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三国《曹操的两个错误》

 nqj0108 2018-02-11


闲话三国《曹操的两个错误》


 曹操挺像个游刃有余的商人。认真地说,曹操还是一个官商。他一开始就凭借手中的权力,倒腾买卖,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各位看官试想,最早曹操没什么本钱,他不就是一个校尉嘛。不大的一个小官儿。可是他起点的位置好啊,他在何进大将军手下做事儿,也就是给何老板跟班儿。或许他有一点薄名(曹操是个孝廉。那时中国还没有科举取士,孝廉就是一个名声),才有机会跟上大将军何进的?按说在何大将军手底下做事,也不一定有机会跟何大将军套近乎。你一个校尉,怎么能跟中央的高级领导说上话吗?高级领导身边的人海了去了,看门的、做饭的、开车的、接电话的,不能谁都会跟领导套上近乎吧?但是曹操精啊,他知道怎么跟何大将军套瓷,他也是沾了何进大将军脾气的光儿。何大将军是个杀猪的出身,平民心态,不摆领导架子,喜欢热闹,喜欢接近群众。人越多越好。于是曹操就在何进将军麾下常常有了进言的机会。这是很重要的一步,曹操由此进入了官场。在何进跟太监们斗法的时候,曹操忙前忙后地给何大将军出主意,想计策。行了,我们的曹先生开始走上政治舞台了。

  何进不仅没文凭,估计水平也不大高(一个杀猪的出身,能有什么水平啊,也就是仗着他姐姐是皇上的姨太太,他才鸡犬升天,当了这么一个高级干部),他脾气还挺直,曹操、袁绍劝他不要进宫,说太监们用心不良。他不听,还满不在乎地说,就凭这几个太监也想害我?他们敢?我一个人进宫,你们谁也不用跟着(胆大,大概跟何老板的出身有关。屠夫们胆子都大)。结果,何进一进宫真让太监们给害死了。大树一倒,猴子都跑,曹操也失势了,这也就断送了曹操的前程。如果何进将军不死,曹操很可能被一步步提拔起来。可是老领导突然出事死了,谁还能赏识曹操啊?这对曹操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啊。

  一切都得重新开始。曹操得重新运作。可是怎么运作呢?的确是困难重重啊。

  西北人董卓进京了,代替何进掌权了。曹操跟董卓也没有什么关系啊,曹操是安徽人,估计他在西北那边也没有什么远房亲戚,跟董卓首长八竿子也打不着,联络不上感情。想跟董领导套近乎,也不是一天半天的事儿啊。也就是说,曹操最近一段时期,不可能受到重用,跑官没门路,买官没本钱。曹操只好二度创业,开始重新策划自己的政治投机生涯。第一步,就是开始谋刺董卓,这就有了“孟德献刀”的情节。为什么这样干?曹操名义上说是为了铲除国贼,实际上就是为了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为了扬名立万。

  读者要注意,这是何进死后,曹操进行的第一次政治投机的行动。

  说实话,读到《三国演义》曹操献刀这个情节时,觉得这事儿玄乎,真是不大可信,以曹操那两下子,敢跑到董卓的卧室里去行刺,成吗?且不说董首长的门口有没有警卫和游动哨,人家那看门的让你进去吗?就是你填张会客单,秘书也就把你挡住了,你曹操什么级别啊,能见董领导?有预约吗?没有,出去。董领导多忙啊,谁想见就见一眼,董领导见得过来吗?你说去献刀?更不行了,那起码得跟着警卫吧。这都是什么警卫?你以为是超市门口那些保安呢?那都是些没经过训练中看不中用的民工啊。这些可都是一些训练有素的保镖啊,你曹操能有机会行刺吗?根本不可能。如果说你去董卓的办公室,还有些可能,你可以打着向领导汇报工作的旗号。可是你怎么能去人家的卧室呢?你真以为进董丞相的卧室像逛菜市场呢?无论如何,曹操谋刺董卓这件事的细节不落实,只是曹操自己虚构的文学故事。可以想象,或许曹操只是跑到城边,找个扎堆儿的人群儿乱嚷嚷了几句:我曹操可是去刺杀董卓了,成功没成功另说,我是重在参与了。然后再张着胆子喊了几句“打倒董卓”的反动口号,再然后就撒腿跑了。再然后,董卓就在全国通缉他,敢刺杀我?反了!把那个图谋不轨的曹操逮捕归案。好,这一下,曹操就成了董卓指定的反动势力了。曹操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啊,他只是要这个名声。有了这个名声,曹操等于给自己做了公益广告。这才能回到乡里,招募军马,要不然,谁信他啊?曹操的这种把戏,其实今人也在重复上演着,眼下许多企业不也都是习惯玩一些广告噱头吗?我们这种产品,可是国宴指定的产品啊。其实哪儿那么多国宴啊,今天指定这个,明天指定那个,后天又指定某个,指定得过来吗?

