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识别心理咨询行业中的“骗子”(深度好文)

 中外比上 2018-02-11



2018.2.5 

你 / 在远方

你 / 在心里


序曲Classical Artists - 优美旋律大师柴可夫斯基



在每个死胡同的尽头,都有另一个维度的天空。

你好,我是满莉,一个懂你的人。


作   者 | 满莉 (法国拉康派精神分析家)




克劳德肖德尔在督导视频中有这样一句话:

如果你和一个没有做过精神分析的人做精神分析,那么你就遇到了骗子。如果一个没有做过精神分析的人自称是精神分析师,他一定是个骗子。


熟悉我的同行和朋友都知道,我从业十年,从未开设过任何一次和专业技术相关的课程,从未写过任何一篇和专业技术相关的文章。原因我依然觉得我还不太够格,因为对于和生命工作,再小心谨慎都是不为过的。可是,为什么我今天要落笔呢?还是忍不住要说两句。因为我看到了克劳德肖德尔上述的那两句话。


其实精神分析流派的咨询师,很少管闲事。因为边界都太清楚了。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其他流派的人说精神分析这样、那样,但很少看到一个真正的精神分析流派的治疗师去评价其他流派。但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决定写一篇文章,来尽可能阐述一下如何识别这个行业中的“骗子”。当然,只是尽可能。





心理咨询行业在中国是新兴行业。它的第一次国家执业资格认证是在2003年。那时候我还是个学生。但当我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就明确,将来我一定要考下来,不论有多困难,因为做一个心理治疗师是我的理想,是我12岁的时候就立志从事的职业。而今天,大家都知道在2017年,也就是去年的时候,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就全面停考了。具体的认证机构和认证方式,等待通知。从2003年到2017年,短短15年期间,国内发证情况并不乐观。因为在国内它全新的行业,大家缺少经验,所以在规范化方面就存在一些问题。至少我了解到的,有些人的证书是买来的,有些人的证书考下来之后就再也没有后续的学习成长,有些人的证书成为一个噱头,在牟取暴利。还有个别人,用这张证书赋予他的权力,办了一些坏事。


我是一个心理从业者,对于这个行业的丑闻,按说不应该我来曝光。但是,我热爱我的工作,这份工作是我从一开始入行就决定要做一辈子的工作,所以作为一个全职独立执业的人员,我希望这个行业它是规范的,它是健康的,它是可以帮助他人的,它是可以良性发展下去的。当然,对于每一个心理工作的从业者,我们都有责任维护这个行业的健康、良性地发展。这也是我愿意“自曝家丑”的原因。


言传身教,其实是我在我自己的分析家身上学习到的。

我的分析家是一个法国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通,中文也非常好。我的个人分析偶尔涉及到一些内容还会讨论到四大名著和中国的神话故事。有一次在和他的工作中,我突然问了他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来到中国?为这些中国的分析家做分析。因为我知道他在法国工作非常繁忙,当然也并不缺少被分析者。按照时差推算,在巴黎他的工作时间从早上7:00就开始了。

他告诉我,这是分析家的欲望。

而那个时候,我还是个新手。而当我跟他谈到关于中国国内精神分析的一些现状的时候


例如:

分析家要求自己的分析者去上分析家的培训课程和学术会议;

分析家和被分析者建立分析工作之外的关系;

分析家和分析者有非常亲密的行为,甚至发生性关系,甚至结婚生子;

没有接受过分析的咨询师自称精神分析师随意给被分析者做分析和催眠;

提供上门服务;

24小时随叫随到;

某些大咖分析家收取每小时高达几千元的分析费……


他听到之后非常愤怒,并严厉的告诉我:这不是分析。这违背一个分析家的职业伦理。如果你们想拥有更多自己优秀的分析家,你们应该制止他们,哪怕他们是什么“大咖”。一小时收几千元的分析费,这样的分析家太自恋了。精神分析不是生意,它就是一份工作,一份工作而已。





就这样,他像一个传教士一样,一年两次飞来中国。有时候时差都来不及倒,就开始为我们这些中国的分析家做分析。而他的言谈举止也在时时刻刻影响着我,分析家是什么样子的。也让我时刻审视自己是否已经是一名合格的分析家了。


在这条道路上,我走了10年,但我依然觉得我还太年轻。如果你问我咨询是什么?分析是什么?我依然觉得自己无法回答。因为我无法告知一个没有吃过草莓的人,草莓的味道是怎样的?我可以描述它的外形、它的科目、它的颜色、它的品种,但我无法描述它的味道。而分析和咨询恰恰就是这个味道。它是一种体验,而不是一种表现。但是如果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是,我们至少可以知道什么不是。下面我们具体谈谈那些是和不是:


1、心理咨询/精神分析不是心理教育。

在我独立执业之前,我曾是一名高中的专职心理老师。那时候除了个案之外,还有大量的心理科普教育类工作。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传递信息。我有,你没有,所以我给你,这个叫心理教育。心理教育就是一种传递心理知识类信息的过程。而心理咨询、精神分析和心理教育完全是两回事。如果教育是一种传递信息的过程,那么咨询和分析更多地是提供一种共同探讨问题的过程,甚至不追求一定要找到确定的答案。那很多人就有了疑问,不追求找到答案,那做咨询和分析干吗?


