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 帖】黄庭坚《诸上座帖》中的线条连接(十七) ■庆 旭

 白鹭吟 2018-02-11





黄庭坚《诸上座帖》中的线条连接(十七)


■庆 旭



  第十七个段落(图1):甚解。何处是伊解处。莫是于伊分中。便点……

图1


  1.实连

  “解处”(图2)二字用笔轻盈,单字内部的牵丝连带与二字的实连皆精妙洒脱,快速行笔中的有序穿插迎让与顿切的处理,无不显示作者非凡的构字能力。更妙之处还在于流动线组的疏密布白也妥帖自然。晚明王觉斯大草惯用长线进行悠然地缠绕之法应胎息于此。二字在内外张力的处理上意趣同一,皆取外紧内松式。“解”字圆转钩主体结构线包裹出一个富于张力的空间;“处”字左下斜线与右部连续弯弧线也勾勒出一个上合下开的虚空形式。在外围主线外,鲜有笔画肆意外冲,这在以中宫紧缩、四围开展的发射状结构著称的黄庭坚构字模式中也不多见,倒有点“鲁公三稿”的结字韵味。

图2 解处


  “莫是”(图3)二字为典型的实连组合,也是一个稳健的“一笔书”。此二字用笔厚重,与其上“解处”轻盈的格调极大地拉开了距离。“莫”字笔画繁密处集结在整体空间的右下部,上横左伸明显,极为欹侧,与李北海行书笔势和造型有暗合。常谓“北海如象”,则此“莫”字亦有“象”乎?读者自忖。若说“莫”字震撼有力,则“是”字即为三月桃花开得闲适优雅了。所以是否可以说二字为一斜一正、一急一缓、一方一圆、一火一温的审美情调呢?

图3 莫是


  “便点”(图4)二字独立点线之用笔有如斩钉截铁,快速连续使转又如疾风骤雨,其线形、线性、线质皆与素师无异。只是怀素大草自始如一,有赞“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是也。而黄山谷则是在闲庭信步中偶尔出人意料地快走几步而已,富于超强弹性的圆弧线并非黄山谷的拿手好戏。其动人处依然在于有波动意味的长线造型。二字因使转之需附生较多封闭圆圈,须形态有别,大小各异。

图4 便点


  2.搭连

  “甚解”(图5)二字一收一放,极富常理。“甚”字笔锋下压,逆向使转,线条圆厚。“解”字则方圆结合,上松下紧。二字主要通过“解”字的起笔尖锋切入所隐露的笔痕昭示此间的联系。

图5 甚解


  3.综合连

  “何处是”(图6)三字为连续的实连,笔调舒缓,内部的连断处理轻松自如。这组情绪优雅的实连字组可分为四个节奏进行训练,“何”字的首画,启右的左弧线为第一组;“何”字右部缠绕线与“处”字组合并带出“是”字首画,停驻,此为第二组;“是”字上部的右竖点为第三组;“是”字其余部分为第四组。实际训练中也可分为三组,主要是“是”字上部的处理方式,可以把上部的两个部件即连接“处”字的左竖与右部竖点看作一组,也可以把“是”字的右点与其下的连续使转线条看作一组,虽然二者在形上是断开的,我们可以作搭连处理。不管采取何种形式皆可以,只要把握自然地行进、流畅连接即可。三字在行间(空间)布局上采取渐次右移式。

图6 何处是


  “伊分中”(图7)三字在此幅作品中亦堪称绝唱。虽然连接方法为典型的连续搭连组成,事实上,包括每个字也多取断式,但其贯气强度一点也不亚于有形的实连和虚连。它的这种强烈的贯气主要通过单字的巧妙造型、字字作为整体(把一个字看作一个部件——整体字组的一个分支)在空间中的巧妙定位、紧密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布局等方式来达成的。彼此穿插的线条使三个字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图7 伊分中


  此段三行在线条连接方式及行气贯注的手段运用,甚至局部空间分割的跨度对比上堪称一绝,尤其是第三方面。从前两行的行间布势可以看出,两行中各字组、连接出于笔势的需要作必要的变向外,其末字的大幅左移实在有让人费解之疑,最甚者莫过于第二行行末整体左移的“于”字。事实上,三行的空间分割的超出常规变换恰是通过第二行实现的。首尾两行虽有小幅的左伸右缩等,但总体来说依然为温和的过渡,反观中间一行很有人为布势痕迹的倾向。这种格局如果对应一个有恪遵守规的行间布势习惯的写者来训练的话或有拓展的捷径,从这一方面看,它很有创新拓展的意味。




微商城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