  可话是如此说,要想把生意做大,人该吹牛时还得吹牛啊。吹牛是最原始的一种广告形式。这种形式虽然原始些,可是没有成本啊,至少不收广告费。想想当代一些企业刚刚创立的时候,不都是大话瞎话连篇累牍吗?先得把市场的眼球吸引过来再说吧。

  再然后,曹操进行自己第二次投机生意。追随袁绍讨董卓,这似乎是曹操的一次大买卖,换句话说,他把全部家当,都买了袁绍这支绩优股。可是曹操也没有想到,袁绍这支绩优股,却是一支垃圾股。没几天,一落再落。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像是一场爆炒垃圾股的闹剧。最后结局是彻底破产,所有买进的股票,都是废纸一张了。或许曹操一开始就已经想到了这次失败的结局,但是他必须进行投机。这次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事儿,成与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曹操挤入了十八路诸侯的行列。这可是一次举国上下都知道的全国军事行动的调演啊。这是事情的关键。曹操由此成了名人。

  讨董卓的事情算是吹灯拔蜡了,各路诸侯一哄而散,曹操也忙着收拾了摊子走人,反正这次他是进了一回大户室。天下人都知道有一个曹操了。曹操作为名人回到山东重新募集资金。这时的曹操算是正式登上国家级的政治舞台了。讨董卓这事儿,等于曹操在全国范围内做了一次特大广告。拔了头筹,中了大彩,扬了大名。现在人都知道脑白金,那时候人们都知道曹孟德。

  可以想象一下曹操再次招兵买马时的情景,此时的曹操在天下人的眼中是一个什么形象呢?老百姓肯定嚷嚷,人家曹先生是见过世面的,是名人啊,是炒过大股票的啊。大伙都跟着上吧。一般意义上来说,中国老百姓都有发财的心理,手里的俩小钱儿,总想买:进点值钱的,保值的,这么说吧,得用在刀刃上。来了一个曹操,大家不得蜂拥而上啊。比玩六合彩都热闹。加入曹操的企业吧,买曹操的债券吧,将来一块至少能升值十块八块的。肯定赔不了。曹操这时很像一个开地下钱庄的老板,吸引了大量的民间资本。就等着机会了。这不,机会来了,当汉献帝被董卓的残余部队追击得东躲西藏的时候,有人想起曹操来了,建议皇帝请曹操来保驾(什么人给汉献帝建议的?这人难保不是曹操花钱雇的托儿。东汉末年的检察机关肯定不作为了,不然一定得查查,这个提建议的人肯定吃了曹操的贿赂)。这就给了曹操一个大好的机会。曹操紧忙着去保驾。

  保驾?保什么驾啊?曹操是乘机把汉献帝控制起来。他算正式进入了中央政府。他成了第二个董卓。汉献帝算是倒霉透顶,刚刚离了屎窝,又挪进了尿窝。两下里差不多。汉献帝算是别想利落了。古今中外的末。代皇帝大都是这样儿,行尸走肉,任人驱赶。

  由此看,曹操跟董卓没什么区别。都是汉贼。

  其实,汉家天下已经烂到这份儿上了,总得有人出来收拾这个烂摊子啊。可是谁先出这个头儿,谁就是贼了。就是曹操不出来,换上别人,也都是汉贼。

  收拾完了董卓的余部,曹操把汉献帝搬到了洛阳。曹操正式把持了朝政。这就引起了天下人的不满。说是天下人,这是政治宣传口号。老百姓知道什么啊?也就是各路军阀,看着曹操眼气,凭什么你一个人进了中央政府啊,不行,跟他打。打就打,曹先生现在气粗得很,怕谁啊?曹操先是收拾了吕布,这是董卓的旧部。又收拾了袁术,这也是老军阀了。终于,曹操跟袁绍走到了面对面。这一对当年何进大将军手下的老同事,当年十八路诸侯中的老战友,现在像一对红了眼睛要掐架的大公鸡,这一场战争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按说曹操不是袁绍的对手。袁绍人多势众啊,可是袁绍就让曹操打败了。这里边的事儿挺多,并不都是曹操命大福大造化大。袁绍本来就不是当家做主的材料。那么多将军谋士和精锐部队,生是让曹操给打败了。直让后来袁姓的人气短。

