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盆中之寂,栽万物之灵。浅谈日式草木之道

 文心雕龙方 2018-02-12


他想到海潮的后浪推前浪,想到时间长河的流逝,还想到自己终究也会变老……忽然他难过得几乎窒息。他从未渴望过得到老年的智慧。他总是想着如何才能在年轻时代就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不至于痛苦。这样一种优雅的死,犹如把脱下的华丽的丝绸衣裳乱扔在桌上,不觉间滑落在黑暗的地板上一样。 ——三岛由纪夫 《春雪》

木村正彦 真柏《白龙升》 103×87cm 树龄:600年 产地:日本

“盆景”、“盆栽”这两个词,在中文和日文里都有。在中国称为盆景,在日本则称盆栽。一个注重“景”,一个偏向“栽”,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倾向。中国人热衷的不是在盆中弄花侍草,而是垒假山、造流水,讲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如同营造自己的桃花源;而日本人则倾心于选树种、修树干、整树枝,看重的是“虚以待物,心入其中”。

日本人是多神论者,他们相信神灵有很多种,这种思想根植于泛灵论的宗教传统。在泛灵论中,一切东西、动物、自然现象,即便是我们认为不具有生命的物体,比如石头、河流,都有居于其中的生灵。

最早,盆栽随着佛教文化,以祭品的形式进入日本,关于确切的传入时间,传扬已久,又莫衷一是,但学术界较为偏向的是始于公元7世纪,即中国的唐代。而在日本本土,现存的最早记载是在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年)的长卷画,当时盆栽作为春日神社设祭祈神的陈设品,被记录了下来。所以最初的盆植形式很简单,江户时代开始注重树木的造型,但其欣赏对象也仅局限于上层贵族。

之后在一些绘画作品中也能捕捉到盆栽的身影,也仅是作为一种装点,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进入13世纪,日本再次受到来自中国思想的强烈冲击——佛教的主要流派“禅宗”传入日本,并从此对日本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至今不息。

小林国雄 赤松 62×95cm 树龄:120年  产地:日本

万物生灵  草木参禅

日本人一向以陶情于自然乐趣闻名,诸如观樱、赏月、修饰庭院、插花、品茗等,“我家花园中有一块土地特意让它荒芜以保持天然野趣,但又总有人修剪松枝,整饰树篱。每天早晨老大爷还要清扫石阶,把松树下那块地方扫干净,然后把从林中采来的嫩绿松针细心撒在上面。”杉本·稻垣钺子在《武士的女儿》中有过这样一个详细的描述,由此可以看出在这种“野趣”当中,实则潜藏着主人的一切精心。

日本盆栽不以名题或配件取胜,却分外注重主景本身的气韵生动、整洁、完美。不论盆儿、盆面处理都非常讲求和谐协调,而要达到格调高雅的艺术境界,最重要的就是景、盆、几架三位一体的融合。盆栽本来就是通过在盆钵中长期培育来增加其品味和趣味的,在这个过程中,盆钵也增添了韵味,变得古香古色。如果再配置桌几和书画等来提高意境,则效果更佳。

小林国雄 赤松 95×98cm 树龄:120年  产地:日本

“树有多高,根有多长”,对于容积有限的盆栽来说,只适宜生性矮小,成长缓慢,并且枝干婀娜的树种。这样的要求,加之日本房屋普遍低矮,日式盆栽一般在1米以内,注重“形小相大”,以小型和袖珍型的松柏类居多,就是因为这类树种符合盆栽的要求。

同时,松、竹经冬不凋,用以表示坚贞不屈的气节,向来为文人所重,其中松树树姿苍郁,四季常绿,为君子的象征,极得后人钟情,书香宅第中是为常客。松树有很多种,有树皮黑色的黑松、树皮白色的白皮松,以及树皮棕褐色的赤松。赤松分布在东北、朝鲜半岛至日本,在文学创作上颇受文人喜爱。但在文学创作上,“赤松”或“乔松”都少有真正指松树的,多喻指神仙或长寿—— “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战国策·秦策》)

除了松树之外,枫树、梅树、樱花树、白果树等也被用于日本盆栽,这些树种,跟松树一样,一般在解读上都会有多重含义。这样的喻指,跟我国偏向“彩头”有些不同,如前所说,受到泛灵论的影响,日本人在解读上更多的是带着虔诚的敬畏。

小林国雄 黑松半悬崖 80×45cm 树龄:290年  产地:日本

江户时代,受中国文人风度的影响,日本盆栽的整体格调从“曲物型”开始向“文人型”转变,成为文房煮茶品茗的必备品。自此,盆栽在文房的濡染下,禅味愈重。这样的格调也直接反映在了造型的改变上,带着点金字塔式的姿式,如同闭目养神的武士,踞而欲跃,亦或是火山喷发间歇的沉寂,既是与参禅的结合,也与茶道、花道相通融,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尽管日本是一个佛教大国,但是佛教最为重要的“轮回”“涅槃”思想却从未成为日本佛教信仰的一部分,虽有少数僧侣接受这种教义,但从未影响过民间的思想和习俗。有学问的僧侣们断言,顿“悟”之人即已到达涅槃。由此,在他们看来,培养“一心”“一缘”有着无可争辩的好处,而植物就是很好的载体,通过带有参禅的盆栽,寄望于某个自省的瞬间就能顿悟到一个“新的世界”,这也是上至天王,贵族文人,还有武士都钟爱盆栽的原因。

武士把禅宗当成了自己的信仰,在任何地方都很难有像日本这样用神秘主义的修行方法来训练武士单骑作战的,但日本禅宗从发生影响之时就一直如此。武士阶级会接受它作为喜爱的生活准则,注重冥想、内心体验,并随着它的影响力扩张带动盆栽的发展。

