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人蔡宏伟
父亲节将至,女儿筹划着或买领带或购衬衫的动静让我又想起鲁迅当年的疑问“我们该怎样做父亲”。 怎样做父亲?以史为鉴或许是一个又能偷懒又能得着真知的办法。由此,我想到了十九世纪末出生的两位父亲,1882年出生的徐申如先生和1887年出生的梁咸熙先生。徐、梁两位先生名头不是很响,但他们的儿子徐志摩、梁实秋都是声名籍籍的文学大家。从做父亲的角度讲,他们似乎应该算是“成功人士”。 徐申如名光溥,字曾萌,一辈子以经商立业,活动于海宁、上海一带;梁咸熙字绩三,父亲梁芝山科举出身,官居四品,本人以秀才身份入同文馆学习,算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官方培养的英语人才,学成以后长期供职北京司法界。从籍贯上论,徐是浙江海宁人,梁为浙江余杭人,属“鸡犬之声相闻”的乡邻。就教育背景而言,徐申如虽未浸染科举,但和梁一样,均受欧风美雨吹拂,认定以后的中国会有新的样子,因此,他们不约而同地把儿子送到美国接受教育。 在赴美留学之前,徐志摩所受的教育及顾复明显比梁实秋来得自由、随性。徐申如25岁得子,此后这唯一的儿子成了自己生活的中心。延名师,入名校,甚至在1918年花1000银圆让儿子给梁启超送上“投名状”。不计成本的骄纵让徐志摩失了应有的循规蹈矩之心。终于,他在美国、欧洲的留学变成了“游学”。虽说在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听过课,但从未获过学位。一生以写诗名噪,于学问一途至末也未升堂入室。 梁实秋是梁咸熙十一个孩子中的第四个,自小聪颖,但并不是父亲生活的中心。梁咸熙有书房名“饱蠹楼”,贮籍累万,轻易不让子女入内,但梁实秋是例外。梁在回忆中,始终觉得父亲是家中敬畏的一员。而梁咸熙在延名师之余,做了一件足以改变梁实秋一生的事,把14岁的梁送入清华学堂。清华学堂的“规矩”教育让梁一生规矩(晚年的续弦算是对“规矩”的一种反向执守)。梁22岁去美国留学,在科罗拉多大学、哈佛大学都拿了学位。他一生以写散文鸣世,以翻译、治西方文学立世,算是二十世纪华人世界里的一位文化巨人。 作为父亲,徐申如教子育子可谓不计成本、鞠躬尽瘁,其投入远在梁咸熙之上,但收获则相反。究其因,不外乎宠纵多于规束。因为是商人阶层,因为是少子女家庭,徐志摩自小在规矩的认同上远逊于梁实秋。而这点差别,竟决定了他的事功和婚姻均无法企及梁实秋的千分之一。 徐在“游学”中认识了林徽因,自此便在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几个女人间狼奔豕突,不仅给家族带去烦恼、不幸,自己也在烦躁中遭遇横祸。晚景凄凉的徐申如先生白发人送黑发人,在儿子去世十余年后也落寞而逝。作为有名儿子的父亲,临终时老先生不知有没有反思自己的“失教”之过? 梁实秋回忆自己跟妻子程季淑女士谈恋爱时居然有一回让父亲撞见,他以为会挨骂,不料父亲平静地处置了尴尬局面。以后自己外出约程季淑见面,父亲居然会掏钱给自己,叮嘱不要待亏未来儿媳。梁咸熙的开明让梁实秋终身难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