  袁绍的事儿先不说了,接着说曹操。

  官渡之战后,曹操算是真正统一了北方。凭良心说,刘家的天下,到此就应该画上句号了。曹操应该重新整合天下,一脚把汉献帝踢开算了,自己龙袍上身也就完事了。你还虚头八脑地干什么丞相啊?三国的局面也早就形成了。可是曹操没有这么做。曹操知道中国人的心态,你坐了天下,人家骂你是贼。我不当贼行了吧?他想着把这事儿交给他儿子去干。读书读到这里,真是感觉曹操脸皮薄,想不开,有点老娘们儿了。你不想篡位,你怕当汉贼,可你儿子当皇上就不是贼了吗?其实,曹操错走了一步。什么叫篡位?你刘家的天下哪来的?还不是从别人手里夺来的。天底下的老百姓也是,跟着一个倒霉没落的皇上,还觉得挺自在,换了一个新主子,心里就不舒服。为什么不希望让能干的曹操上台啊?不服啊。国人这种心态,几千年下来,现在涛声依旧。一个单位,领导无能了,老百姓恨啊,恨不得赶紧下台。可是真要上来一个,大家还不服气。凭什么你上来啊。你算哪一壶。于是,又开始怀念旧的。

  没能果断地推翻汉政权,这是曹操犯下的第一个错误。

  曹操的第二个错误,就是急着收拾孙权和刘备。他策划方案做得很好,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地指挥各方诸侯。可是谁听你的啊。这里边的事儿谁不知道啊。那皇上不就是个傀儡吗。古人讲,名不正言不顺。这话有时候也不灵,你就是名正了,言也未必顺。曹操或许真赌上气了。现在天下的主要对手就剩下孙权了,还有四处逃窜、连个住宿吃饭的旅馆也没有找好的刘备。好,你们不是不听话吗?打。这就有了赤壁之战。其实曹操大着急打这一仗了,他刚刚经过了跟袁绍的战争,休养生息几年再说嘛。官渡决战之后,你曹操有许多事情还没有理顺呢,你着什么急啊?你先吃饱了,喝足了,休息着。弄不好刘备和孙权就得先打起来,你坐收渔人之利多好啊。

  赤壁之战是曹操走下坡路的开始。孙权和刘备两家也写下了人类历史以少胜多的军事范例。可是这事儿看怎么说。诸葛亮分析得不错。曹操只占了天时,而地利与人和,曹操都没有。北方人到南方,怎么打仗?水土不服啊。吃不好,睡不好,就算是精锐部队,到这里来,战斗力也得大打折扣。我总觉得,人和不人和的倒是瞎说了,曹操是输在了地理上。

  古为今用,曹操的失败对当代企业经营和城市经济的运作发展都是教训。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注意到,某某企业,某某城市,某某领导,好大喜功,盲目地上项目,不顾自己的经济条件,或是大规模城市改造,或是大胆引进先进生产线,你自己多大肚皮你自己不知道吗?最后搞得劳民伤财,铩羽而归,赔个底儿掉。手边就有一个惨痛的例子。河北某家企业本来是一个机械加工行业,也附带着修汽车,效益本来不错,可是新任某位厂领导刚刚上台,就出国考察,回来之后就一定要上汽车。给市里省里写报告。市里的领导也兴奋起来了,大包大揽地支持,帮着企业跑贷款,帮着企业征地,大喊大叫要搞一个北方汽车城。真搞了一个乌烟瘴气般的热闹,也真像一次赤壁大战。可是后来,汽车也造出来了,可没有上了市场,企业也垮了。几千名工人下岗回家。

  赤壁一战,让曹操从辉煌的事业顶峰跌落下来。三国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如果这是一场市场重新整合,那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刘备。他乘机夺下了几座城池,扩大了地盘,总算有了安身立命之处了。换句话说,也是曹操成全了刘备。

  

  

  诸葛亮是个权谋家

  

  读《三国演义》好几遍了,说心里话,我就是不大喜欢诸葛亮这个人物,这个人大聪明大能干,脑子大好使,眼睛一眨巴就是一个主意,眉头一皱就是一个计策。你脑子转一圈,他能转三圈。你动一个心眼儿的时间,他能动十个心眼儿,他的脑子里像是安装了一百台电子计算机。让谈歌这样的傻人服气得五体投地。可是这个人物不招人喜欢,至少不让谈歌喜欢,为什么?他不透明,不舒展,太阴,太贼,弄一百个人转圈儿围着看他一年也看不透。往深里说,诸葛亮是个权谋家,是个人精。举凡生活中的“精”,都已经超过了原来的意义,想想看,糖精、味精、醋精、狐狸精,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精也是如此。鲁迅先生说诸葛亮聪明得近乎“妖”,这是很中肯的评价。什么是妖?就是妖精。

