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内之道,内指的是成己以仁,所谓内圣的阶段,自悟自度,这个阶段,叫做内,是充实内心。外是利他,渡万物,成物以智,所以自利利他,哪里都没有离开你的性德。 讲到这里,如果不说这篇文章讲的是《中庸》,可能有的人觉得这是禅宗的文章,这是大禅师讲出来的话。子思的时代禅宗还没来呢,还需一千多年呢,可见我们中国的固有文化在佛法还没有传到中国以前就已经达到这个水平了。有人说儒家理论是小乘的,佛家理论是大乘的,所以佛家的理论才能在中国扎根,因为孔子的文化把小乘走完了,是这样吗?这个结论下的太早了,你没有见性德,一说就错,你说都是善法,其实都是恶法。 《中庸》读到这里我们就体会出来,我们总结这五章的道理,什么是《中庸》?世间人说:“中庸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中庸就是和事佬,就和稀泥。”和事佬,和稀泥我们认为是善,但我们不要当这样的人,和事佬没有对,没有错,在一定场合下做方便法可以,但是做人的原则如果是这样,孔子说你是“乡愿”,你是贼,因为你把乡风带坏了,别人都像你这样可以吗,都像你这样没有原则可以吗?这是不可以的。我们说任何事情都要有限度为止,超过这个限度就是错,善法就变成不善法了,所以中庸的意思也是这个道理。 中,形而下才是中,形而上没有中,扩大到本体就是中,所以中是形而下讲不偏谓中。庸是庸长,一个是恒长永远不变,就是形而上的本体,所以中庸形而上来讲,说的是我们的性德,他是永远不变的,他只有一个中道,不左不右。他恒长不变,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这是形而上的中庸;形而下的中庸,中者不偏之谓中,我们干什么事情适可而止,不要走偏道;庸,庸常,平平常常。 开悟的人所干的事是什么呢?踏踏实实,平平常常。所以说最高明的就是最平凡的,最平凡的就是最高明的,我们今天修行所以没有成就,因为我们不甘心于平凡,你想要求高明,但你不知道高明就是平凡,所以你才没有成就,求了半天的高明那是偏的,那不是中庸,那个生灭法的东西。真正恒长的东西,就平平常常,踏踏实实。那什么才是中庸之体,至诚两个字,不诚不悟,所以我们反复讲,我们今天的修行之所以不见成效,好好体验有没有做到诚,有诚了一定开悟,诚则明,明则诚,不明就不诚,不诚就不明。 |
|
来自: MAY的学习簿 > 《刘宏毅讲解《中庸》》