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5中国癌症统计数据》,脑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发病率,在所有肿瘤中排第七位(所有其他位置和未明确的除外)。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肿瘤,其中超过一半呈高度恶性,致残及致死率高,对患者、家属及社会危害极大。以最常见的胶质母细胞瘤(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IV级)为例,患者在接受规范性治疗后的平均生存期仅为1年左右,存活超过5年的患者不足10%,超过两年时间的不足30%。如何提高胶质瘤的治疗效果是医学界重大难题。 手术治疗是第一选择、切除越干净患者活得越长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牟永告教授介绍,目前,手术切除是治疗胶质瘤的第一选择,切除程度与胶质瘤疗效相关,切得越多,患者活得时间越长。但是胶质瘤最大的生物学特性就是弥漫性生长,界限不清,其在影像学(磁共振或CT)上所显示的强化病灶,也常常是其肿瘤主体之“冰山之一角”。在手术过程中,胶质瘤的相对边界在常规神经外科显微镜下难以判断。切除过多,则有可能损伤重要神经组织,造成患者术后偏瘫及失语等神经功能毁损;而切除程度不足,则残存肿瘤细胞过多,是造成后续放化疗效果欠佳及肿瘤复发的重要原因。因此,明确胶质瘤的生长范围,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切除,是延长胶质瘤患者生存期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 “近年来,荧光辅助胶质瘤显微切除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我们神经外科在陈忠平主任支持下,于2015年3月率先在华南地区开展了‘黄荧光辅助下胶质瘤显微切除术’的临床研究。”牟永告解释,该技术是在常规神经外科显微操作的基础上,将荧光显影技术整合。黄荧光的显影剂为常用眼底造影的荧光素钠,价格仅100多元,使用安全方便,副作用少。手术过程中胶质瘤组织积聚了荧光素,在显微镜特定波长的光线激发下发出黄绿色的荧光,使肿瘤“原形毕露”。 把握荧光使用时机很重要 经验和技巧更重要 虽然在显微镜下可以清晰看到发出黄绿色荧光的肿瘤,但牟永告告诉记者,要做到肿瘤最大范围安全切除,首先,准确把握黄荧光的使用时机很重要,其次,手术中医生的经验和技巧也至关重要。“实际手术时我们并非一直是在荧光下操作,而是要凭经验在常规光线下切除肿瘤组织。”牟永告说,如果一直在荧光下做手术,很容易误伤患者血管,而任何一点点误伤都有可能让患者丧失某些功能甚至瘫痪,所以医生只有在不确定还有肿瘤残留时才会再次切换到荧光显微镜下进行判断,反复校对,再回到自然光下一点点切除,整个过程比大姑娘绣花还要精细千万倍。 牟永告表示,手术、化疗+放疗是目前胶质瘤传统的治疗方法,而未来,免疫治疗等新兴疗法将成为治疗的一个方向和趋势。 截止今年5月底,牟永告主诊教授组已在荧光显微镜辅助下切除胶质瘤87例,在保障患者神经功能的前提下达到最大范围切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或维持稳定。2015年3月份所手术14例患者,均已超过胶质瘤中位生存期,其中5例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WHO IV级),有3例无瘤生存已达26个月,而其中位生存期只有14.2个月。 据了解,目前,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在荧光辅助下胶质瘤显微切除方面,无论手术数量还是手术质量都在华南地区领先。“黄荧光辅助毛细胞胶质瘤切除”及“荧光素钠辅助胶质瘤切除体会”2篇文章,分别在2016年7月澳洲悉尼召开的第13届亚洲神经肿瘤会议(ASNO)及2015年11月、2016年11月美国神经肿瘤年会(SNO)壁报交流,此后两篇文章分别在国际及国内杂志发表。同时,荧光显微镜辅助下胶质瘤显微切除也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使很多胶质瘤患者得到了很好的救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