  对权谋家,我一向抱定敬而远之的态度。我这个感觉是很生活的。我相信许多读者也跟我一样感同身受。想想看,如果你的同事、邻居,还有你的兄弟姐妹都一个个的特别诸葛亮,你承受得了吗?如果让您天天跟一个近乎妖精般的人物在一起相处共事,你能不天天心惊肉跳吗?你睡得稳觉吗?你和他天天在一起上班,坐在一个办公室里,您张嘴说上第一句,人家就能猜着您第二句想说什么,您还敢张嘴说第三句吗?聪明点的人可爱,大聪明的人让人害怕,这是俗人的理儿,自然有俗人的道理。讲一个生活中的道理,人们对聪明人,大都是小心翼翼的心态。如果说得现实一些,人们欣赏电影里的聪明人,喜欢书里的聪明人,却害怕生活里的聪明人。就算是您妻子或者丈夫,算是最亲近的人了吧,天天都能猜到你心里去,说句糟践人的话,你一撅屁股,人家就知道你会拉什么什么。你说实话,你能含糊吗?就算你能天天睡着了,你能不做噩梦吗?这是闲话。打住。

  就是用政治家的目光来观察诸葛亮的行为方式,也真让今人有些不好的看法。咱们试着分析分析诸葛亮。

  诸葛亮作为一个精英人才,因为一直不肯将就着就业,一直在社会上闲散着没找着合适的工作。忽一日,被刚刚成立的一个民营企业,正忙着四处招工的老板刘备发现了,天,这不一个人才吗,咱们得用啊。上门找他去。于是刘备亲自出马,三顾茅庐(那是茅庐吗?大院子住着,几室几厅,还有用人使唤着。家里有钱啊,要不怎么不急着找工作呢)。诸葛亮当然不会轻易就答应,他得端着点儿,刘备还得来第三回,诸葛亮懂得事不过三的道理,如果再端着,人家刘备或许就不来了,那岂不是真的成了把诸葛亮给晒了。好,第三次,刘备总算见着这位诸葛亮了。读者注意,这时候诸葛亮还是端着,表示自己真是不愿意上班就业。他就要的这个劲儿,刘备好说歹说,总算把这位诸葛亮先生给高薪聘请了出来,诸葛亮由此正式在刘备的企业里上班了。读《三国》读到这里,都得佩服诸葛亮聪明狡猾。这样牛哄哄地出来就业,老板肯定不会低看。当代的一些文人,真是不及人家诸葛亮万分之一,狗肚子装不下二两香油。甭说“三顾”了,领导还没有“顾”的意思呢,伯:就嚷嚷得满大街都知道了。别说领导亲自找上门来了,领导也就是在大会上虚乎着夸奖几句,还不一定认得他是谁呢,他就得激动得要犯心脏病,就赶紧着往前凑合了,出示学历证明了,出示获奖证书了,盼着领导提拔,显得浮浅。诸葛亮是什么人?人家知道上赶着不是买卖,人家得看看刘备是不是真心实意,头两回根本就见不着面,刘备扑了两次空,也一定留下话了,也留名片了,也一定留下电话号码了,可是人家诸葛亮并不回电话。

  诸葛亮在刘备的公司就业之后,还真是努力工作,出谋划策帮着刘备跟曹操对着干。这也说得过去,谁让你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呢?用现代话讲,企业之间竞争嘛,不把你曹老板的企业整垮,我们刘老板这个企业怎么生存呢?这里边没有双赢的空间。市场份额就这么大,谁嘴大嘴快谁沾光,谁吃着了算谁的。优胜劣汰嘛。可是诸葛亮鼓动着刘备跟东吴闹事,就真有点说不过去了。你处心积虑地借了人家的荆州住着,到期赖着不还,每月的租金还不交,这不是欺侮人家老孙家里人老实吗?把人家的大管家周瑜活活气死了。后人都说周先生气量狭窄,这事搭在谁头上谁不说难受?让人家赖账不还,还不许生气,天底下有这样的道理吗?周瑜也是够冤的,被人欺侮死,还落个小心眼儿的名声。这事儿还不算完呢。周瑜死了,诸葛亮还真好意思大着一张脸去参加周瑜先生的追悼会,还在追悼会上一个劲地哭丧。这不是明摆着猫哭耗子吗?直哭得东吴的将军们一个个心里发酸也跟着抹眼泪。书读到这里,谈歌真是悲愤交加啊,你说这东吴的干部们不都是一群傻蛋吗?莫非一个个的脑子都进水了?没进水?那就是让门给挤了?让驴给踢了?我喜欢听京戏,可就是不愿听这一出《卧龙吊孝》,诸葛亮在这段唱里边一个劲地虚头八脑地表扬人家周瑜。可这真是一段好唱,还特有听众缘。据说当年要听言菊朋先生一出《卧龙吊孝》得多少多少大洋。言先生唱得真好,余生也晚,无缘谋面,我可是听过言先生的录音唱段,那的确是大师级的水平。可是我就是不喜欢听这出《卧龙吊孝》。我就弄不懂,为什么中国人都喜欢听猫哭耗子。这不明摆着做假吗?拿着孙权和他的部下当傻子捉弄,这实在有点说不过去了。作为一个政治家,这就是不讲诚信。说句不好听的话,政治这东西,本来是人类历史的产物。可就是让诸葛亮这些人物给弄脏了。