首先,咨询和分析的工作范畴是心理问题,而不是现实问题。所以咨询和分析当然是无法解决你的现实性问题的。


其次,咨询和分析的工作范畴更多的是情绪、情感、人格结构、行为模式等这些问题,分析的范畴更广泛一些,涉及到人格结构的重建。当我们就一个引发我们焦虑和抑郁情绪的现实问题进行探讨时,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治疗的过程。而不是事后告知你12345该怎么做。恰恰在这45分钟里(或者50、60分钟),每一句话,都是具有治疗的意义。


最后,咨询和分析这个过程不是一个享乐的过程。我常比喻这个过程更像是一个做按摩的过程。就像你落枕了或者颈椎、肩颈出现问题,找了一个专业的理疗师来做按摩。因为有病灶,所以按上去一定是会疼的,但是疼完了之后就会很轻松了。所以,如果你追求的仅仅是求安慰、求抱抱、求“收养”,那也是没有必要选择做咨询或者分析的。咨询和分析的费用并不比吃一顿大餐来得便宜。正常的价格也在500RMB/次左右。你又何必浪费钱、时间、精力来这里“遭罪”呢。所以,咨询和分析的目标一定是成长,而不是享乐这一点也是大家要明白的。




2、阅读心理作品不是心理咨询或者精神分析

很多朋友会因为遇到了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又不愿意接受咨询和分析,常常会让我推荐一些心理学的书籍给他们。但是,心理书籍是无法替代心理咨询和精神分析的。就像刚刚我所打得比方是一样。接受心理教育和阅读心理书籍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个接受信息的过程。就算你把一本描述草莓的书,倒背如流,你也无法知晓草莓的味道的。现在市面上心理学类的书籍已经多到爆棚。有些是为蹭热度的;有些媒体人考个证书就自称心理专家开始写书,实际上一个个案都没有做过,就教别人12345;有些贴牌标榜自己才是“根正苗红”的专业心理学书籍,但究其内容却有明显的偏见和主观臆测。


这些书,都不能替代心理咨询或者精神分析。也不可能达到心理咨询和精神分析的效果。如果一个人告诉你,看一本心理学的书,你的心理问题就解决了。那他不是推销员,就是骗子。即使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咨询师或者分析家写作的书,也只能充当学习的资料。而你的路,还得需要你自己走。你的问题,还得你自己面对解决。而咨询师和分析家就是那个陪伴在你身边,风雨无阻,一起前行在成长路上的人。一本书无法替代一个人的位置。关系,也必须在和人的关系中才能得以解决。所以,阅读心理作品也不是心理咨询或者精神分析。






3、精神科、神经科医生不是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家

现在我国三甲以上的医院,都要求设立心理科。这无疑对于大家来说是一件好事。所以很多人觉得,既然社会上的很多咨询师都不靠谱,那我就去医院。医院总归是正规的、靠谱的。当然,从医学角度上来说,医生当然是靠谱的。如果你有严重的失眠、抑郁、焦虑,当然要去精神科或者神经科去看医生了。但是,医生只负责生理问题。也就是说,通过药物可以缓解你的失眠、抑郁、焦虑等问题,但是药物控制的依然只是生理部分。而很多身体症状的本质是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我们在专业上称为:躯体化症状。所以,如果心理问题得不到真正的解决,身体上的症状就会反反复复的发作。所以仅仅依靠药物,效果也是不佳的。当然,药物该服用的遵医嘱,当然要服。而且,这类药物一旦开始服用,在服药的剂量和时间上面,一定要严格遵医嘱。这类药物不同于普通类的药物,增量还是减量或者停药,都需要认真的询问你的主治医生。但心理的部分,药物是无法帮你解决的,依然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或者精神分析来解决。一个都省不了的。


说到这里,想到一个有趣的事情。很多人,非常喜欢看医生,也非常相信医生。所以他们只认药。只要医生给开药吃,就很安心。他们抗拒心理层面的治疗。但这种认知是有偏差的。很多人认为宁愿承认自己生理有“病”,每天在医院里打葡萄糖、营养液,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心理有“病”,去看心理咨询或者接受精神分析。他们觉得心理“有病”,是一种很没面子,很羞耻的事情。