小林国雄 真柏 86×93cm 树龄:600年  产地:日本

生死幽寂苦难慈悲

在当代盆栽的创作和传播中,日本的影响是极为广泛的,欧美、东南亚国家学的都是日本盆栽,“bonsai”这一世界通用词,也是音译的日语。在日本,人们称盆栽专业人员为“盆栽作家”,大师级的称为“巨匠”。现今,日本的盆栽技术越来越发达,也出现了一些高手,如今的情况大概是:老一辈的有加藤三郎等;介于老一辈和中年之间的有山田登美男、野山寿明等;中年段的有小林国雄、木村正彦等;青年段的有铃木伸二、山田香织、藤川敬一、今井千春等。可谓人才济济。

日本的盆栽作家多,盆栽的树形更是各式各样,而其中在今天产生较大影响的是现代文人木盆栽。文人木的审美理想和我国岭南地区的“素仁格”(由清朝一个叫“素仁”的人所创造的,特征是以一枝或两枝为干的造型)盆景相类似,文人木追求的是“幽玄”,在严格的线条舞动及空白、余韵之中让观者想象眼睛看不到的意象。文人木,虽因树种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它们弯曲扭转的树干和强劲有力的枝条,无不着意于展现经大自然风刀霜剑磨砺而出的“神枝”和“舍利干”简洁精炼的姿态及其耐人寻味的树干品味。

“舍利”是大德高僧在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结晶体,俗称舍利珠。在虔诚的佛门信徒中,舍利是极为神圣的,而镜像到自然界,经过虫咬、砍伐、雷劈后而不死,木质白骨化,就称为“舍利干”。对叶枝和树干进行令人惊绝的重创手法,撕筋裂骨,或刮皮剔肉,创作出的“神枝”和“舍利干”,白骨铮铮,悲壮惨烈,而那翠吐如盖的“大树冠”,却一派生机盎然。这种白骨与绿叶的色彩反差,生存与死亡的强烈对比,让人极为震撼。这种盆植造型手法在台湾和日本是较为流行的。

小林国雄 真柏 92×75cm 树龄:300年  产地:日本

“没有死,就没有生。生死之间就像一层纸一样,只有在生死之间的极微秒处,才能表达艺术的精神世界。”日本的盆栽鬼才小林国雄先生在2016年秋拍的嘉德讲堂上如此说道。钟情于文人木的小林先生认为,素仁的风格手法是现代文人木的起源,或许是出于这个因由,小林国雄先生经常来华交流,并积极促成一些古物回流中国,是在我国影响最为广泛和知名的日本盆栽大师。

像小林先生这样资格的巨匠,是极为难得的,在成为大师之前,如众多学徒一样,小林先生也曾十分的落魄。“18年前,我的生活很艰难,已经到了活不下去的境况了,我选择了卧轨自杀。但火车停了下来,看着停下的车,我站起来,拍了下屁股上的尘土,从此坚强地活了下来。” 小林先生回忆这段经历的时候,面带笑容,带着点敬畏。

像小林先生这样的情况在老一辈的盆栽师身上是较为普遍的,那时候的盆栽并不是大众所有品,市场尚待完善,正是积极开拓的时候,因此只有顶级的作品才能得到认可,反之收入就十分微薄。而文人木的创作又是极为艰难的一个种类,如果仅就树形的模仿,做出所谓的“文人风格”、“文人情调”的盆栽,实际上并不难,但要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的文人木,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除了高超的技艺,它还要求作者具有很高的审美水平和深刻思想和人生阅历;对于观赏者而言,没有经历过困境的磨练,也很难理解文人木的真谛,就如同没有一定的传统积累,也难以读懂中国山水画一样。

“从困难当中活下去,把我的生死留在比自己活得更为长久的盆栽上。”现今,小林先生开办了自己的 “春花园盆栽美术馆”,还在院内配上了妻子的茶室“无穷庵”,品茗听雨,焚香赏木。“每当我在园中的茶室‘无穷庵’中与文人树相视而坐时,就能体味到人活于世的价值观与永葆青春的生命尊严。”小林先生说道,历经大自然苦难洗礼的盆栽告诉我们的是一颗慈悲和从容之心。

草木枯荣自有时,万物从容皆自得。赏玩盆栽,并不仅仅是沉醉于其外在的造型之美,而是通过直视它的美,感受它的气质,从而让我们即使身处攘攘红尘也能在寂静中滋养我们的本质,让我们明白自己是谁。而这种平和与寂静,就像时间一样,不受干扰地存在,只要敞开胸怀,让心灵保持宁静就能感受得到。


静待相逢

看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如何在寂静中生长;

看日月星辰如何在寂静中移动……

我们需要寂静,以碰触灵魂。

——特蕾莎修女(摘自《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禅、佛,在如今的浮躁中已经变得虚幻,实际上,万物生灵,一草一木皆见禅理。在电影《最后的武士》中,武士首领胜元战败后切腹,在生命的最后一瞬,他看到樱花随风飘扬,顿悟了,对着主人公说“完美。”“所有的一切都完美。”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村上春树。在死亡的跟前,却得到最后的满足,这是需要智慧和修行的。

存草木心性,含山水情怀,让我们伴着一株盆栽,在细碎的生活中不经意地参禅。有人说,草木有灵,通了佛性,便行走于红尘。相信每一个人,在走向内心的时候,都会有一株植物,或许是你亲手栽种过的,或许仅是你于红尘中驻足回眸的,它将迎着一缕阳光,守候在相逢的时刻。


图片提供/大观堂盆景园; 鸣谢/嘉德讲堂;来源: 艺术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