  刘备临死的时候,也不知道是真糊涂,还是装糊涂。一个劲跟诸葛亮哭着说,哥们儿啊,我是真不行了,你跟我也多少年的交情了,咱哥们儿谁不知道谁啊?咱谁跟谁啊,如果刘禅的能力不行,你老兄就干脆把他免职了,你自己就当一把手算了。读《三国》读到这里,心里真是长气,人都快死了,还玩这套虚活儿?有人猜测说,那老刘是试探诸葛亮呢,看你诸葛亮怎么表态。其实帐后面藏着刀斧手呢,那砍刀和斧子都磨得快着呢,你诸葛亮敢答应接班儿,就当场把你给剁巴了。我不相信这种猜测,刘备跟诸葛亮相处多年,已经考察他多少年了,早把诸葛亮看得通通透透的了。给你几句好话,是为了让你保着我儿子,别跳槽,也别撂挑子。诸葛亮听了一劲儿磕头,一把鼻涕一把泪,表示自己坚决不能当第一把手。刘总啊,您这话说到哪儿去了?您就放心走吧。我自打进了您的企业,就从来没有过外心啊,我一定会紧密团结在以刘禅董事长为核心领袖的周围,努力工作,争取更大的胜利。刘备这才一闭眼,算是放心地走了。

  可是刘备千算万算还是失算,他就是没有考虑好问题的另一方面,诸葛亮不是一把手(宰相相当于总经理,董事长是刘禅),可大权都他一个人拿着,他就成了实际上的一把手。诸葛亮早把这账算清楚了。当不当皇上的,我说了算就是了。刘禅当了几十年的皇上,屁本事没有。说好听点,都是让诸葛亮给宠的惯的,说难听点,刘禅一接班儿就让诸葛亮控制起来了,没有实践的机会嘛。后人猜测,刘禅董事长也肯定跟诸葛亮谈过这个问题,丞相啊,您看啊,我还年轻,得长本事啊。您看有什么工作,也让我亲自处理一下,长长工作经验嘛!诸葛亮会怎么说?他肯定会说,您啊,就是皇上,您还想干什么啊?吃喝玩乐享福得了,剩下的事儿我来做。您就不用费心了。这话听着受用,可是真害人。诸葛亮大权独揽,一手遮天。书上说他是事必躬亲,这话得分析,其实就是小小不言的事儿他都得做主儿,下边来人吃个客饭,食堂想雇用个临时工,估计也得他批条子。这刘禅还有什么戏唱啊。他等于是一个橡皮图章了。开会讨论时,刘禅光剩下举手了。他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懂啊。就算诸葛亮不死,一旦人家诸葛亮甩脸子,或者跳槽走人,你刘禅可就给晾在岸上了。一个企业,一个单位,可不能把宝都押在一个人身上。诸葛亮在位的时候,就没让刘禅插手工作过,这位刘后主,什么深入基层啦,联系群众啦,调查研究啦,连前线视察工作都没有去过一次。诸葛亮死后,刘禅傻眼了。现代企业制度里,无论聘用的总经理多么能干,董事长是不能不管事的。说实话,这是刘禅家里的买卖啊,怎么能让诸葛亮一个人说了算呢?人们读《三国演义》,都骂刘禅窝囊,其实这里边刘禅的责任并不大,想想看,刘禅接班的时候,也就是二十多岁,正是一个浑身是劲的热血年龄,阳光青年。这般年纪的青年人,任凭干什么工作都不会怵头。怎么可能窝窝囊囊的啥也干不成呢?他能不窝囊吗?他什么事儿都主不了,什么事儿都不知道,什么也不让他干,他等于是让诸葛亮给架空了,软禁了。他一点实践的机会都没有啊。写到这里,想到我所在地的一家民营企业,生产一种环保设备,挺畅销,经营了十几年,成了当地的一家名牌企业,创业之初从北京聘请了一个总经理,这位总经理精明能干,十年下来,企业经营得红红火火。董事长倒是挺放心,可是这位董事长不幸出车祸去世了。董事长的儿子接班了,可是这董事长的儿子年纪小啊,才二十多岁,企业里的什么事情都不懂,他想介入一下经营上的事情,可是总经理就是不让他介入,他就跟总经理发生了矛盾。两个人争论了几回,这一下,总经理生气了,拍屁股走人了。并且带走了一大帮企业的技术人才,还把一些业务关系都带走了,在南方另起炉灶,开了一家同样的企业,就把小董事长的这家企业弄垮了。这叫什么事儿啊?你说,这小董事长是不是跟刘禅似的啊?如此说,诸葛亮把刘禅给害苦了。

