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旅行者困境”的另类思考

 沧浪之歌66 2018-02-11
“旅行者困境”“旅行者困境”的另类思考

是 1994年由印度经济学家考希克·巴苏教授提出,博弈情形如下:航空公司丢失了两位互相不认识乘客的旅行包。两个旅行包正好都是一样的,并且里面有相同价 值的古董,两位乘客都向航空公司索赔100美元。为了评估出古董的真实价值,公司经理将两位乘客分开以避免两人合谋,分别让他们写下古董的价值,其金额要 不低于2美元,并且不高于100美元。同时还告诉两人:如果两个数字是一样的,那么会被认为是其真实价值,他们能获得相应金额的赔偿。如果数字不一样,较 小的会被认为是真实价值,而两人在获得这个金额的同时有相应的奖赏/惩罚:写下较小金额的会获得2美元额外的奖励,较大的会有2美元的惩罚。现在问题在 于:两位旅行者应该用什么策略来决定他们应该写下的金额?

现在我们假设其价格若是90美元。虽然,两人原理上写下100美元 是最佳的选择,但由于每个人都想获取那额外奖励的确美元。则首先会想到写下99美元,考虑到对方也有同样的想法(博弈论的基础假设是人一样的“聪明”), 那么就只能写下98美元,继续这样考虑下去。则应该选择写下的价格为88美元左右。当然,若两人要一直比拼下去的话,则可能最终写成1、2美元。
当将奖励的金额提高时,我个人考虑则一般会写出实际价格减去奖励金额后左右的数值。

然 而,现实实验中大多数测试者都会选择100美元,或者接近100美元。他们也清楚自己并没有认真思考这个情况,选择了非理性的结果。并且,旅行者们会因为 在博弈中严重偏离纳什均衡而获得比理性行为高很多的收益。该实验既没有证明大多数人都是完全理性人,也没有证明他们如果选择理性行为就能获得更多收益。这 个困境让人们对博弈论产生了怀疑,与此同时,有人建议需要有一种新的解释,来帮助理解如何来完全理性的作出非理性选择。

是博弈论错了吗?记得一本关于博弈论的书前言中有:任何书本都无法向读者提供类似“锦囊妙计”的东西。我想只是博弈论的假设有点“理想化”。虽然,这个例子给出的“纳什均衡”与实际情况相差巨大。但博弈论应该还是对现实生活最理想的复原。
我想用博弈论能得到与现实一致的结果(如
“囚徒困境”例子)固然非常好,但即使用博弈论推不出与现实的一致的结果(如“旅行者困境”例子),博弈论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在现实中仍值得借鉴----那就是策略地处理矛盾。

“旅 行者困境”中原本是“旅行者”与“航空公司”之间的矛盾,结果变成了“旅行者”之间的矛盾了。同样的“囚徒困境”也是一样,将原来相互对立的矛盾,转化为 矛盾一个方面之间内部相互的矛盾。两个矛盾也只是“旅行者困境”仅存在利益的大小上,而“囚徒困境”存在着根本性的利益--自由上。按俗话“大限到时各自 飞”来看,所以,“囚徒困境”就更能得到与现实一致的结果。
转化矛盾,是我从“旅行者困境”中所得到的另类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