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身后的男人们

 金色年华554 2018-02-11

玄武门之变,改写了大唐王朝王位承袭的既有轨迹。这是一件惊天大事儿,光靠李世民一个人,成不了。而他,不缺人。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身后的男人们

冰河时期:最强大脑的建议

玄武门之变前夕,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已至冰点。生死之战,一触即发。秦王府的幕僚们,清晰地嗅到了这剑拔弩张的空气。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身后的男人们

房玄龄找到了长孙无忌,说:“如今,双方结怨已深,一旦大难爆发,岂止皇家血流满地,更可能颠覆国家。不如劝大王(李世民)效法姬旦前例,拯救帝国。事关生死,不容耽误,必须即刻发动。

长孙无忌答:“长久以来,我就有此想法,只是不敢说出口。你今之所言,正合我意。”随即,报告了李世民。

之后,房玄龄又会同杜如晦,共同建议李世民尽快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

早在李世民建立文学馆时,杜如晦就是十八学士之首。他与房玄龄绝对是李世民麾下当之无愧的最强大脑。

敌人黑手:打不散的团队

作为对手,李建成当然也知道,干掉李世民需要先剪除他的羽翼。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与李元吉可谓软硬兼施。

挖角尉迟敬德——

李建成秘密给尉迟敬德送去了一车金银器,并且写了一封信,表达敬慕之情,称“盼望有幸接受长者的照顾”。

尉迟敬德断然拒绝,而且言辞果决,他说:“我尉迟敬德出身贫贱,秦王对我有再生之恩,而今又列名王府,只有杀身以报。而对于殿下您,我没有一点功劳,不敢接受重赏。如果我与殿下秘密交往,那就是对主人暗怀二心,贪图富贵,这种人,殿下要他何用?”

李建成大怒,遂跟尉迟敬德断绝来往。

不久,李元吉派刺客夜袭尉迟敬德,未遂。之后,又在李渊面前诬陷尉迟敬德。尉迟敬德被捕入狱,被判处死。李世民竭力营救,才算留下一条性命。

诬陷程咬金——

程咬金是李世民手下一员猛将,遭到李元吉的诬陷,遂被任命为康州州长。

李世民和程咬金都明白,对方的真实目的是削弱秦王府力量。于是,程咬金冒死抗命,留在了京师,并希望李世民“早定大计”。

拉拢段志玄——

李元吉同样用金银绸缎,拉拢秦王府的右二护军段志玄,段志玄也不接受。

支走房玄龄、杜如晦——

对于房玄龄、杜如晦这两位最强大脑,李建成明白此二人对李世民的重要性。于是在李渊面前加以诬陷,将二人调出了秦王府。不过,此二人的离开,也只是暂时的。

大战前夜:心腹“倒逼”,离人归队

李世民身边的人不停劝说他下定决心、采取行动,但李世民犹豫不决。他还有顾忌。

于是,他又询问了两个人——李靖与李世勣(徐世勣)。他们都是随着高祖李渊打天下的老将,手握军权、德高望重。此二人,皆选择了沉默。

史书载,李世民因此对二人更加尊重。或许,此时的形势,二人的不表态,就是最好的表态。

大战,总有导火索。而此时,导火索被点燃了。

东突厥来犯,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出征,抽空了秦王府的精锐兵力。而且李世民得到消息,李建成打算在践行宴会时取自己性命。

李世民将此事告知长孙无忌等人,大家一致力劝他抢先下手。可是,李世民还在犹豫。

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急了。

尉迟敬德说:“大王如果不采纳我的建议,我就离开王府,到山野江湖去流浪!我不能在这坐以待毙!

长孙无忌也说:“你要是不接受尉迟敬德的建议,大势将一去不返。那我也跟着尉迟敬德流浪去,不再侍奉!

李世民又询问王府其他幕僚的意见,大家一致认为,该出手了。

于是,李世民命长孙无忌秘密召唤房玄龄和杜如晦。但房玄龄却回答说:抱歉哦,奉皇上(李渊)指令,我不能再听大王命令

李世民大怒,告诉尉迟敬德,如果房玄龄和杜如晦不肯来,就直接杀掉。之后,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一同找到房玄龄,保证说:放心,这次大王是真的下定决心了!

于是,房玄龄、杜如晦归队。

大局既定:旁观者的顺水人情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玄武门之变爆发。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尉迟敬德杀了李元吉。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身后的男人们

大局已定。

当尉迟敬德出现在李渊面前时,李渊正在湖中泛舟,身边还有萧瑀、陈叔达、裴寂等人陪同。

李渊大惊,问:“今天作乱的是谁?你来这里做什么?

尉迟敬德答:“太子和齐王叛变,秦王出兵,已将二人诛杀。恐怕惊动陛下,派我前来保驾。”

李渊转头问裴寂等人:“现在咋整?

萧瑀、陈叔达说:“建成、元吉,本来没有参与当初起义行动,对于帝国的建立,也没有功劳,嫉妒秦王功高望重,共同设下奸谋。如今秦王既已把他们扑灭,功盖宇宙,民心所向。陛下如果封他当太子,把政府交给他就不会再生事端。

李渊答:“你说得对!这也正是我长久以来的心愿。

三天之后,李渊正式封李世民为皇太子,并下诏:“从今之后,无论军政,凡事先由太子裁决,之后再行奏报。”两个月后,李世民登基,李渊当起了太上皇。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身后的男人们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大获全胜。而他身后的男人们功不可没——

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的死忠力挺;房玄龄、杜如晦的“房谋杜断”;李靖、李世勣的适时沉默;以及萧瑀、裴寂等人的顺水推舟。

这当中,有的是李世民的人,有的不是;有的无条件支持,有的只是审时度势。可这有什么关系呢?大事者能造势、懂顺势,势有了,所有人都可能成为他的backup。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