  再说诸葛亮伐魏这事儿,怎么听着都玄,且不说魏蜀吴这三家,蜀国是最弱的一家。而且刘备伐吴这一仗,倾国而出,已经被烧了一个连营七百里(一说八百里),这得多少钱啊,不说倾家荡产吧,国库也差不多都空了,财政不定出现多少赤字呢。总得休养生患些年头啊?也就是说,得缓缓劲啊,得发展生产啊。可诸葛亮不管不顾,一个劲地穷兵黩武,哭着闹着要伐魏。就蜀国那点家底子,老百姓还不够吃不够喝呢,没闹出农民起义来就不错了,诸葛亮还弄了个六出祁山。这得多少军费开支啊?我的天。如果不是诸葛亮这么一通折腾,就蜀国那个富裕地方,也不会闹得国民经济滑坡,让司马炎早早收拾了。这伐魏的事儿真是误国误民啊。用句现代的词儿,那一阵子蜀国的“三农”问题肯定少不了。

  正确路线决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句话讲得千真万确。反过来说,错误路线决定之后,干部也是决定的因素。如果这时有人抵制诸葛亮的错误路线,或许蜀国还有救。可这话是废话,谁能抵制诸葛亮呢?诸葛亮是一言堂啊,连刘禅都管不了。关键是诸葛亮亲自制定了这一条错误路线,不执行到底行吗?北伐中原,实在是一个经营方向上的错误,没有一点利润可言。如果承认了这一点,那么,诸葛亮干得越欢,就距离正确路线越远,刘家的企业就距离破产越近了。你诸葛亮倒是落了个虚名儿,鞠躬尽瘁,千古绝唱,可蜀国的老百姓就倒霉啦。甭说小康了,就咽菜吃糠吧。

  中外历史上,这种教训实在不少。作为掌权者本人,魅力无限,神采飞扬,风度翩翩,要谈吐有谈吐,要威仪有威仪,他可以不贪不占,艰苦朴素,吃次的,穿旧的,也灿烂,也辉煌,走到哪里,都是一片片掌声欢迎.着,一束束鲜花簇拥着。可是这种场面和热闹中看不中用啊,他们每一个重大的错误决策,都会给老百姓带来无穷无尽的苦难。这种事儿往往纠正不了。因为评论家都是后人,你们是没有受:过那份苦,你们只看到了那个政治家的个人魅力,欣赏啊,把玩啊,研究啊,崇拜啊,追思啊,而当时老百姓跟着受的那个罪,你们是一点也没有体会啊。有人说,我们知道,书上看到过。可是书上说的,代替不了当事人的身心感受。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啊。没把你扔在当事者的位置上去试试!让你吃上一个月不带一点油腥儿的瓜菜代,你试试!你要是不叫开了撞天屈,谈歌就服你的气。

  诸葛亮实在是一个可让后人臧否的人物啊。灰色的司马懿

  司马懿这个形象的色彩应该是灰色的。

  按《三国演义》所描写的情节,司马懿的所作所为,几乎是曹操的翻版。野心家,阴谋家,篡位,大多读者也是这样认为。

  谈歌觉得这个结论还可商量。

  先说司马懿对于曹魏的天下是立了大功的人。他为曹魏王朝贡献了自己毕生的聪明才智,如果没有他,或许曹魏的天下早已经被诸葛亮攻下。几经他呕心沥血的工作,使得诸葛亮无功而返。这不容易,人们只看到司马懿屡屡被诸葛亮打败的事情,却没有看到,司马懿支撑着整个曹魏的江山啊。

  人们对司马懿的误解,的确和司马家族最后夺取曹魏政权有关。司马家族几乎和所有兵权在握,最后拥兵自立的人物一样,司马家族最后还是替代了曹魏王朝,使曹操奋斗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曹孟德若地下有知,又该作何感想?曹操可能会说,司马懿啊,你这哥们儿可真够可以的。我生前待你可是够意思了,你怎么打起我曹家的主意来了,把我收拾汉献帝那一套把戏都捡起来,重新再玩一把啊?

