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圣人之道”形容伟大到无以复加。洋洋乎,盛大、浩瀚,无量无边,圣人之道当然是指形而上的道理。可以生发、养育万物。六祖大师在《坛经》里说:“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说的是形而上的道理。 “峻极于天”它高大达到了极点,“优优”是说宽厚、包容,“优优大哉”,即宽厚仁慈的胸怀,实在太伟大了。我们要知道他赞的是谁,是自性的本体,叫“何其自性”。 后面说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什么叫做“礼仪”?什么叫做“威仪”?《礼记》里说了,有《经礼》,有《曲礼》,“经礼三百,曲礼三千。”那么,“礼仪”说的就是“经礼”,“威仪”说的就是“曲礼”。我们看看《礼记》里是怎么说的,《礼记》里说:“经礼者,言礼之大者也;曲礼者,言礼之微者也。”礼里面,择大、择重要的说,叫做“经礼”,“曲礼”是曲致的、详细的说能说三千条。我们知道,佛法传到中国以后,翻译律典的时候,经常说“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佛法里讲“四威仪”,行、住、坐、卧,佛家比丘是两百五十戒,等于经礼,再加上曲礼,有千戒。这还少说了,后面还有八万四千细行,起心动念都算上。所以我们才知道,真正的儒家也讲戒律,没有戒,哪有定,没有定,哪有慧啊。 “待其人而后行”,其人指前面所讲的圣人,这句话现在的翻译几乎都有问题,现在的翻译是:“礼仪三百条,威仪三千条,必须等到圣人出世才能施行。”那圣人不出世,人就别守规矩了?包括大陆的、台湾的,包括古人都是这么翻译的。我们说这种观点不对。我们看中国道家的人物,大部分是神仙的境界,没有老师、没有师傅、没有经典,自己听风声、听雨声,通通可以开悟、可以证果的。那么我们要把这句话的意思搞明白,等待这个人达到至诚,等于圣人的境界以后,自然而然他的威仪就表现出来了。 像孔子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这种随心所欲是做作出来的吗?是等你达到至诚以后,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威仪。“望之俨然,近之也温”,看着孔子好像很严肃,不敢接近他,但真正接近他会发现,他原来很温柔啊,很仁慈、很和蔼啊。那种威仪是自然的流露出来的。 真正到至诚的境界,不想守法自然在法里面,不想守戒自然在戒里面,那是真正的戒体的体现。真正的戒律,每个人本性具足,这“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每个人都具备,但你之所以体现不出来,是因为后天的修德不够。修德够了,你的礼仪、威仪自然而然就能体现出来了。 最简单的,比如《弟子规》吧。说了半天就是“行为规范”,就是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拣其要者而言之,让小孩子从小开始做起。我们简单的来说几条,你才知道《弟子规》跟佛门的沙弥戒很像。“步从容”,走路要从容;“立端正”,站着要端正;“揖深圆、拜恭敬”,作揖的时候要深圆,要恭敬。“勿践阈”,站着的时候别踩门槛;“勿跛倚”,站着的时候别瘸着腿儿;“勿箕踞”,坐着的时候两个腿别伸开,像簸箕一样不好;“勿摇髀”,腿不要摇来摇去。“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将入门,问孰存”,进门的时候你先问问屋里有人吗;“将上堂,声必扬”,你要进人家屋子了,说话声音要大一点儿,让人家听见。“人问谁,对以名”,别人问“谁呀”,你要告诉人家你的名字。如果从小做不到,老了以后你再让他做到,很难,所以说这要从小做的。这些“威仪”不是说圣人来了以后才能做,那就晚了。是说你达到圣人的标准以后,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行为规范。所以说,“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你没有达到“至德”、“至诚”的程度,形而上的大道是不会显现出来的。 刘宏毅老师编著《“四维国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套装全集》 |
|
来自: MAY的学习簿 > 《刘宏毅讲解《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