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上目前调不了光圈,我们就来重点说说快门的问题——但其实,手机上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拥有机械动作的快门,只有一个一扫而过的“程式”。当然,这个扫一扫也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在手机照片的EXIF信息里,我们还是可以查得到“快门”数据的。 2014、15年时,查看我们手机实拍照片的EXIF,可用的信息少之又少(有的甚至干脆什么都不提供),可变的参数值除了感光度,也就剩这一项快门了。后来情况稍微有所好转,但类似点测光、自定义白平衡等拍摄信息在我们的手机里还是没有记录的。而苹果手机的做法就和数码相机很接近,记录的比较全面,甚至连测光区域在屏幕的什么位置都有像素坐标记录。 倒不是在抱怨我们的手机不肯提供更多的拍摄参数便于大家做后期分析评估,而是从一个侧面让我们感觉,苹果的做法是正儿八经的把手机照相机当照相机在玩的! 当然,这是题外话。 如果仅仅只是为了达到控制画面的曝光量,目前的手机快门设置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了,前面我们在讨论测光的时候也提到了,曝光水平基本都合格了,即使是在比较昏暗的环境中,感光度和快门的机能组合也已基本磨合到位了,最低手持快门速度、防抖起始快门速度等估计都已经在大家的考虑范围之内了。所以,为获得一幅合适曝光画面的手机快门,已经做到位了。 但是,对于摄影师的来说,快门可不单单只是为了控制曝光,它的更具重大意义的作用是凝固被摄体,并因此而带来摄影画面的精彩和“不可预见性”。这个概念基本上和布勒松的“决定性瞬间”一样,是属于摄影师洗脑级别的;可以这么说,摄影作品里,那些决定画面是否成功的瞬间,全靠这个“快门”在管控的。 ![]() 新疆,沙雅 2015年10月17日 下午1:38:26 “什么,你们是在说我吗?” “不是,是背后的那帮猎人们在交流如何抓兔子哈!” 这幅插张图(背景做了径向虚化)只是为了展示一下苹果手机拍的照片所记录的Exif信息,基本上包含了所有的拍摄数据(包括这里未显示地理位置信息)。当然, 这幅照片里还有一个信息确实跟这一章节的内容相关的——快门速度。 记得当时在沙雅胡杨节现场拍摄这只猎鹰时,它一直在变换着自己的身姿,特别是脑袋转动的特别快,双眼警惕地观察着周围……所以,如果没有足够高的快门速度,它很有可能会是虚的。 快门时间短一点,可以凝固动体;高速的动体,需要配合高速的快门;实在配不上了,干脆就敞开着快门,用高速闪光灯一闪而过搞定……相机上有这么干的。 快门时间长一点,可以拍夜景,车水马龙流星轨迹的,需要长时间曝光配合。但慢门时效毕竟有限,特别是小面积成像传感器的手机,时间一长,噪点什么的统统找上门来了。 好在现在大家都找到了新玩法,玩堆栈,一帧又一帧地拍,虽然最后会自动完成一幅合成的画面,但这单帧拍摄的机理其实又回到单幅快门控制的套路上了。 ![]() 甘肃,兰州 2016年8月21日 下午9:54:02 努比亚的电子光圈也是一种多帧堆栈玩法,每一帧较短的曝光时间,确保了单帧画面的“纯洁度”。当然,要想获得比较细腻的流体合成画面效果,需要一个更小的模拟“光圈”,比如这一幅就用了F16,曝光时长63.33秒,得放在三脚架上,这时长够我们绕着喷泉水池逛上两圈的:-) ![]() 深圳,深大地铁站 2016年11月22日 下午7:33:18 后来有了手持电子光圈,感觉实用面一下子就打开了。虽然因为自动对齐的需要,最后的合成画面只有1920X1080像素,但手持就可以拍长时间曝光的玩法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这一幅就是在下班地铁高峰期试拍的一张手持电子光圈成像画面,模拟电子光圈值F11,快门2.19秒——哈哈,手持的哦!老司机要哭晕在洗手间了! 从这两幅图例我们可以看到,在画面里留个什么样的影,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快门的功力,如何设置其合理性,忒有讲究了!特别是像手机照相机这样的几乎全依靠程序式曝光组合模式拍摄的,仅仅只顾着“曝光够不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快门设置不合理而导致出现拍摄失败的概率还是相当高的。 前面我们提到过阴影里奔跑的孩子,“咔嚓”一下就拍虚了,就是一个快门设置不合时宜的失败案例,这里我再找一幅图例来说明一下。 ![]() 西安,万达广场 2016年8月24日 下午6:43:56 现在购物吃饭聚会的场所拍个照片留个影是手机常要干的一件事情,这不我们在万达广场就偶遇了这位二师兄,我想给他拍个照然后发高中同学群里一定也能娱乐个几分钟,于是就掏手机开拍了…… 二师兄一看有人要给他拍照,立马挪动身体,开始抬手要冲我打一个大V——这下可好,立在地板上不动的佛字“钉耙”倒是清楚的,“二师兄”自己给动模糊了。 出现这种问题大家一看就明白了,因为快门速度太低了(嗯,给二师兄留了1/35秒,够他活动一阵的),所以要杜绝这一类的NG重现也很简单,提高快门速度就行了…… 好!大方向很容易就这么定下来了,接下去就是如何实施的问题。 有人会说,可以用快门优先模式拍,或者干脆用全自动里的运动模式拍。 嗯!说这话的肯定都是玩过相机的,但手机里现在哪有这些模式?能沾点边的也就是“专业模式”里有一个自定义快门速度,但一个普通的手机用户怎么可能会去翻这里面的那些东西? 所以,现在这个问题真正的焦点还是在于怎么让手机“咔嚓”一下,就能够在这样的低光场景中,把“不安分”的二师兄给拍清楚。 防抖跟这没有关系哈!这不是手机抖虚了,而是二师兄自己在动,你该怎么去捕捉他、凝固他的问题。 所以,还是回到快门的话题上:手机应该怎么去设定一个合适的快门速度? 第一条路子 最简单的做法,手机照相机的限定一个最低快门速度,比如比较传统的1/60秒,早期很多全自动傻瓜相机都这么干的。可别小看了这个机制(也不是因为当时的自动化拍摄水平不高),它至少可以保证了“绝大多数吃瓜群众在吃瓜时的那只取瓜送瓜的手的动作的影像可以清晰地被凝固下来的”。 1/60秒,这只是个有点历史的经验值了,现在应该是多少,这个还需要大家去做调研做测定,毕竟现在的人民群众生命活动丰富多彩,早已不再只停留在吃瓜的运动中了:-) 这里,可能会浮现一个疑问:最低都已经是1/60秒,手机的光圈又调不了,这种场景下曝光不足该怎么办? 简单!自动提高感光度(目前给二师兄预留的是ISO125,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当然噪点会增加、画质会下降,这些副作用肯定都会出现,但关键的是,二师兄可以拍清楚了,这是首要任务。(我们会在下一章节的全自动模式再讨论到这一话题) 第二条路子 加一个运动模式,这是全自动相机里常见的一种模式,说白了就是尽可能提高快门速度,缩短曝光时间,有利于把运动的物体在瞬间定格下来。和第一条路子其实是一个路子,只不过直接集成做成了一个批处理过程。 第三条路子 试试快门优先模式,这个是给热衷于自我把控操纵拍摄的用户准备的。 第四条路子 可能比较“黑”科技、耍酷又NB的,但如果玩得转的话,结果绝对高大上,我们换一行具体说说: 现在手机的相机都有脸部识别功能了 那么 当被识别的人脸开始移动后 它是不是还可以追踪一直被锁定的那张人脸呢 (弱弱滴问一声:二师兄的脸算人脸么:-) 这么一追踪 是不是也可以在极短的时间里 这脸(人)的移动速度就被测定并计算出来了 (根据单位时间内的像素移动距离配合传感器尺寸镜头焦距视场角……搞一个算法应该是木有问题的了——我想当然的) 然后 根据“吃瓜”经验 一个匹配的安全快门速度就设定好了 然后——咔嚓 脸部焦点已锁定——清晰 跑得最快也不怕——清晰 …… 新闻摄影记者可能都来不及搞定的画面 人民群众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就拍到了一幅理所当然的照片 “还拿去获了普利策奖” 够酷 (二师兄也能得普利策?) 搞编程算法的兄弟估计要怼过来翻白眼了 要不让芯片厂家去琢磨这事吧…… 好了!关于手机快门的合理性我们就强调这一点——“一定要与被摄对象相适配”,而不仅仅只是为了控制曝光量。另外也提一下:手机这种扫描式快门,其实和单反的卷帘式快门类似,对于镜头前快速的物体,都有可能出现成像变形的情形,这个恐怕是逃不掉的…… ![]() 大连,致正学校 2017年4月28日 上午9:47:23 春季运动会 看那快要变成橄榄球的篮球,这可不是什么手机广角镜头畸变所造成的(背景的教室窗户可作证),而是篮球自己横着飞向小朋友时被手机扫描成一个椭圆体了。 什么?还有这种事@¥#%? 对呀!如果把手机送摄影班学习,这环节也属于“教学大纲”的……要不然,我们就去玩玩镜间快门吧! 请返回拍照手机栏目 准备怎么拍 继续阅读 5. 噪点处理的舒适性 影像路漫漫 志者同行 原创图文 仅限授权转载 |
|
来自: zzm1008图书馆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