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里面我们经常会看到司空见惯的一幕,那就是将领一挥刀士兵们排成两排就抱着疑似“修电线杆子专用”的云梯开始攻城,无数个这样的攻城方阵前仆后继的发起了冲锋,经过“浴血奋战”兵爷就爬上去了。 就像很多神剧一样,上述的云梯攻城难度相当于手撕鬼子一般的难度。 在战国时期后如果搭这种梯子攻城就是精神出现了问题。攻城首先要接近城墙,如果抱着梯子冲还没到墙下就已经被干掉了,而且抱着梯子的只要损失两三个人就需要其他人过来帮忙抬。 最主要的是那么长的梯子想要立起来,在敌人的弓箭洗礼下要完成这个费力杠杆的设置,实在是太困难了。而且对付那种梯子守城方只需要专用的“撞杆”就能轻松解决。 攻城梯的演变过程 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云梯被优化,一直到宋朝基本达到巅峰。 春秋战国 其实春秋时期在攻城梯下就安装了三脚架和两个木轮,但当时还并不普及。后来的人们根据有轮子的云梯为模板不断改进。这才是云梯的雏形。 汉代 汉代作战追求工程轻便和多方面攻城等因素,所以云梯的发展没有质的突破。 虽然汉代的云梯非常轻便,以木质结构为主,但也是简易云梯车。并非扛着梯子喊着口号“前去送死”。即使没死,也不知道谁能在干扰下抬得起来那种梯子。 唐代 经过不断发展演变,隋唐时期云梯就有了突破性的改良,发明了“六轮”云梯车,最主要的是发明了主副梯。 首先要有一个主梯,这个主梯是固定在底盘上,真正最后登城却靠的不是这个。然后还有一个副梯,也就是上城梯部分。 最厉害的是主梯和副梯之间会采用滑轮组,随车士兵直接在一头拉下副梯的绳索就可以解决费力杠杆的问题。 副梯前段还会有铁钩,是专门为城垛设计的钩城装置,这样就可以减少撞杆对云梯的伤害。 宋代 宋代云梯的分为主梯副梯两段,中间以滑轮组连接。并且攻城时根据城墙的具体情况可以更换不同的副梯。 这种有点像当年的折叠式飞桥。同时,副梯也出现了更多形式,使登城接敌行动更加简便迅速。 为保障工程人员的安全,宋代让工程部队从依车前进变为乘车前进,车厢外围布满防御性屏蔽设施,可有效地抵御敌矢石的伤害。 明代 到了明代,生产力快速发展,人们发明了吕公车,这个吕公车可以造的和城墙一样高,车内站满了弓箭手,车后方还有登城的设备。 所以最后攻城就成为了城墙VS移动城堡的较量。 云梯的没落 云梯这样一个集聚了历代古人智慧的产物,在明朝中后期逐渐被放弃。它没落主要是因为火器的全面发展。 越严实的云梯设施越不可避免移动性的下降。而火器爆发式发展的明朝,无论云梯怎么发展坚固,都会被火器摧毁。直到最后攻防都变为互相用大炮对轰,挖地道和“堆土山”等方式,如果将城墙轰出一个口子,就占据了有利局势。 一件云梯都这么多门道,古代在攻城方面更是复杂可怕的多。众所周知,古人在攻城时还会用到火箭、投石机、冲车、床弩等工具。如果再加上不同的攻城战术比如说挖地道、堆土山,大水灌城等因素,则更加难把握。 每一次革新都倾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古人将他们的智慧用文物和文字留给我们,让我们一代代传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