  其实,司马懿所为与曹操并不一样。

  曹操是有意篡国,而司马懿却是无意为之。怎么说呢?咱们试着比较一下:

  曹操从山东起兵护驾开始,就已经打定了主意,他的身份是一个乱世中的军阀,他当然要夺取汉家江山。军阀夺政,中国自古屡见不鲜。曹操就是想取而代之,人们也说不出什么不是来。换句话说,是历史选择了曹操。

  而司马懿从到曹操的企业里参加工作开始,并无二心。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并没有想推翻曹氏家族的念头,他也没有这个力量。他只是想在曹操这里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挣一份可观的薪水,找一个安身立命之处。再往深处想想,他不过是想通过自己的工作成绩,逐渐被曹操所重视,最高理想境界,不过是想当一个高级白领而已。

  虽然二人都在宫中进行过一场人事变革,但是出发点并不一样。曹操清洗了董承集团,是改朝换代的需要。董承是国舅,是皇上在朝中的死党。曹操不清洗不行啊,这些人已经有了衣带诏书,这些人就要图谋曹操,虽然也是曹操逼的。可是站在曹操的立场上考虑,曹操能同意他们对自己的图谋吗?你们哥儿几个想谋害我啊,我正找不到借口呢,这一下可让我抓住了把柄了,杀了你们吧。曹操是为了最后篡位的成功,才彻底清除了名存实亡的汉献帝的最后党羽,是搬去了绊脚之石。

  司马懿彻底清洗了曹爽集团,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不清洗也不行啊,曹爽手下的谋士们已经策动曹爽,准备取司马懿的性命了,司马懿收拾他们,是给他们逼的,是先下手为强。我不杀你们,你们就要杀我了。经过这一次清洗运动,彻底使司马家族政治和经济上都有了安全感。

  这里边就有了区别,曹操除掉董承,是为了图谋国家。司马懿除掉曹爽,首先是为了自保,是为了自己的家族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人家都准备朝我们家下刀子了,我司马懿总不能伸着脖子让人家宰吧。总结一下,曹操杀董承集团,是篡位的需要,是主动的。司马懿杀曹爽,是大势所趋,是不得已,是被动的。

  曹爽之死是曹氏政权旁落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司马家族权力加强的一个转折点。

  我们分析一下司马懿清洗曹爽集团的过程:

  曹爽的父亲是曹真,曹真是权倾一时的大将军,他是司马懿的战友。这二人枪林箭雨出生入死,打了不少仗。虽然大多是败仗,曹真与司马懿也算得上交心换命了。可是曹真死了之后,他儿子曹爽竟然让司马懿给杀了,这叫怎么回事儿呢?把战友的儿子给杀了,这司马懿是什么狼心狗肺啊?读过毛氏父子批的《三国演义》,毛氏父子似乎比较公正地看待了这件事情。司马懿杀曹爽也是出于无奈,是自卫。毛氏这样说,比较合乎实际情况。

  不妨再听听司马懿临终嘱咐,他对两个儿子说:唉,我这辈子跟着曹操干活儿,可都是一直小心翼翼勤勤恳恳的啊。就这样,人家还是怀疑咱家有二心啊。真是伴君如伴虎啊。我想起跟曹爽闹矛盾这事儿就害怕。我死之后,你们两个要好好干工作,别出什么差错。小心啊小心(书里讲,慎之慎之)。若司马懿真的有篡位之心,司马懿如何能说出这番话呢?老人家真是一辈子都战战兢兢,都快吓死了。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司马懿当时所处的环境。曹睿将死,曹芳即位,曹睿希望司马懿能好好扶持一下曹芳。司马懿在曹睿面前也表了决心,跟刘备托孤意思差不多。这时朝中的重臣就是司马懿和曹真(曹爽的父亲)了。可以想见此二人在朝中的分量。此时,司马懿未必就想怎么着。

