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匠人•匠心丨“沈氏”修理铺里的故事,此生不负初心

 cxag 2018-02-10



所谓匠心

就是不惧枯燥和漫长

所谓匠人

就是一生只专注一件事

……


- 匠人之手 · 匠心精神 -

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让·雅克·卢梭曾说过:“在人类所有的职业中,工艺是一门最古老最正直的手艺。”

在如今这个浮躁、快餐式的社会,能够秉承着一种匠心精神和一股信念着实难能可贵,然而就在崇明八壹广场南侧那条川流不息、热闹不凡的新崇南路,有一家“沈氏”修理铺,一位叫做沈诚的古稀老人历经半生,却始终都在做着同一件事……

一方两米的空间里,琳琅满目、有条不紊地摆放着跟随沈师傅几十年的“老家伙们”和各式材料配件,尖嘴钳、大剪刀、矬子、起子、锥子……还有在储物箱内分门别类摆放的钉子、大头针、搭扣等五金用品。

多年来,这些“老家伙们”在沈师傅的掌纹里留下的浓黑机油印子、在指尖处磨出的坚硬老茧,陪伴着他历经了岁月的沧桑,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沈师傅出生于1946年的一户普通农村家里,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后,沈师傅高中一毕业便在村小学任数学、体育老师。当时的教学工作收入并不很理想,他便思考着另谋他职。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沈师傅谋得商机,发现修鞋的生意比教书收入多,由于当时没有专业师傅教,于是他就在教学之余的每个星期日去鞋厂“偷师”。

天资聪颖的沈师傅看着制鞋厂工人制鞋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就在心里暗自琢磨,一点一点将做鞋的工序谨记于心。虽然是个门外汉,但他谦逊好学、踏实肯干,逐渐悟出了一些门道和心得。随后,便在崇明七个国营农场做起了修鞋的生意。


后来,随着农场下乡知青越来越多,配钥匙的需求也不断增长起来,沈师傅又瞅准了这门生意,兼职做起了配钥匙。不用说,依旧是他自学成才。

安放在铺子桌面上的这台配钥匙机器,是沈师傅从业以来不曾离弃过的“老古董”了。对工匠而言,用惯了的工具就像他们的另一双手,失而不复得,异常珍贵。


在农场修鞋配锁干了十五六年,1984年沈师傅便带着他的这门手艺和这些“老家伙们”在新崇南路这里开起了自己的修理铺,三十四年来风雨无阻、雷打不动,直至今日。

虽然是个不起眼、容易被往来路人忽视的小角落,甚至和其它任何一条街道上的便民服务亭没什么两样,但“沈氏”修理铺却早已根植在一拨人的心中。

因为沈师傅手艺好、速度快、为人热情,街坊邻居都会找他修鞋配钥匙,即使是第一次“误打误撞”到铺子来修东西的客户,只要来过一回后也会成为这里的回头客。甚至修伞、钉纽扣、皮带打洞、修拉链等其它手艺,都是沈师傅常年累月应顾客的要求而逐渐增长起来的技能。无论是否第一次碰到这样的要求,沈师傅都会仔细斟酌后回复顾客自己到底能不能修好,一旦应承下来,他定会认真对待、仔细研究,解决顾客之所需。

久而久之,“沈氏”修理铺在若干平凡的便民服务亭中脱颖而出,沈师傅也成为了那个不平凡的底层修鞋匠、开锁匠!


职业无贵贱,手艺有高低,每一份坚持,都是因为不甘于平庸。只要有情怀、有信念、有态度,即使在各种变数、可能之中,仍然能够做到最好。

世界再纷杂,匠人的内心绝对是安静的。沈师傅虽已七十多岁,但他精神矍铄、眼眸炯炯,谈起修鞋、开锁、配钥匙,从他的眸光中让人读到了匠人的一种信仰、一种执着、一种专注。


人的双手在创造这个世界的同时,它也变成了一个世界。那简单的一针一线、那灵巧的手工技艺,是沈师傅对待这门手艺的虔诚、对待顾客的诚意,更是一位匠人背后所隐含的独具匠心!


这样一个行当,几十年如一日,即使沈师傅完全可以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但他依旧不改初衷,在这个车水马龙的城市中默默坚守着。他不知道这门手艺还能延续多久,更不知道发展快速的现代化城市里,未来是否还有他的一席之地。

但,这个曾几何时极具生活情怀的手艺,是我们匆忙的快节奏生活里一个弥足珍贵、无法遗忘的记忆!


「沈氏开锁」修理铺

地址:崇明城桥镇新崇南路城隍庙小吃店对面

电话:13641918379



信息来源丨爱上崇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