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名绘真赏系列: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三无堂j5bmon2a 2018-02-11


[历代名绘真赏]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精选历代著名画家的代表作品,每幅作品均为原大原色高清印制,追求原作的复制效果。单片盒装的装帧形式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作的风貌,抽取便利,临摹赏玩皆宜。亦可进行装裱悬挂供爱好者欣赏、装饰。每一单张之间都留有重叠部分,标有粘贴线,方便读者自行粘贴成册页使用。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出版 /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定价 / 120元

装帧 / 函套单页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清顺治间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前段称《剩山图》。今将两段合并出版,以供读者临赏。



《富春山居图》系应道友郑樗(字无用)的请托,动笔于至正七年(1347),时黄公 望 79 岁。至 82 岁题款时已历四年,尚未完成,郑无用怕被别人夺去,遂先让黄公望先行 题跋以明归属。最终完成时间约在此后一年半载之内。



此卷大都用干笔勾皴,用笔具篆意,全卷群峰秀丽,意境高远,写富春江岸风光,峰 峦宕逸起伏,树木疏密各具,分布于岸边与丘山;复有亭台小桥,沙艇渔舟,咫尺千里, 令人坐想江山之胜,这是黄公望徘徊于富春江畔、默识而融化风景于心中,是“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的精粹之作。此卷自右至左,起首画小山临江,上有卵石杂树,山脚迤逦而下, 近景秋树萧疏,中连洲渚,岸旁水阁凉亭,江波浩渺,远山一带。再后冈峦起伏,山峰重 叠,绵亘不绝,坡石杂树,掩映屋舍人家,山溪迂回穿过。群山之左,陂陀绵延,远水空 阔,近岸松树数株,或挺立直上,或偃蹇临江,松下有茅亭,一人闲坐,观看水面野凫, 水面扁舟往来,有人垂钓其上。远岸坡石土阜,连接一带沙洲,其上点缀以房舍林木水亭, 小船江中并行,沙洲上有板桥通往前山,一人扶杖而行。终孤峰突起江面,远山起伏,江 水浩瀚。恽南田《瓯香馆画跋》赞此卷云:“凡十数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 雄秀苍莽,变化极矣。”王原祁亦赞叹云:“想其吮毫挥笔时,神与心会,心与气合,行 乎不得行,止乎不得止,绝无求工求奇之意,而工处奇处斐亹于笔墨之外。”


此卷于明代初为沈周所有,后来失去。此后经数人辗转,至万历二十四年(1596)为 董其昌所有,董死后归吴正志所藏,传至其子洪裕(问卿)。清顺治间,吴洪裕死前嘱其 家人将《富春山居图》焚烧以殉葬,后被其侄救出。今之所存乃劫火之余。至此一劫,黄 公望《富春山居图》分为二段:一长段称《无用师卷》,纵 33 厘米,横 636.9 厘米;一 短段称《剩山图》者,纵 31.8 厘米,横 51.4 厘米。无用师本残卷先后入藏于清代著名收 藏家高士奇、王鸿绪、安歧。乾隆十一年(1746),此卷又从安家入内府。而此前乾隆帝早收入一卷伪本,认为是真迹,且题了四十余段诗跋,至此则反认无用师卷为伪,且作长 跋命梁诗正题于卷上,认为“此卷笔力茶弱,其为赝鼎无疑。惟画格秀润可喜,亦如双钩 下真迹一等,不妨并存”。此卷被乾隆认为赝品之后,便静存于清宫。1933 年故宫文物 因日军入侵而南迁,停放上海期间,徐邦达先生在库房里见到两卷《富春山居图》,经考 证认定,乾隆帝认为伪者应为黄公望原作。吴湖帆在 1944 年第 57 期《古今》半月刊上撰 《富春山居图烬余本》一文,判定乾隆帝认为是真迹的那一卷“笔墨粗犷,毫无古趣,确 系伪本”。此后随国民党退守台湾,真假两卷皆入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短的《剩山图》一纸经吴其贞收藏后,康熙七年(1668)归王廷宾,同治光绪年间归陈氏, 1938 年售与著名画家吴湖帆。吴湖帆遂颜其居曰:“大痴富春山居图一角人家”。1956 年, 经沙孟海努力,钱镜塘、谢稚柳斡旋,浙江省博物馆收购了吴湖帆手中的《剩山图》残卷。

购买地址: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210号南山书屋

淘宝:集美南山书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