  曹真病死在了战场上。朝中的老臣就剩下了司马懿。可是这是人家曹家的股份有限公司,你司马懿当不上这个总经理,总经理是曹真的儿子曹爽。上边讲了,司马懿跟曹爽的父亲是多年的老战友了,出生入死多少年,没有感情,也有交情啊;就算是没有交情,也得有点人情啊。两家人逢年过节,还经常走动呢,也许曹爽小时候还经常被司马懿抱着玩过呢,司马懿还给过曹爽好几回压岁钱呢。曹爽能对司马懿怎么不放心吗?司马懿如果这样想,就是太幼稚了。

  曹爽终于坏事了。

  曹爽坏在他身边的人手里了。

  这曹爽大概就是一个花花公子,整天除了吃喝玩乐,可能就没有什么正经营生。他周围还有一帮陪玩的知识分子。数数吧,何晏、邓扬、李胜、丁谧、毕轨,还有一个人称智囊的桓范。这是他身边的几个谋士,都算是当时的大知识分子了。按说他们应该多给曹爽出点治国安民的好主意,把你们那一肚子的文化知识都用上,也算你们学有所用了。知识分子嘛,不就是为了学以致用吗?可看看这哥儿几个都干了些什么吧,先是挑拨曹爽,我说大将军啊,你爹可是让司马懿活活气死的,你可别忘记了。这是父仇啊,你得报啊。还有的说,大将军啊,司马懿有想法啊,别看他老老实实的样子,心里边鬼大了去了。他暗地里准备图谋你们老曹家的家产呢。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这两句话本来就挺可怕,就是智商高的人,总有人在耳根子下嚷嚷,也难免心生嘀咕。赶上曹爽又是一个智商低、玩商高的人,于是,曹爽心疑了,司马懿真是这样啊?行,我听你们哥儿几个的,那就收拾司马懿。曹爽真就听了这哥儿几个的话了,就把权力都拿了过来,朝中大权独揽,晾了司马懿。司马懿多明白啊,他知道有人在曹爽面前说了乱七八糟的坏话了,他只好装病在家歇着去了。

  这一下曹爽算是放心了,他身边的这群知识分子也放心了,这哥儿几个就开始放心大胆地围着曹爽吃喝玩乐。又是搞收藏,又是搞室内装修。这曹爽还能干什么啊?写到这里,谈歌都忍不住骂,曹真这是生了个什么混蛋儿子啊?这还不算,何晏还从江湖上请来了一个算卦的管辂给曹爽算命。按说这哥儿几个也都算高级知识分子了,怎么都这么不着调啊。曹爽觉得大权在握了,城里玩够了,又去野外郊游。这里边还算有明白人,他弟弟曹羲和桓范,这两人都劝他小心点。可是昏了头的曹爽哪里听得进去啊。只是不放心司马懿,派李胜去探望一下,看看这老家伙玩什么花招呢。李胜去了,真没有看出司马懿是装病。得,没事儿了,咱们放心去玩吧。

  这一下,可算着了司马懿的道儿了。曹爽前脚走,司马懿后脚就行动,启动了紧急应急机制。这一场政变,曹爽算是彻底歇菜了。身边的那帮无用的文人也都丢了脑袋。

  应该说,这一场政变,也是曹爽逼出来的。司马懿为曹魏的家天下,算得上呕心沥血。司马懿与他儿子最后的篡权,他孙子最后篡位并无关系,后人指责司马昭有了篡位之心的时候,往往扯上司马懿,这不大公正。检点司马懿生前所作所为,于已于国并无差池,他的两个儿子,也的确出生入死,算得上报效国家。司马懿之后,这哥儿俩生了篡位的心肠,这跟司马懿没有关系。有人说,你司马懿如果不想篡政,你儿子能干吗?这话问得无理。这事儿得重证据,没证据不能猜着说。如果硬猜测司马懿私下给司马师、司马昭哥儿俩留下什么篡位的锦囊妙计,这外人就不知道了。不相信咱们就到法院说说理去,法院肯定不受理。谁主张,谁举证嘛。

  可是就是这种由猜测而引来的株连,使司马懿的名声蒙上了灰灰的颜色。

  司马懿也算是一个劳碌命,曹操生前,他不大受重视,曹操死了,他作为新一届领导班子里的智囊人物,好容易大权独掌了,跟诸葛亮斗了好几年,也没有占着什么便宜。他可是没能好好活几天,就死了。是啊,诸葛亮已经死了,司马懿也就活着没多大劲了。

  有句俗话,人是为敌人活着。司马懿的敌人就是诸葛亮。没有了对手,司马懿真的就应该去世了。

  

NQJ0108-欢迎朋友光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