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溥认死理 范理一根筋

 云中公子 2018-02-11



    明朝有两位清正廉洁的官员,可称楷模。一位是杨溥,另一位是范理。

    宣宗时,杨溥任宰相。他的儿子从老家湖北到京城看他。路遥知人力。杨公子过千山,涉万水,最后顺利抵达目的地,拜见父亲。

    杨溥问儿子:“这一路上,很辛苦吧?”杨公子答道:“不太辛苦。一路走来,都有当地领导亲自接待安排,住的是星级宾馆,吃的是山珍海味,条件挺好。”(各地领导怎么知道杨公子要去京城的消息呢?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杨溥提前与下面的官员打了电话,或是发个短信说,我的儿子要来京城看我,路过你那一亩三分地时,请行个方便;二是杨溥自己不出面,让秘书告诉下面:宰相的公子要来京城,路上你们可要好好招待啊;三是杨公子自己亮底牌。每到一地,就告诉人家:“我爸是杨溥!”官场中人,哪一个不心知肚明?于是在杨公子经过其所管辖地盘时,都是好酒好肉地伺候。有马匹的提供马匹,有轿子的提供轿子,没有马匹、轿子的,也会派个衙役帮着杨公子搬搬行李。这可是一个接近宰相——虽然是间接接近——的大好机会,时不可失,万万不能错过。从后面杨溥与儿子的对话看,最后一条可能性极大。)

    又问:各地负责人那个最好啊?“一路守令闻孰贤?”杨公子答道:都不错。对我都很热情,有的还专门抽出时间陪我游玩和吃喝。只是经过江陵县时,那个县长很差劲。“儿道出江陵,其令殊不贤。”这个杨公子,就像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一样。据说,逢年过节时,慕市长只记住了没来送礼的人,而谁来送了礼,却记不清楚。杨公子也没有记住那些热情招待他的官员,而只是记住了对他最不好的江陵县长。

    杨溥一听,来了兴趣。怎么回事啊?杨公子愤愤道:他招待我太马虎太简单了,简直没把我放在眼里。老爸,这个人的名字叫范理。“待儿苟简甚矣,乃天台范理也。”

    说话听声,锣鼓听音。杨溥听了儿子的话,没说什么,却暗暗地把范理这个名字记在心里。

    过了不久,杨溥就向皇帝推荐,提拔范理为德安府知府。范理上任之后,为政有方,治理有道,深得百姓拥戴。不久,又荣升为贵州左布政使,当上了省长。

    杨溥与范理,真乃绝配。杨溥在听了儿子说范理的“坏话”之后,非但没有记恨,反而认定范理这样的人,才是难得的正人君子。明知是宰相的公子驾到,照样该干啥干啥。按情理,这是不给宰相面子啊。打狗都得看主面,接待更得看对象。虽然不能说老子是大宰相,儿子就是小宰相,但你把宰相的儿子伺候好了,儿子到了京城,不是会向老子夸奖、推荐你这个人吗。但范理却不。派个秘书陪同,让他吃个便饭、住个一般的招待所就打发了,杨公子感觉范理接待得太差。其实也差不到哪里去,只不过一切遵守标准,一切符合规定。然而别的地方的州长、县长,都提高了标准,突破了规定,相比之下,范理的接待才显得逊色,上不了档次。

    正是因为范理没有好好接待杨公子,杨公子告了范理的状,才使杨溥从此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对范理加深了印象。这可以叫做因“祸”得福,也可以称之为好人有好报吧。杨溥认定范理是个人才,于是上奏皇帝,越级提拔。都说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才能提拔重用。而这个范理,非但不跑不送,而且宰相公子打从你的地面上经过,都不殷勤接待。这种违反常规的做法,如果不是碰到杨溥,恐怕没有什么好果子吃。

    有人提醒范理,你从一个小县长,提拔当了市长;又从市长,提拔当了省长,这些都是杨宰相的功劳。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你得感谢感谢人家啊。官场上都时兴送钱送物,不是钞票就是金条,不是特产就是房产,你怎么也得出点“血”吧?贵州这个地方,有那么多的土特产,威宁火腿、都匀毛尖茶、关岭火龙果,还有宰相最爱喝的茅台酒。你每年少不了要向朝廷进贡,顺便给杨宰相打个包裹,也是常理。然而范理把这些话都当成了耳旁风,根本不往心里去。又有人劝范理,不送礼就不送吧,你给宰相写封信,感一下恩,道一个谢,美言几句,表示一下,话到礼到,也行啊。然而这个范理就是一根筋,认死理。非但不领情,还说什么“宰相替朝廷用人,不是私理,为什么要道谢?”坚决不干,依然故我,只是默默地干好本职工作。也正因此,后人称范理为“江南清官第一”。

    范理真的不知道感恩吗?不是。杨溥去世,范理放声大哭,长跪不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