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已经不在心理咨询师或者精神分析家工作的范畴了。他们依然不愿意去医院。他们觉得一旦开始看精神科或者神经科,就是精神病或者神经病了。他们抗拒服用任何精神类或者神经类的药物。但这种认知也是有问题的。对于症状对严重的人来说,一般我们会建议药物和咨询或分析两者相结合,效果会更好。我自己也是在精神病院进修过的人,其实更多的时候是人们自己对心理和精神疾病有偏见。总而言之,不论是药物还是咨询、分析,都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工作和生活的。精神科、神经科医生无法替代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家的工作,同样,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家也无法替代精神科、神经科医生的工作。他们不同,但是他们又是相辅相成的。





4、有执业资格证书的心理咨询师未必是合格的心理咨询师

在文章一开始的时候,我就自爆了家丑。很多咨询师的证书是买来的,还有很多人,只是通过了考试,拿到了证书,却根本不具备一个咨询师的职业素养。


我记得我在精神病院进修的时候,沈学武院长曾经说过:一个咨询师从拿到证书,到入门成为一个真正可以执业的咨询师,中间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而精神分析师流拍的咨询师,可能需要更久。


5年,这个时间我是认同的。没有哪个职业比这个职业更特殊的了。因为它是一个人去疗愈另外一个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绪情感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台机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一个病人躺在面前,医生只看见了病,却没有看见人。这是《外科医生》这部电视剧里的一句台词,我很欣赏。医生和咨询师或者分析家不同的是,咨询师或者分析家直接面对的就是一个人,一个心理上有症状的人。


去年过年的时候,因为一个特殊的案例,我大年初二就开始加班工作了。当时我哥很郁闷的看着我说:谁啊?心理有病啊。大过年的也不让人休息。我调侃着回答他:对啊,心理没“病”谁找我啊 ……所以,做心理工作久了之后,觉得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怪”人了。因为这一切的“怪”,在一个咨询师或者分析家眼里,就是一份礼物,我们小心翼翼地剥开层层叠叠的包装,发现新世界。


当然,投机取巧的人在各行各业都有。很多人会觉得花几千块钱考一个证书,然后就可以执业了。一个小时赚好几百,无本万利,是一门很划算的生意。首先,对于有这种想法的人,我劝诫你们不要这样做。因为,你会浪费好几千的考证钱。当然,现在也没有证书可以考了。其次,对于已经拿到证书、打算这么做的人,我也要给你一个中肯的建议。心理行业是高危行业。如果你不具备专业素养,被砸了场子,那就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要知道每年都有咨询师被精神病人砸场子的新闻发生。心理问题的鉴别诊断,是需要长年累月的经验和学习后才能获得的。而这也只是咨询和分析漫长过程中的第一步而已。如果你不具备这个能力,接收了你没有能力去做的个案,那么后果是很严重的。而且大家知道,精神病人对自己发病时的行为,是可以不承担刑事责任的。






5、最后,怎样去识别一个咨询师或者分析家靠不靠谱。

我想了很久才下笔。因为简历是可以造假的,证书是可以造假的,说这话也有自爆家丑的嫌疑。但是,我的确见过不止一个大咖,简历造假,个案小时数造假,督导经历造假等。所以,在寻找咨询师或者分析家时候,可以去找这个圈子里的朋友推荐,或者有过咨询或者分析经历的人推荐。一个人的简历可以造假,但是他的职业伦理和专业技术是不可能长期造假的。所以通过这种经历过咨询或分析的人推荐,相对来说还是靠谱的。选择咨询师也好,分析家也好,首先考虑的不是他的专业技术、是否大咖,而是他个人的职业操守。职业操守不好,技术越好,这样的咨询师或者分析家越是危险。因为咨询或者分析都是发生在深层关系中的。如此深层关系的互动,如果遭遇了职业操守不好的咨询师或者分析家,那他带给你的将会是灾难。大家要记得,这个世界上,是有坏人的。而咨客和分析者内心多少都是有些症状的,在心理方面他们是弱者。一个优秀的咨询师或者分析家发现了这个部分后会保护你的弱,陪伴你成长强壮起来,而一个坏人会利用你的弱,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和自恋。当然,在没有任何资源的情况下,如何去甄别一个咨询师和分析家的职业操守,会成为一个现实意义上的难题。我的建议是,如果真的决定了要开始一段心理成长之旅,那就不要着急,可以询问一下自己的亲朋好友有没有熟知的咨询师或者分析家,也可以泡一泡专业的群和论坛,然后谨慎做选择。


在今天,我们对于进入口中的食物有很多的顾虑,比如是不是原产地、是不是原浆、是不是转基因......对于要进入我们内心的那个人,当然也要守住“安全”的那道大门,认真谨慎地做出选择。作为咨客和被分析者,因为某种自我功能上的缺陷或者某些心理上的症状,导致对心理安全这个概念非常薄弱,所以要更加认真地做出选择。要知道,心理安全比食物安全更加重要有这样一个自我警觉,我们才能够在咨访关系中,让自己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建立深层、信任地咨访关系,安心地接受咨询或分析带给我们的成长,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