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在最美的时光与你相遇(武怡晗)

 江山携手 2018-02-11

219@如何在最美的时光与你相遇(武怡晗)
经典阅读,如何在最美的时光与你相遇

武怡晗

    世界读书日来临前的周末,一场关于经典阅读的沙龙,在春雨浇透的城市一角上演。文学研究专家、作家、翻译者、大学生、出版商、学生家长……20多个身份各异的个体,因经典阅读相聚,在满室书香里侃侃而谈。而回顾起与经典相约的时光,青少年时代废寝忘食的阅读经历,成为在座者彼此的共鸣。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当下的青少年是否仍需阅读经典,并应选择怎样的阅读方式,才能完成与经典的相遇?

阅读,带来精神成长

    10年里,大家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如今民众的人文社科类经典阅读普及情况,让人忧虑。”谈及10年间两次参与全省人文社科知识普及调查,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蒋承勇略有些无奈。在他看来,成长有特定的时间,尤其是10岁到20岁的青少年时代,这个时候所阅读的内容,不仅滋润孩子成长,更决定他们精神生命的底色。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精神的成长史。一个民族的阅读习惯,体现的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品格。”蒋承勇说,人文社科的普及,不仅有文学,也有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如果家长能引导孩子从经典的角度去阅读,孩子阅读层次和品位就会明显提高。

除了与蒋承勇相似的担忧,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陆春祥还有一丝惊喜,听完几个大学生对经典颇有见解的感悟,他的眼睛亮了起来:“渐行渐远的经典,已经很少被人提及,没想到会在这里讨论得如此热烈。”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有两个指标。一个是品质,一个是声誉,这些都需要时间沉淀。”陆春祥说,在欧洲的莎士比亚时代,明朝元杂剧正兴起,彼时诞生了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流传至今,家喻户晓,经历大浪淘沙,成为经典。“阅读经典就像与前人结亲戚,能在青少年时期根据自己的兴趣找朋友、找亲戚,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

同样的感慨,还来自翻译家、新鲜出炉的《莎士比亚全集》插图典藏版的译者绍兴文理学院教授陈才宇,在他看来,文学经典作品对所处时代发展的洞察,对人性的深入发掘,生动而全面地反映了世界的变化。而当下的我们,也是在阅读着经典前进。 

“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英国人用文学讲了一个全世界人都听得懂的故事,文化的强大、文化的沉淀是其他不能比拟的,文化的传承,也要依靠阅读经典来获得。”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社长鲍观明将出版传承经典,理解成出版人对读者的一种责任和文化担当。

与经典的相约,从连环画开始

    沙龙里的话匣子被渐渐打开,一位年轻母亲带来自己对经典阅读的疑问:“我为孩子选择书籍面临不少问题,并且孩子刚上三年级,怎么引导他去读懂经典文学?”

    “不少经典都很晦涩,我很难读下来,相反一些书并非经典,但故事情节很强,更能打动我。”身旁年轻的女孩,用相似的疑惑侧头回应。

    “距离我们几千年、几百年的经典书籍,怎样走向年轻人?”

    相似的困惑,让众人的目光又回落到专家身旁。

    “有些人觉得读经典就是读原著,从传播的角度来讲,有很多方式来读经典。”蒋承勇的经典阅读,就是从连环画《三国演义》开始。他认为,不仅是连环画,从经典而来的片段、节选、精选本、缩写本,都是阅读经典的途径。此外,一些阐释性的作品,也可以用来理解经典,例如于丹、易中天的讲述,市面上流行的通俗读本,电视电影作品的改编,都是与经典接触的不同方式。

    “读经典也有方法论。”陈才宇建议,在翻开外国作品前,不妨先看本导读书目,了解流派和作家特点,再列出书单。“经典阅读要有一个系统,假如说你能系统地阅读200本书,就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如果你盲目地去读书,即使是2000本,可能也没有收获。”

阅读好书,阅读经典,与专业学习并不相悖。陆春祥说,自己在大学期间为研究语法和修辞,曾读完了200左右的专业语法书。工作初期,每天抽出4个小时来读书、读杂志,即便是工作繁忙的当下,早晚1小时与书籍的约会,从未缺席。这样的阅读方式,也让他保持11部著作的成绩。

    陆春祥将自己的读书方式称作“为了需求而读书”:“读书除了选经典,有兴趣,也要挤时间。时间都是挤出来的,每年双休和法定假日大概是150天,拿出三分之一来读书,就会有收获。花时间阅读,阅读也在延长你的生命。”

在资讯汪洋里冲浪,还是挑灯夜读?

    沙龙进行中,不时有人拿出手机,刷新屏幕。而谈及阅读,不可回避的是人们阅读习惯的变化。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微博、微信、新闻APP、电子小说,在资讯汪洋中嬉戏冲浪似乎比挑灯夜读更愉悦。

“有那么多文章、视频和音频,任何时间其实我都在阅读,抱着一沓纸正襟危坐,是不是太枯燥了一些?”有人问,“浅阅读、微阅读、碎片化阅读等阅读方式,难道不是对知识的获取,成长的积累?”

    “网络扩大了我们的信息量,从对知识的信息量取得的角度来讲,还是很有益的。但使用工具要和阅读内容分开,如果只是为了阅读而阅读,这样的浅阅读不能带给人精神成长。”蒋承勇认为,网络信息碎片化、图像式的表达,减少了人本能上一种思索,而深度阅读更能引发个体的思考,系统阅读更能拓宽人分析问题和观察问题的视角。

    “电子阅读给我们呈现的方式非常方便,沉浸在碎片化的信息下,大家无时无刻不在刷微博、微信,唯恐错过重要信息。其实再重大的事情,也不过是晚几分钟知道。”陆春祥这样形容被网络碎片化信息绑架的现代人。他认为:“对‘碎’有两种理解,一种碎的是内容,还有一种碎的是时间。对于内容的碎片,我们要提高警惕;时间的碎片,我们要综合利用。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深度阅读与深度思考,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选择经典,不是极端化,不管内容还是方式,都应该博古通今。”窗外天色渐暗,沙龙在这样的结语里结束,但关于经典阅读与当下的话题,仍在继续……

(责任编辑:浙江教育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