只有过年才能见到的茅台酒(那时300元一瓶),心满意足的笑声此起彼伏。公公美美地眯缝着笑眼,端起小酒盅,“啧啧”地喝着,夸张着快意。婆婆看着心肝宝贝们畅快地,有滋有味地吃喝,装不下满心的欢喜了,奔涌而来的快乐,飞上了眼角眉梢,绽放为绒绒的菊花儿。所有的牵挂和辛劳,在这一刻化为和暖的春水,汩汩流淌。 年过的就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平安和美啊。 收拾桌子时,盘里仍有大块的鱼段。公公婆婆的心里熨帖极了。嘿,年年有余,日子越过越红火!
接神的时候到了。男人和孩子兴高采烈地到院子放鞭炮,女人坐在火炕上,贴着玻璃窗,边看边喊:“注意安全!” “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成一片,古城辽阳沸腾了。 晚辈们依次给爷爷奶奶,父母拜年,吉祥的祝福,在满是年味儿的屋子里,荡漾开来。 天地人神浑然一体,风云际会。 春之神带着无限生机与希望,飞奔而来。
公公婆婆健在,阖家欢乐的年味儿,许多年以后,仍在我心萦回。 不容分说地想,一家人团聚,辞旧迎新,那样地虔诚认真,极富仪式感;年夜饭,那样地费时耗力,精雕细刻,丰满着一家一户特有的年味儿。 各个家庭固有的过年仪式,习俗和味道,堪为中华年文化的具象承载。 一年又一年,我们在年夜饭里新桃换旧符,吸取情感滋养,稀释乡愁和压力,迎着远方奔袭而来,汪洋恣肆的春风,重新启航时,分明多了自信和力量。 于是,一双双翅膀翩然起舞,向着心中雕花般的眺望,凌空而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